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樣的衣服是襯衣
不同地區不同理解,通俗說就是襯在外衣裡面的衣服,要麼有的地方管襯衫叫襯衣吧,要麼秋衣,線衣都有
㈡ 求好聽的青樓名字,要古典高雅的,寫小說用!謝謝
1、鳳來樓
小謝真心覺得這是一個對《紅樓夢》心存不滿的人,林黛玉的瀟湘館有個匾:有鳳來儀。好嘛,鳳來樓,真是文藝又不失貴氣啊!除去這個不談,鳳來樓還是很不錯的,出了個能說會道的三姑,還鍛煉出一個極品吵架王!我要說的是,我喜歡如煙!蔡少芬年輕時真美啊!不過有的版本稱之為「飄香院」,實話說不如鳳來樓大氣上檔次。
2、慧賢雅敘
一個青樓叫這樣的名字,我也是醉了。匯賢意思是聚集一幫有才能的賢人。雅敘是談天說地,暢談人生理想……匯賢雅敘:通俗的說是,一幫人聚會在一起聊天。不得不說星爺的電影里滿滿的都是套路啊!
當然,這部片子讓小謝見識了妖嬈嫵媚的李若彤,驚呆!看了不少星爺電影,但我覺得最好的是《大內密探零零發》,值得用心去看。
3、楊柳心
又一個因為《琅琊榜》火起來的妓院,當然,這個楊柳心殺人案才是聲名鵲起的根本。不過講真,這個名字不俗不媚,低調奢華有內涵,堪稱青樓界有水平的一逼!頭牌就叫心柳心楊,那麼所以姑娘的名字都得和柳,楊什麼聯系起來了?那有沒有叫大楊柳的啊?
4、群玉妓院
這可是衡山首屈一指的大妓院啊。看名字,起的就不錯。李太白「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那可是描寫楊貴妃的啊!當然,這家妓院更牛掰的地方在於,接待了不少大人物,令狐沖、儀琳、余滄海。
5、萬花樓
這個常見於各大沒內涵又沒有文化的古裝劇中,還有叫百花樓的,找一群花花綠綠的衣裳給長得五大三粗的姑娘們穿上,上下揮動五顏六色的手帕,嘴裡嚷著「大爺,再來玩啊」!
㈢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什麼意思
本句直譯為:誰說沒有戰衣?與君同穿戰袍。
出自:《詩經·秦風·無衣》
全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直譯: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你在一起。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胄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
(3)裳伊居襯衫排行擴展閱讀:
《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
故事背景產生於秦地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軍中戰歌。
在這反侵略的戰爭中,秦國民眾表現了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同時亦創造了這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慷慨戰歌。
「誰說我們貧窮,我們跟你一樣也有戰袍。就要出兵打仗了,我們已磨好了戈矛,君王啊,我們與您同仇敵愾,共同抗敵!」
㈣ 研究歷史服飾,主要依從哪些材料
研究歷史服飾,主要參考當代的歷史文獻或者遺留下來的服飾文物。當代的歷史文獻主要見於當代的官修史書或者個人的傳記等記錄中。
以研究明代的女子服飾為例,可以參考明初官修的《大明集禮》、明後期官修《大明會典》和《明實錄》以及清代的官修《明史》。
