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到中年滿臉皺紋怎麼辦有點錢
自然衰老出現的症狀,我們沒辦法逆轉,但是可以延緩速。好的心態,適當的運動,適合的護膚品都可以讓我們更年輕一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 ,很多人面部就會產生皺紋,臉部皺紋最常見的便是眼角的魚尾紋、嘴邊紋等。而注意保養呵護面部的人,即使過了四十歲,皮膚依然光滑如新。給肌膚充足的水分,很多情況下造成皺紋的主要原因是皮膚乾燥,而且要時常對皮膚進行清潔,尤其是上妝的女性,更是需要保證毛孔不堵塞,可延緩皮膚的衰老。另外,要注意防曬。太陽的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相信每個朋友都知道。所以防曬工作一定要做好,在炎炎夏日,除了塗上防曬霜後再出門以外,還要帶上遮陽傘,穿上輕薄透氣的防曬服。特別是年經稍大些的朋友,肌膚已經沒有年輕時的修復力好,曬傷就容易形成皺紋而且較難恢復,所以更要注意防曬。
『貳』 如何從一個人的衣著看出他的職業
服裝是「自我」的延伸 日本關西某大學的外籍講師,曾因要求班上的女學生不可穿牛仔褲來上課而引起爭論。當然女學生都非常激烈地反對。這幾年來,也許是因為服裝業重視個性表現的設計觀念,已經深植於一般人的腦中,因此服裝的樣式真是千變萬化。 以前,穿衣服的原則是:「配合個人社會地位或工作性質」,社會地位較高的人通常穿較貴的衣服,至於某些職業則有其特別的制服。例如以前的工人是穿夾克,而顏色及花樣也按照年齡而有所不同。年輕人的衣著多半明亮、華麗,年紀大的人則穿暗色系、樸素的衣服。因此,服裝可說是代表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及從事的職業。同時,我們也可從衣著的顏色與式樣看出一個人的內在情形。 但是近幾年來,情況已經有所改變了。現在的人,很少會以社會地位及職業為穿衣時主要考量的依據。例如,我認識一位出版公司的總編輯,總是穿著華麗的夾克。不認識他的人,可能會誤認為他是影視公司的董事長。因此,現在想從一個人的服裝判斷他的職業,已經是不可能了。 這種情形證明:現代人穿衣服的心理,是不願讓別人從衣服上看出自己的職業及經濟能力,而希望在穿著方面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但是反過來說,現在要從一個人的穿著上看出他的內在可比以前容易多了。A)日常的觀察和認證
要嘗試抓住一切機會在日常的生活中去觀察,但觀察什麼呢?
在這里記得有看到過一位朋友寫過以下幾點需要觀察的方向,我私下覺得是可取的。
1)手,這個和許多看相的也要先看手一樣,手上的一些細節能表示此人的可能職業和背景。柯南道爾也同樣指出過幾點:指甲,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繭子。指甲的話,通常說就是指甲的長度,指甲縫中的殘留物質。比如說在指甲里發現有白色粉末,如果再配合上衣著或者其他特徵,就可以大膽的假設此人從事教育工作,白色粉末是殘留的粉筆灰,當然一般來說,老式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褲角衣袖上也會殘留一定的白色粉末。又比如指甲,比如說昨天我去澳大利亞移民局續簽,就借機會仔細的觀察了那個簽證官,我注意到他右手和左手大部分手指都留有指甲,惟獨右手中指和左手食指的指甲挺干凈的,這個就可以判斷說此人有咬指甲的習慣,但在澳大利亞來說,有咬指甲習慣的人通常情況下都是做接待工作的,而且他們的接待工作一般勞動強度很密集。
2)長相,比如說臉,腰,臀,腳。康熙時候的「海霹靂」施琅曾經在訓練海軍的時候提出過這樣的觀點「北人擅馬,因此屁股大;而我們南人擅水,所以有什麼特點呢?腳掌大,腳掌大了在甲板上才站的穩,不會暈。」
3)穿著,比如柯南道爾提過的「衣袖、靴子和褲子的膝蓋部分,以及襯衣袖口」也就是這個道理。通常可以從這個的干凈或者臟的程度、皺褶情況來判斷此人可能的職業。在這里,我們可以把柯南道爾說的『靴子』衍生為鞋子。一樣道理。
4)言談舉止,也就是有個人的說話方式和氣質,這點是內在的,不是說改就能改了的。比如說在〈血色〉中說的具有的軍人氣質這樣的話,但具體什麼叫作軍人氣質,這東西倒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了。:)
當然,光是觀察還是不夠的,如果有條件可以用照相機或者其他方式進行跟蹤記錄(不被發現,並有條件的情況下),並最好能加以證實對方的身份。
B)平時的積累。要能做好判斷一個人職業的這一工作,最關鍵的不單是觀察,還有記憶和整理。將所看的,所聽的,所學的知識整理成一條線索加以記憶,這個是必不可少的。
A和B無所謂前後關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前後反復交替的一個過程關系。
希望大家都能夠象柯南道爾說的那樣,通過對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准確的判斷力的培養,從一滴水上推測出大西洋的存在,而從生活中的一個小環節,推出整個生活鏈條的情況。
以下說的都是一些職業可能帶有的特徵,主要是包括習慣穿著(也就是專門換了穿著去參加一些特殊活動的除外),習慣動作,身體特徵。在這里表情神態什麼比較虛幻的,就先基本不考慮了:)另外這里說的都是普遍現象,不排除特殊情況
舊式學校的教師(除體育老師外):指甲縫殘留白色粉末,衣袖,褲腿褶皺中也帶有白色粉末。很有大的可能人比較羅嗦。
廚師:臉部皮膚差,體型略胖,用力手腕一般比較有力,用力手的手臂手背可能有細小燙痕,頭發可能會有油煙味。
接待員(國內的情況不清楚,比較復雜,在國外一些比較繁忙的地段,主要是政府部門又或者旅遊行業的對外接待員):有咬指甲的習慣,臀部相對寬大些。
舊式的火車司機:右腳鞋底的磨損會相對比左腳多的多,而且臉部皮膚不佳。
出粗車司機:長年的計程車司機,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胃和脊椎方面的病症。
貨運車司機:脊椎方面的病症比較突出,臀部相對寬大,體形也根據地方的不同會有不同程度的肥胖,臉部皮膚不好,手上拇指食指內側有老繭。
外科醫生,食指上部內側有一條斜向印痕,有一說法是經常用外科縫合線的原因。
木匠:吸煙時,有長時間把煙叼在嘴巴上的習慣,因此一般來說,煙蒂殘留的很短而且充滿唾液。
泥水匠:吸煙時,有長時間把煙叼在嘴巴上的習慣,因此一般來說,煙蒂殘留的很短而且充滿唾液。
經常用筆的文職:食指和中指關節有突起
軍人通常來說吃飯快,走路快,性格內向的多,不善言談,具有順從傾向。
握手時,感覺對方手指特別纖長有力,那麼說明他可能有相當藝術才能,比如寫得一手好字或繪畫、彈鋼琴等。
游泳運動員,似乎不論男女,肩膀都特別寬,上身基本成倒三角;而同樣是運動員,打澳式橄欖球的人肩膀就沒有那麼寬,身材比較勻稱;踢足球的腿部肌肉特別發達;體操運動員基本上個子都不是很高;打乒乓球的運動員有些駝背……
如果是搞樂器的,手指粗些的演奏彈撥類樂器,比如古箏,箜篌,豎琴等,因為有些曲子演奏起來需要一定的力度。手指修長,跨度大(尤其是拇指跟食指)的演奏鍵盤樂器,有些曲子要同時摁跨八度的鍵。至於演奏弦樂器的人,比如二胡,大中小提琴,左手食指,中指跟無名指的指腹會有繭,在琴弦上磨出來的;特別說下拉小提琴的,據說拉小提琴的人的職業病是頭向左邊偏,因為要夾住琴身,不過這點我也不是很確定,道聽途說的 。
『叄』 關於服飾的問題
一部人類服飾演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類文化發展史。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披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的精神文明內涵。
原始社會服飾(公元前21世紀之前)
