Ⅰ 韓信當年受「胯下之辱」,後來為何要封那個「作惡者」為中尉
我覺得在封屠夫時,韓信當時已經有非常高的地位了,鑽胯這件事無論如何都是一個污點,與其讓人在私下裡議論紛紛,不如擺到明面上,還能掙一個好的名聲。
而且在一般人的思想中,屈辱的事情過去就過去了,盡量不要提起來,而韓信反而行之,提前做出了表態,既可以讓人覺得他是一個不計前嫌的人,又表示了屠夫的不好的一面,可以算是他的小心機了。
並且鑽胯這件事應該是韓信經過了深思熟慮的行為,因為當時屠夫的原話為:你要是不怕我,就拿刀來扎死我,你要是怕我,你就從我褲襠下鑽過去。而鑽胯相對於殺人影響最小,所以他選擇的鑽跨。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Ⅱ 那個讓韓信受胯下之辱的屠夫後來有沒有後悔
韓信,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破楚軍於京、索間,先後平定魏,代,趙,燕四國,東擊齊,南滅楚於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被封為楚王。
韓信的事跡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寬廣的胸襟,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就像蘇明玉說的那樣,我既然已經把她甩的遠遠的了,又何必回過頭去嘲諷她呢,風水輪流轉,萬一哪一天她又跑到我前頭去了呢,做人做事別太絕,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Ⅲ 介紹一下「韓信受辱胯下,張良納履橋端」的故事
1、韓信受辱胯下
韓信在投奔劉邦之前非常潦倒,不願種田,又沒有人推薦他做官,自己學做生意又以虧本告終,因此常常是寄人籬下,甚至乞討為生。有一天他身配長劍來到一個集市,突然有一群青年攔阻了他的去路,其中一人對韓信說:「我看你長得人高馬大,還佩戴長劍,好像是個英雄好漢,其實你只是一個膽小鬼而已。」
眾人聽了哈哈大笑,那人更加來勁了,纏住韓信不讓他走,還堅持說:「你相信不相信我說的話?不相信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能殺了誰,如果你膽小不想和我比武又不想死,就從我褲檔下爬過去。」
韓信注視著那人,心想,我要殺了他,簡直易如反掌,但是殺這樣一個無賴不但不能證明我的才能,反而有損我的清白,而且一旦殺了他,他的同夥肯定要纏住我不放,萬一再被官府抓起來,那麼這一輩子就完了,我不能和他一般見識,和他斗這口氣。
想到這里,就伏下身從那人褲檔下爬過去了。集市上的人都鬨堂大笑,以為韓信真的是因為膽怯才爬過去的。
2、張良納履橋端
張良隱藏於下邳(今江蘇省睢寧北)時,有一天在下邳一座橋上遇一皓首老人,登橋時一隻鞋墜落橋下,他便沖張良說:「小子,去把我的鞋撿來!」張良一聽,不由想動怒,可仔細一瞧,這老人有七八十歲的高齡,便心生憐憫,下橋把老人的鞋撿起。
老人又曉起腳,對張良說:「給我穿上。」張良想索性好人做到底,便屈腿幫老人把鞋穿上。張良以禮待人,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
又經過幾番考驗,這位老人交給張良一本書,囑咐道:「你讀透此書,將來可為帝王之師!」說完飄然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此書便是《太公兵法》,張良勤讀不綴,果然成為奇才謀士,輔佐劉邦奪得了天下。
(3)韓信被迫穿女裝擴展閱讀
清代孫奇逢的《孝友堂家訓》
節選原文:
與人相與,須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為人所容。顏子犯而不校,孟子三自反,此心翕聚處,不肯少動,方是真能有容。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即以聲色相加,此匹夫而未嘗讀書者也。韓信受辱胯下,張良納履橋端,此是英雄人以忍辱濟事。靜修之言曰:誤人最是婁師德,何不春生未唾前?學人當進此一步。
譯文:
與人相處,必須有由我來容忍別人的想法,不必苛求被別人所容忍。顏回被別人侵犯而不計較,孟子每天數次自我反省,這種心思集中不輕易波動,才真正能夠有容人之心。一句話不如自己的意,一件事稍微不順自己的心,就對人施以嚴厲的聲調、臉色,這是沒有涵養、沒有讀過書的人。
韓信能忍受從別人胯下鑽過去的恥辱,張良能在橋頭為人穿鞋,這是英雄之人用忍受恥辱來求得事業成功。劉因說過:最誤人的是婁師德,為什麼不教人在別人沒有撕破臉皮之前就與人交好呢?讀書人應當在這個問題上做得更好些。
與人相處是一門學問。孫奇逢認為關鍵在於要「以我容人」,而不在乎「為人所容」,為此他列舉了顏子、孟子、韓信、張良之類的賢人、英雄以證明自己的觀點。排除其與世不爭的消極因素來看,其嚴於律己的一面是十分可貴的。
朋友間、親友間、兄弟姊妹間、父子間若要相敬如賓,友好團結,必須以「我應當容人」來嚴於責己,若無自我批評,有了矛盾都把責任推給對方,則「友好團結」必盪然無存。
Ⅳ 韓信寧受跨下之辱,也不摘下腰間佩劍,這是為什麼
韓信年輕的時候其實混得挺慘,在鄉里鄉親心目中的形象遠不像後世看他的時候那麼高大輝煌,連去參加小公職人員的選拔資格都沒有,最要命的是他還游手好閑的不會啥謀生技能,總之就是一標準的街頭小混混——還是經常身無分文的那種混混。身無分文其實也沒啥太大關系,可問題在於人是要吃飯的,你可以騙一切,卻永遠欺騙不了自己的肚子,於是身無分文的韓大將軍走上了一條比較丟人的道路——到處蹭飯,而且為了蹭飯,他甚至還遭到過不少白眼。大家見過現在那些跪在天橋上的流浪乞討人員吧?