當然,如果你只想了解的話,可以閱讀一些研究古代歷史的服飾的文章或者著作。
(4)裳伊居襯衫排行擴展閱讀: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是一部專業辭書,系統介紹了中國歷代衣冠服飾文化。另外還有從古代服飾與社會風俗角度下的《中國古代服飾風俗》,關於服飾發展脈絡的《中國歷代服飾藝術》,以女子服飾為主要論述內容的《中 國歷代婦女裝飾》。
再有黃能馥、陳娟娟的《中國服裝史》,作為服飾研究的常識性了解,內容包括各朝服飾制度、服裝的形制、面料、紋樣、及其相應的配飾等。還有《衣冠天下:中國服裝圖史》、《中 國文化通志·服飾志》、《中國歷代服飾藝術》 等著作。
還有華梅的《服飾與中國文化》,該書是以服飾的文化內涵作為分章依據,提及了中國的服飾觀念與中國哲學,中國的服飾制度與中國禮制,中國服飾的圖紋與中國文化符號,歷朝服飾的演化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等,詳盡論述了服飾的種種文化內涵。另外還有《中國服裝史》、《人類服飾文化學》 、《中國服飾》 等。
㈤ 簡潔大氣的服裝店名字有哪些
1、靈賢服裝、力雨服裝、琪亦服裝、宇芬服裝、平創服裝、黛佳服裝、媛宜服裝、霖濱服裝、金爾服裝、韓婕服裝、心澄服裝、迪芙服裝、紅金服裝、鍾宸服裝、萍素服裝、雙華服裝、清傑服裝、媚潮服裝。
㈥ 紅色襯衣配什麼顏色的褲子好呢
搭配一:紅色襯衣+黑色包臀短裙
紅色和黑色是最合適的配色,張揚與低調的結合,紅色襯衣搭配一條黑色包臀短裙,簡約、干練又非常顯身材。
搭配二:紅色襯衣+黑色西褲
裙子是比較有女人味的服飾,相比於裙子,黑色西褲更加帥氣,穿出來不僅顯身材,而且很顯精神。
搭配三:紅色襯衣+煙灰色牛仔短褲
牛仔短褲是我們春夏季經常穿的一款單品,顏色主要以黑色、藍色、白色和煙灰色居多,煙灰色牛仔短褲搭配紅色襯衣很洋氣。
搭配四:紅色襯衣+煙灰色牛仔褲
上面介紹了紅色襯衣搭配煙灰色牛仔短褲,這里是搭配一條煙灰色牛仔褲,同樣非常顯瘦又洋氣。
搭配五:紅色襯衣+黑色半身長裙
又是一套紅色襯衣和黑色裙子的搭配,對於女生來說,即便顏色相同,款式不同也會搭配出不同的效果,這款黑色半身長裙就是這樣,穿出來就比較文字。
搭配六:紅色襯衣+黑色A字短裙
黑色的裙子是最百搭又顯瘦的,這款黑色A字短裙蓬起的效果很能遮臀部,搭配黑色襯衣有幾分活潑之感。
㈦ 凡客誠品的產品與服務
VANCL成立以來,業務迅速發展,產品種類也由2008年的男裝襯衫、POLO衫兩大類幾十款,發展到的男裝、女裝、童裝、鞋、家居、配飾、化妝品等七大類。
男裝包含:襯衫商務襯衫 休閑襯衫 情侶襯衫牛津紡襯衫 短袖襯衫 針織衫 外套 衛衣 西服 棉服 風衣 大衣羽絨服夾克POLO衫/T恤 褲子休閑褲西褲 牛仔褲 家居服內衣褲/棉襪
女裝包含:襯衫 針織衫 外套衛衣西服 風衣 大衣羽絨服夾克 馬甲 POLO衫/T恤 圓領七分袖長款T恤 百變衫 BRA-T
褲子包括:休閑褲 牛仔褲 中褲 短褲 裙子
家居服包括:瑜伽服 時尚肩帶瑜伽服 修身短袖瑜伽服 時尚彩條瑜伽褲 修身拼條七分瑜伽褲 內衣褲/襪子 打底衫 襪子 棉襪 筒襪 內衣套裝 針織褲
童裝包括:嬰兒裝 綉花爬服 嬰兒禮品套裝
襯衫包括:帥氣格子襯衫 小紳士條紋款 全棉素色款 條紋蝴蝶款 素色蝴蝶款 拼接袖帶帽衫衛衣POLO衫
雙珠地雙扣款 娃娃領長袖(女) 娃娃領帶裙 T恤 長袖T恤 套裝 針織衫 長袖針織衫 針織外套 針織背心 外套
休閑褲 牛仔褲裙子
鞋包括:男鞋帆布鞋 休閑皮鞋 正裝皮鞋 運動休閑鞋 戶外鞋女鞋休閑皮鞋 帆布鞋 正裝皮鞋 雪地靴