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裳。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演化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有1枚骨針和141件鑽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制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端。
商周服飾(約公元前16世紀~前771年)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
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服飾(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成為趨勢。
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剪綵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相連接,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胡服指當時「胡人」的服飾,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
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qiān]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漢初統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訓,對農民採取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初,由於統治者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樣的太平盛世。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了長足提高。當時民間手工業最普遍的就是紡織業。這一時期絲綢錦綉產量極多。漢代的紡織工藝也達到很高的水平。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傳漢朝趙飛燕被立為皇後以後,十分喜愛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條雲英紫裙,與漢成帝游太液池。鼓樂聲中,飛燕翩翩起舞,裙裾飄飄。恰在這時大風突起,她像輕盈的燕子似的被風吹了起來。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說來也怪,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漢代創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使漢代人對人類生產能力持有樂觀信心。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中作者說到「漢人繼承了道家美學的基本思想,又舍棄了它的消極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觀點,注意了自然規律與人的目的的統一性,堅信廣大的外部世界存在著無限豐富多樣的美,人們應當積極地去發現、佔有,享受這種美。」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
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大紅〕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
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
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
鮮卑族北魏朝於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製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
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鑒《洛神賦》、《列女傳》等圖卷。
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隋唐服飾(581~907)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
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
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烏紗帽的翅是平直的〕,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ō,古代士子、官紳穿的長袍便服,也指僧道穿的大領長袍〕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黨項族婦女多著翻領胡服,領間刺綉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靴,宜於馬上作戰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從左向右扣〕,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遼金政權考慮到與漢族雜處共存的現實,都曾設「南官」制度,以漢族治境內漢人,對漢族官員採用唐宋官服舊制。契丹、女真男服因便於行動,也為漢人採用。
元代衣服與周代近似,衣袖較緊、窄,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造型像百褶裙。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
蒙族入關以後,除保留本民族的服制以外,也採用漢、唐、金、宋的宮廷服飾,如天子的通天冠和絳紗袍,百官戴梁冠、青羅衣加蔽膝是朝服和冕服等形制,漢族的公服也為通用服式。
明清服飾(1368~1911)
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
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女性習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雲肩。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後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飾。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民間用紐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響,同時也受到國外商品輸入的影響,因此逐漸在衣服的領邊和襟邊普遍使用。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參考資料:天漢民族文化網
『肆』 如何從一個人的衣著看出他的職業
看不出的!
有些普通的文員捨得花4個月工資買一件衣服.
有些大老闆穿一件普通的運動衫.(重要場合才穿西裝)
要是只看打扮看身份就太膚淺了!
衣著打扮雖然看不出一個人身份,但能看出那個人對生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