當然,後來帶著大部隊衣錦還鄉的韓信並沒有忘記這個傢伙,別誤會,完全不存在打擊報復,正相反,當年的膽小鬼,現在的齊王倒是封了官職給他,並且還為自己當年堅決不拔劍的行為找到了一個看似符合邏輯的解釋:「殺之無名」。可惜不管理由多麼冠冕堂皇,韓信當年的確並沒有發揮出一點點劍的強大攻擊效果,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史跡》中對韓信的這段表現採取了高度贊揚的態度,認為這說明了韓信有如淵海一般的氣量;而易中天先生更是認為這件事說明了韓信具有一種難能可貴的為了實現夢想而勇於承受現實中一切苦難的堅強人格。
Ⅳ 讓韓信鑽胯下的那傢伙兒後來怎麼樣了
後來韓信不僅沒懲罰他,還給了他錢。
Ⅵ 我被迫從一個健身教練的胯下鑽了過去這是我的恥辱么我是個懦夫么
大丈夫能屈能伸,韓信也曾受胯下之辱,你與韓信相比如何呢?你忍之讓之是你的境界升華了,他這么囂張總有一天會遇到一個克制他的人,這個世界很公平,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不要因為這個介懷,如果當時你一時義氣,動手了,或許挽回面子了,但是丟掉的或許就是身體的健康甚至是生命
Ⅶ 關於韓信忍辱負重的故事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閑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閑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床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准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離去不再回來。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為楚王後)韓信回到淮陰,……召喚侮辱自己讓自己從胯下穿過的年輕人,讓他擔任楚國的中尉。韓信對文官武將說:「這個人是個壯士。從前侮辱我的時候,我為什麼不殺他呢?因為殺了他也不能出名,因此忍辱,這才有今天。」
Ⅷ 韓信有胯下之辱,張良有拾履之羞 什麼意思
韓信胯下之辱:
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 施捨,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
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
張良拾履之羞:
張良流落下邳,橋上遇見一個老人,老人當著張良的面故意把鞋子扔下橋,讓張良把鞋子取上來。張良把鞋撿回來後給老人穿上,完事後老人大笑、揚長而去。
老人走了大約半里地又返回,跟張良丟了一句「孺子可教也,五日後早上在此相見」,說完就徹底走了。
五日後天剛亮,張良赴約,不料老人卻先到一步,大罵張良無理,約會來遲,要他五人後再來赴約,說完便揚長而去。五日後雞鳴時刻,張良再此赴約,結果又遲來一步,老人告訴張良,你還是來遲了,五日後再來吧。五日後,張良半夜動身,終於搶先一步。
老人這次非常高興,授張良一書,告訴他回去好好看,讀透了可以做帝王的軍師,10年後你必然發跡。
(8)韓信被迫穿女裝擴展閱讀:
關於胯下之辱的原因,在老淮安市還有幾種說法:
1、一種說法是韓信年輕時有兩種愛好,一是釣魚,二是劍,當地一個屠夫要他的劍,他不給,屠夫讓他從胯下鑽過去。
2、第二種說法是一次經常周濟韓信的漂母生病了,韓信為了給漂母弄點肉吃,到屠夫那裡賒肉,屠夫讓他從胯下鑽過去。
3、還有一種說法是,韓信受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說你從我的胯下鑽過去我就不要了,在韓信做了大將軍後,還去看過這個屠夫,不但沒有報復他,還讓他作了手下的中尉。
對於胯下之辱,韓信後來說,我當時並不是怕他,而是沒有道理殺他,如果殺了他,也就不會有我的今天了。
Ⅸ 韓信當年為什麼要受胯下之辱
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 施捨,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
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韓信「胯下之辱」啟示:人要學會忍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如果韓信當時如果受不了胯下之辱 那麼他就不會保住性命,更不會成為後來的一代戰神!正是因為韓信忍了這份屈辱,所以他才能成功。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後經蕭何保舉拜為大將,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又平定了魏國。之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在劉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後背水一戰擊敗趙國,同時派人降服了燕國。之後派兵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騎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
劉邦成皋兵敗後奪去韓信兵馬命其拿下齊國,之後韓信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韓信開始進攻楚國,項羽被迫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反被項羽擊敗。漢五年,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自刎。
項羽死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後被人誣告謀反而貶為淮陰侯。後呂後與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Ⅹ 類似於韓信受辱的故事
這個可以引用司馬遷的《史記》裡面的一句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這個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