配飾:領帶圍巾 帽子 皮帶 皮具 錢包 鑰匙包 名片夾 飾品 手套 襪子
化妝品:護膚彩妝美妝用品 芳香精油
家居:廚房用品浴室用品浴巾 面巾 地墊 超細纖維情侶干發套裝 浴袍 卧室用品 床單家居鞋床品套裝 空調毯 多功能桌 收納用品 戶外旅行 攜帶型鞋袋 時尚便攜野餐毯 洗漱包 護理保健 智裳碳護肩頸安睡枕墊
服務:
許多網購一樣,凡客也同樣採用上門送貨的形式不過相比其他的網購不同的是,凡客會讓顧客當場試穿不合適的話,顧客可以選擇退貨或是換貨,而凡客的郵遞員則是還要跑一趟,凡客物流為如風達。不得不說凡客掌握了顧客得那一份滿意,以優良的服務贏得了許多得老客戶。其次凡客所做的經營大多是價不高質卻好的商品,同時商品種類也很齊全融合舒適,時尚的元素,受到顧客的喜歡。
㈧ 豈日無衣,與子同袍 是什麼意思
這句詩的意思是: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
原詩: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譯文: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你在一起。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胄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
出處:《詩經·秦風·無衣》
詩歌賞析
春秋時,秦與西戎邊處,時時受到威脅和侵擾,故秦國常借天子之名,號召國人抗敵禦侮,本詩便是國風中產生於這一背景下的一首表現人民慷慨從軍、團結禦侮的軍歌。全詩三章,都以「豈曰無衣」的問句切入,反詰的口吻,突兀可驚。「同袍」、「同澤」、「同裳」歌頌了將士們團結一致,同甘共苦的戰斗意志和樂觀精神。
各章的後三句描寫了王於興師,人民修戈矛,整戎裝,勇躍赴敵的情景。「與子同仇」「與子偕作」「與子偕行」,重章疊句,層層遞進,從表達同仇敵愾的激情到彼此召呼行動起來,到大家一起出發上戰場,反復吟唱秦國將士一往無前、共同禦侮的豪邁氣概,神氣十足,躍然而出。
全詩形式整齊,節奏明快,今日讀來,仍鏗鏘有力,先人那種豪爽、樂觀、彼此互助的情誼,捨生忘死保衛家園的勇氣,強烈地鼓舞著人心,故前人謂其「有吞六國氣象」。
㈨ 襯衣的綜述:
一直到歐洲文藝復興初期,襯衫還被當作內衣看待。如果一個有身份的男人居然把襯衣露在外面,那簡直難以想像。但是,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熱衷於在肩部、胸部和胳膊下面飾以花邊的人來說,要想掩蓋住裡面穿的白色亞麻襯衣實在太難了。到了1530年,人們開始接受在頸部和腕部顯露襯衣,同時,將衣服用窄帶子束緊,並認為這樣穿戴很時髦。19世紀後期,讓襯衫完全顯露出來的穿法得到了人們的認可,這個時候襯衫的領口很高而且需要漿洗。但是到1917年,人們發現穿著者在穿著襯衣時,衣領壓著頸部對他們的眼睛不好,之後才將衣領翻下,用其包住領帶,就像我們了解的那樣。
有人把香水比作女人的第二件衣裳,對追求實在感的男人來說,襯衫就是男人的第一層肌膚。
回顧過去,古羅馬時代的「斯布庫拉」,說穿了它就是當時男人身上穿的內衣,也可稱得上是襯衫的最前身啦。當歐洲地區首先出現了今天襯衫款式的衣服時,重視社會禮儀的西方人不將它作為單獨的衣服出面來穿。而當時可以稱得上是「三級」表演的就是,當兩個人之間發生決斗,男主角脫下西裝外套及貼身西裝背心,只剩下一件白襯衫時,即上挑逗女性之性感尺度演出了。Shirt,從英文字面讀它時,確實是帶有內衣Under Shirt的意味存在,或許女生眼裡性感男人就是那種穿上白襯衫帶著天然體味的人。
襯衫款式歷經多種樣式及變化,在扣子還沒被運用前,男人襯衫的衣襟是用繩子系住的,而這樣的方法也被用於袖口上,當時好品味的男士總是花點心思讓系著結的袖口露出來,演變至今,人們習慣將襯衫袖口露出西裝外套。袖口結繩的花式則已被女性擄走。十六世紀的英國還嚴令,只有貴族才能穿那種前襟具有褶襇設計的襯衫(類似婚紗照中男人的禮服襯衫),這些褶襇設計主要是用來遮掩紐扣,因為當時的人覺得有紐扣的衣服很蠢。十八世紀,紐扣設計才得以重見天日,顯露於襯衫上面。當時的襯衫多以亞麻布料縫制,而為了要避免讓扣子赤裸裸地露在外頭,便以同樣的布料將紐扣包住,俗稱:包扣Covered Button ,結繩系衣或者褶襇開始退出。
十八世紀的男女服飾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就男士來說,是禮帽、燕尾服、露出腿部曲線的緊身褲等等,電影《芳芳鬱金香》中人物的服飾之華麗即是典範,無論是顏色、質料、綉工裝飾、剪裁。當我們還是中學生的時候,我們老老實實地把襯衫上的每個紐扣都扣上,後來看到電影里英雄的標志: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的人,他很可能就只穿一件衣服露出寬大的胸膛;被捕而受到嚴刑拷問仍然寧死不屈的人,他的白色襯衫上的鞭痕和血跡。或許,你對男子穿襯衫還有著比我更多的體驗和聯想,但勿庸質疑的是襯衫之於男性,實在是一個太重要的形象載體了。 從貼身內衣到中衣的演化,要追溯到男性服裝中出現上衣和馬甲的1600 年代後期。產生了襯衫在馬甲下面,上衣中間的穿法,這在現代的套裝風格很常見。也可以說,領子和袖口從上衣露出的風格,是這個時候確立的。
進入了1700 年代以後,腰身和袖子肥大而舒適的襯衫開始出現了。可以見到襯衫前面的開衩部分和胸部的裝飾花邊荷葉邊裝飾。袖口上也同樣是荷葉邊,穿起來手腕被荷葉邊的花邊蓋住,這是當時最地道的貴族穿法。
上衣和馬甲固定下來之後,襯衫的存在感變得很薄了。但上流社會賦予了他新的意義。保持襯衫的清潔,穿雪白襯衫,被認為是新的身份象徵。
「不在襯衫上用香水,擁有很多上等的亞麻襯衫,在有純凈的流水和空氣的田園村舍洗滌衣服」成為紳士們的美學宣言。這對沉浸在香水和體臭中的襯衫來說,算是一場大革命。是否擁有各種各樣的襯衫,是否捨得在襯衫上花錢,是否保持襯衫的清潔,也成為判斷其社會地位的主要依據。
1850年的時候製作的襯衫(長 94cm)(寬 71cm)半寬約2cm 小立領,後中心訂扣子。對於前身的左右排列細小的塔克,中央(裝飾扣)的3個,袖口是雙層翻折袖口。門襟上很硬的漿 。扣子向大頭釘一樣適合,也有寶石裝飾的樣式。
1800年代後期,領子幾乎和耳朵一樣高,顏色雪白的款式。替換的領子也有出售的了,多為領高10cm ,也出現了12cm 的高領襯衫。在倫敦留學時夏日漱石所說的,替換領子-HIGH COLLAR,時髦的、穿著西裝的男性,就是這個時代。在日本也和歐洲同樣,要說「HIGH COLLAR」也是袖口從上衣袖口露出來1cm左右。
1900年的時候,在美國,黑與白、紅與白、淡紫色與白色,大的條紋花型很流行。胸上有了雙拼色的高領襯衫受到了極大的歡迎。
1906年是從禮服式襯衫和顏色等的豎領開始,折返型的領子是很普遍的。
1916年脫卸式的領子開始走俏。
1914年是翻邊脫載式的領子的亨利襯衫流行了。
1917年象柔領襯衫在市場開始大行其道。那種風格的大部分是領腰較低的款。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當時由於經濟景氣,絲制襯衫大流行。這股熱潮到1921年還在繼續。
1928年是有色的襯衫開始抬頭,長青藤聯盟的普林斯頓色彩使襯衫更加多樣性。
隨後,伴隨著第二次產業的發展,白領階層增加,作為紳士、商務人士的標准風格西服樣式也確定下來。襯衫在配合西服和領帶中以白色為中心逐步推進,素材也由棉開發出化學纖維,防縮、防皺等機能性加工也隨之得以發展,價格也降低,逐漸使廉價且易於整理的襯衫能走入到平常老百姓的家中,成為大眾化的服飾。這類襯衫的特性是材料更易打理,甚至終生不用熨燙。這從另一方面也揭開了襯衫品牌化及階層細分的序幕,使用高級純棉布料和量身定製的高級法式襯衫出現,這類襯衫更注重襯衫自身的面料以及製作的工藝,輔料更加的考究,工藝更加的復雜,雖然必須予以適當的熨燙保養,但恰好可以滿足中上階層以及那些追求品質且有能力不拘於價格和保養支出的人群。這樣,襯衫發展到現代就逐漸形成了大眾化、品質化的兩極分化。
原來是指用以襯在禮服內的短袖的單衣。即去掉袖頭的衫子。在宋代便是沒有袖頭的上衣,有襯在里邊短而小的衫,也有穿在外面較長的衫。如《水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林沖「把身上的雪都抖了,把上蓋(上身的外衣)白布衫脫將下來」便是一例。在古代的時候,婦女們穿得短上衣叫「衫子」,又叫「半衣」。唐元鎮在《雜憶》詩中便有「憶得雙文衫子薄」的詩句。清末民初之際,由於歐風東漸,人們便開始穿西裝,把襯衫穿在西服的里邊,作為襯衣,上系領帶中間開口,一般都是五個紐扣。
㈩ 元代的邊庭風情是怎樣的
元雲南行省的轄境,比今天的雲南省要大。其東界基本與今雲南省界吻合,而與湖廣行省(含今廣西和貴州)接鄰。其北界將今四川西昌囊括在內,自西向東分別與吐蕃東境的朵甘思、朵思麻以及四川行省接鄰。它的西部、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則分別與元代中國的西南鄰國接界。
行省西部的邊界與南詔、大理國時期相同,即在今緬甸北部與印度分界的那加山脈,它是恆河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的分水嶺。在它的西南,元初邊界基本上與大理國邊境線相同,位於今德宏所轄諸縣地界略西、略南,與緬國相鄰接。1270年和1280年,元軍兩次征緬,遂將雲南行省的這一段邊界向西南推進到原緬國轄境,大體將北緯23°以北的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兩河流域之間的地面括入版圖。元朝後期曾更南至於邦牙(今曼德勒西南)置宣慰司,但不到五年就放棄了。
西部邊界地區有景嚨金殿國(在今西雙版納),是傣族先民建立的地方政權,為大理國的屬國。元朝1300年前後才在這里設徹里路軍民總管府,正式行使對該地的統治權。徹里與它之南的八百媳婦國的疆域犬牙相錯,大體上以今南壘河分界,河北屬徹里,河南屬八百媳婦。元成宗時曾准備出征八百媳婦,兵馬尚未進入雲南,就因沿途擾民激起今黔西、滇東北各部族的武裝反抗,元軍被圍窮谷,得脫者僅十之一二,被迫罷征。徹里置司以後,八百媳婦國部酋相繼歸附元廷,1320年、1330年,元先後設蒙慶宣慰司、八百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於彼地。今緬甸南撣邦的南壘河以南地區、泰國清萊府和清邁府的部分地區也被納入元朝統治。此外,1320年,元還在越南萊州省境內置寧遠州。1330年,設老告軍民總管府統治今寮國北部的琅勃拉邦一帶。
雲南行省的東南與安南(在今越南北部)接界。這里的邊界基本上與今中越邊境線吻合,惟臨安道宣慰司(治今雲南建水)所屬阿月部的地域,還要超出今馬關縣境,達到今越南河江省的部分地區。
沿著不同方向散布到雲南境內的許許多多種落集團,在無數由自然環境造就的相對隔絕的聚居區中形成差異極大的經濟和文化景觀。見於元代史籍的各種土著居民,就其大的族類而言,有白人、羅羅、金齒百夷、么些、斡泥、峨昌、撬人、土僚、蒲人等等。
白人是今白族先民,是以南徙入滇的古代氐羌族當中經濟、文化較發達的一些族系為主體,並融合了漢魏以後移入南中的漢族大姓瘤氏以及其他一些漢族人口而逐漸形成的共同體。南北朝以後,它以「白蠻」見於史籍,而與「烏蠻」(分布在雲南的另外幾支氐羌人後裔)相區別。元代又稱他們為阿、(寸白)、白人。其分布地區,以中慶、威楚、大理、永昌(治今雲南保山)為主,東至普安、曲靖,北至麗江,南及元江。他們多居住在壩區,以農耕為生,有水田,稱五畝為「一雙」,種植麻麥蔬果。其農業經濟與漢人頗接近,所以元代入滇的漢人,認他們為「漢之遺裔」。尤其是城鎮或其附近地區的白人,在與漢族交往中風俗逐漸接近漢族。到明朝,「近城漢、焚人風俗」已經沒有太大的差別了。中慶晉寧的元代白人王惠臨終時遺訓子孫,「忠孝喪禮完全遵照古風(這里的「古風」其實是指漢人風俗),不要追隨焚俗」。這個例子既說明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白人對漢地儀文之制的仰慕,同時也說明當時流行的「焚俗」畢竟還保持著若干固有特點。在寫成於元代的《雲南志略》中,李京這樣描寫當時白人風俗:
男女首戴「次工」,制如中原漁人之蒲笠,差大;編竹為之,復以黑氈。親舊雖久別,無拜跪,唯取「次工」以為饋。男子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脂,酥澤其發,青紗分編,繞首盤系,裹以攢頂黑巾。耳金環,象牙纏臂。衣綉方幅。以半身細氈為上服。處子孀婦(即未嫁女子和寡婦),出入無禁。少年弟子,號曰妙子。暮夜遊行(晚上出來閑遊走動),或吹蘆笙,或作歌曲。聲韻之中,皆寄情意。情通私耦,然後成婚。居室多為回檐,如殿制。食貴生,如豬、牛、雞、魚,皆生醢之(意即把豬牛雞魚等肉生剁成肉醬),和以蒜泥而食。每歲以臘月二十四祀祖,如中州上冢之禮。六月二十四,通夕以高竿縛火炬照天,小兒各持松明火,相燒為戲,謂之驅禳(禳即災)。佛教甚盛。戒律精嚴者名得道,俗甚重之;有家室者名師僧。教童子,多讀佛書,少知六經者。段氏而上,選官置吏皆出此。民俗家無貧富,皆有佛堂,旦夕擊鼓恭禮,少長手不釋念珠。一歲之中,齋戒幾半。諸種蠻夷,不知事神佛,唯白人事佛甚謹。……其俊秀者,頗能書,有晉人筆意。……市井謂之街子,午前聚集,抵暮而罷。交易用棋子,俗呼作見八。以一為庄,四庄為手,四手為苗,五苗為索。人死,俗屍束縛令坐(即將屍體縛束成端坐的姿勢),棺如方櫃,擊銅鼓送喪,以剪發為孝,哭聲如歌而不哀。既焚,盛骨而葬。……其貴人被服,近年雖略從漢制,其他亦自如也。
上引史文中提到白人在舊歷六月二十四日晚縛火炬照天、持松明相燒驅災,就是至今仍在白族和西南其他少數民族中流行的火把節。
白人的語言,按現代語言學分類屬於藏緬語族彝語支。從漢魏至元代,白蠻的語言中吸收了大量漢語借詞。唐朝人說,在西南諸部中「言語音,白蠻最正」,大概就因為白語中有一部分名詞能與漢語的相應詞彙相通。李京說,白人語穿衣曰衣衣,吃飯曰咽羹茹,樵採曰拆薪,帛曰幕,酒曰尊,鞍曰悼泥,牆曰磚垣,等等。白語基本語匯大量吸收漢語借詞,應當是白人在社會生活中間長期使用雙語的結果。從大理國後期開始,白人利用漢字和在漢字基礎上稍加創造的一部分新方塊字來記錄他們的書面語,形成所謂焚文。在元代中後期,焚文在雲南地區已相當流行。焚文中的自造新字比例並不大。焚文所使用的漢字,雖有一部分類似表音符號,純粹用來記錄白語詞彙的發音,但絕大部分仍同時保留了漢字原來的字音和字義。因此,焚文與其說是白語的書面形式,或許不如說更像是一種俗體的漢語書面語。
羅羅即「烏蠻」,是現代彝族的先民。元時烏蠻各部仍多有各自的部名,羅羅則是對他們的統稱。南詔時烏蠻七部中有「鹿盧蠻」,當即羅羅一名的來源。蒙古人又在這個名稱之後加上復數後綴,漢語音譯為羅羅斯,用來專指集中居住在今四川涼山和西昌的羅羅人。元置宣慰司於其地,稱羅羅斯宣慰司。烏蒙、烏撒也是羅羅人集中居住的地區。此外,羅羅的分布還遍及雲南大部分地方,多與諸族雜居。他們或耕或牧,農業經濟大體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李京說:
男子椎髻,摘去須髯,或髡其發。左右佩雙刀,喜斗好殺,……以輕死為勇。馬貴折尾,鞍無,剜木為鐙,狀如魚口,微容足趾。婦人披發,衣布衣,貴者錦鎵,賤者披羊皮。乘馬並足橫坐。室女(指未出嫁的姑娘)耳穿大環,剪發齊眉,裙不過膝。男女無貴賤皆披氈跣足。……雖貴,床無縟,松花鋪地。……有疾不識醫葯,惟用男巫,號大奚婆。以雞骨占吉凶,酋長左右斯須不可闕,事無巨細皆決之。……每歲以臘月春節,豎長竿,橫設一木,左右各坐一人,以互相起落為戲。
金齒、百夷都是今傣族先民。其俗尚以金銀、漆等塗飾牙齒,所以很古以來就被稱為金齒、銀齒、黑齒等。元代的回回人和蒙古人用波斯語zar-dandan稱他們,也是金齒的意思。元以後,這種以金飾齒的俗尚在有些百夷部落中演變為死後用金箔鑲二齒而後葬。金齒並不是他們的古代風景畫鑒賞自稱,而是他族的外稱。唐代漢文記載中有裳魔,明代有歹摩,都是「傣勐」一音的不同寫音形式,這才是金齒百夷的自稱。李京說,「西南之蠻,白夷(即百夷)最盛。北接吐蕃,南抵交趾」。行省的西南及東南邊地是他們的主要居住區。南詔、大理時代,這一帶的傣族先民大體上可以今瀾滄江為界分為兩部分,西部是金齒(或黑齒),東部是白衣(即百夷)。入元以後,金齒、百夷之稱經常混用,已不復區別。西南的金齒百夷,由大理金齒等路宣慰司管轄,東南地區諸部歸隸於臨安道宣慰司。行省的徹里(景嚨金殿國)宣慰司所管,與更南的八百媳婦地區,也是在語言和族屬上與百夷同類的居民。世傳八百媳婦國部長有妻八百,各領一寨,故以之名其國。
百夷諸部多從事農業經濟。其地多桑柘,四時皆蠶。由於氣候適宜農作物生長,土地又肥沃,所以「地利不能盡,然多產牛羊魚果」。大多數金齒部落元時還沒有使用文字,刻木為約。百夷婦女特別能吃苦耐勞。據《雲南志略》,他們「長眉睫,不施脂粉,發分兩髻,衣文錦衣,聯綴河貝為飾。盡力農事,勤苦不輟。及產(指分娩生育)方得少暇。既產,即抱子浴於江,歸付其父,動作如故」。由於居地偏南,風土下濕上熱,金齒百夷「多起竹樓,居瀕江。一日十浴」。「交易五日一集。旦則婦人為市,日中男子為市。以氈布茶鹽互相貿易」。百夷諸部到明代後期才開始奉佛,在元代惟信巫祝而已。惟徹里的傣族先民則早已是上座部佛教的信徒了。
至正之初,隨著元朝中央政府和元行省統治勢力的衰落,麓川(今雲南瑞麗)百夷土官思可發舉兵抗命,「盜據一方,侵奪路甸」。據傣文《麓川思氏官譜》,思可發為土語音譯,意為擒白虎之王。元明官方文獻多以死可伐名之,是一種誣稱。思可發兵起之後,鄰近諸部「相率納貢」。元廷曾幾次派兵往征、下詔招諭,都不能見效。至正十五年(1355)思可發降元。但此後,他實際上仍長期控制麓川四周「三十六路」之地,「雖奉正朔、納職貢,而服用制度,擬於王者」。一直到洪武中,他才重新被明朝招撫。
么些即今納西族先民,《華陽國志》中記為摩沙夷。從南詔、大理以來,他們一向以麗江為聚居中心,其「地涼,多羊馬及麝香、名鐵,依江附險,酋寨星列,不相統攝」。么些人在雲南地區最早被蒙古征服。元廷先設察罕章宣慰司治其地,後又以金沙為界,分為東、西五城地。分別隸屬於北勝府(今雲南永勝)和麗江路。元初的么些大姓有和氏、木氏等。察罕章管民官一職曾由和氏擔任,木氏是其屬下。至明初,木氏勢力漸大,其後代寫成的《木氏官譜》一書,遂將元代的察罕章管民官之職安到自己的祖先木良(即麥良、阿良)頭上。
關於么些人的風俗,《雲南志略》寫道:
善戰喜獵,挾短刀,以硨磲為飾。少不如意,鳴鉦鼓相仇殺,兩家婦人中間和解之,乃罷。婦人披氈,皂衣,跣足,風環高髻。女子剪發齊眉,以毛氈為裙。……不事神、佛,唯正月十五登山祭天,極嚴潔。男女動百數,各執其手,團旋歌舞以為樂。俗甚儉約,飲食疏薄。一歲之糧,圓根(指蕪菁)已半實糧也。貧家鹽外不知別味。有力者尊敬官長。每歲冬月,宰殺牛羊,競相邀客,請無虛日。一客不至,則為深恥。人死,則用竹簀舁至山下,無棺槨,貴賤皆焚一所,不收其骨;非命死者則別焚之。其餘頗與烏蠻同。
斡尼亦作和泥、禾泥等,與現代的哈尼為同名異譯,主要分布在臨安(今雲南建水)西南、今元江流域。他們多巢居山林極險,而與河谷平壩地區的金齒百夷以及山居的其他部族錯落雜處。李京記其習俗雲:「家有積,具以一百二十索為一窖,藏之地中。將死,則囑其子曰,我平日藏若干,汝可取幾處,余者勿動。我來生用之。」
臨安西南的斡泥散布地區,實際上是民族雜居區。上述白人、羅羅、金齒百夷、么些等族的主要聚居區內,同樣存在著其他民族雜居其間的情況。例如以么些為主要居民的麗江,「蠻有八種,曰磨些(即么些),曰白,曰羅落(即羅羅),曰冬悶,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候」。峨昌即今阿昌族名之異譯。撬與俅音近,今雲南高黎貢山西部的獨龍江,上游仍稱俅江(發源於西藏察隅縣東)。撬人應即俅江流域的居民,後來逐步南下,徙至獨龍江一帶,今稱獨龍族。伊人即今傈僳族先民。傈為專名,即的別譯,僳是少數族語音譯,意為人或族。伊人居地在「蘭州冰琅山外」,即今雲南蘭坪西碧羅山(怒山)外的怒江流域。另一方面,除其主要聚居區之外,白人、百夷、羅羅等族也有許多部落散布於行省各地。羅羅的分布尤其廣泛,從行省腹地到邊遠地帶,其足跡幾乎隨處可見。
土僚人是構成近代壯族的成分之一。「敘州南、烏蒙北皆是。男子及十四五,則左右擊去兩齒,然後婚娶。豬羊同室而居。無匕箸,手摶飯而食。足蹈高橇,上下山坡如奔鹿。婦人跣足高髻,樺皮為冠,耳附大雙環,衣黑布,頂帶鎖牌以為飾。出入村麓,望之宛如猿猱。人死則以棺木盛之,置於千仞顛崖之上,以先墜者為吉。山田薄少,刀耕火種。所收稻穀,懸於竹棚之下,日旋搗而食。常以采荔枝、販茶為業」。這個地區土僚人以擊齒為成年標志的習俗,一直保留到明代。它東面的亦奚不薛地面的「葛蠻」,即今仡佬族先人,也有懸棺折齒之俗。蒲人,「一名朴子蠻,在瀾滄江迤西。性勇健,……騎馬不用鞍。跣足,衣短甲,膝頸皆露。善用槍弩。首插雉尾,馳突如飛」。他們是今布朗族先民。
元代雲南的民族構成中,還包括蒙古人和回回人。蒙古人中大部分是戍守其地的蒙古軍戶。回回人的來源有二:一是鎮戍雲南的色目軍人;二是跟隨在雲南任職的色目官員一起遷去的人戶。今雲南各地納、丁、賽等十餘姓回族都以賽典赤為先祖,雖然出自傳聞,但還是可以反映出與色目官員一起來到雲南、後來又羈居在這里的回回人,數目是不小的。明初人講到雲南各族的居民,就已把「韃靼(指蒙古)、回紇(即回回)」也列舉在內,看做「土著之民」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