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建築在服裝設計中運用的相關書籍有哪些
新古典是指資本主義初期最先出現在文化上的一種思潮,在建築和設計史上指18世紀60年代開始在歐美盛行的古典形式。18世紀前的歐洲,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盛行一時,其繁瑣的裝飾與貴金屬的鑲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厭惡。在探求新的設計風格的過程中,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成了當時的創作源泉。1750年,羅馬龐貝遺址被發掘,在歐洲引起了研究古典藝術的熱潮,人們認識到古典藝術質量遠遠超過巴洛克與洛可可,促成了新古典的產生與流行。
新古典追求古典風格和簡潔、典雅、節制的品質以及「高貴的純朴和壯穆的宏偉」。在建築上追求建築物體形的單純、獨立和完整,細節的朴實,形式的符合結構邏輯,並且減少純裝飾性的構件,顯示了人們對於理性的嚮往。新古典在各國的發展雖然有共同之處,但多少也有些差異,大體上在法國是以羅馬式樣為主,而在英國、德國則是希臘式樣較多。新古典風格也體現於當時的產品上,其特點是放棄了洛可可過分矯飾的曲線和華麗的裝飾,追求合理的結構和簡潔的形式,構件和細部裝飾喜用古典建築式的部件。英國新古典傢具的成就很大,其中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設計師,他們長於設計樸素、實用的形式,其設計出來的產品成為了現代傢具設計的先聲。
折衷主義
在19世紀,一個更為直接和嚴峻的問題是風格上的折衷主義。所謂折衷主義就是任意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式樣而不拘泥於某種特定風格,所以也被稱為「集仿主義」。隨著生產的商品化,需要用豐富多彩的式樣來滿足和刺激市場,於是希臘、羅馬、拜占庭、中世紀、文藝復興的情調雜然並存,匯為奇觀。同時,19世紀的交通已很便利,考古學大為發達,加上攝影術的發明,幫助人們認識和掌握了古代遺產,以致有可能對各種式樣進行拼湊與模仿。
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現代工業設計的先導。說它是一次運動,是因其影響波及面大,具有國際意義。18世紀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使機械產品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與過去手工製造的產品相比,呈現明顯機械化特性:有些產品的造型和裝飾設計,仍照搬傳統手工業產品的樣式,使難於應付復雜形式的機器產品比過去用長時間精雕細琢的手工業產品顯得粗糙低劣;有些產品因按照機械生產的特點重新設計,其單純簡潔的樣式,卻使許多認為只有花樣繁瑣的傳統樣式才代表精緻完美的消費者難以接受。因此,非常不成熟的工藝美術設計,面臨著新舊過渡時期的困難。以英國詩人、文藝批評家拉斯金和畫家、工藝美術設計家莫里斯為代表的傳統派,一面在理論上展開了批評和宣傳,一面積極致力於設計實踐。他們不滿當時機械化產品的粗糙、簡陋,認為真正的工藝產品應該既實用又美觀,企圖恢復中世紀傳統作坊生產的手工產品的標準的手工技藝和完美而精緻的設計。為此,莫里斯建立了自己的染織作坊,親自設計並以手工製作各種織物、壁紙、地毯和傢具等。其設計在否定當時機械化樣式缺少曲線變化的前提下,運用了自然界有機物(如花草)的形式,並加以變形,使裝飾紋樣呈現出變化豐富的曲線,富有生機和運動感。它們和曾經風靡歐洲、有強烈裝飾感的巴洛克和羅可可(見巴洛克、羅可可)的曲線風格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風格很快在建築造型、室內裝飾、園林藝術、書籍裝幀等各種工藝美術設計中表現出來,並影響了整個歐洲設計界。拉斯金和莫里斯的言行使其走進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怪圈:他們從審美角度反對工業化時代生活用品的機械生產及其造型樣式,但他們號召人們把生活用品的設計與其功能相結合,並身體力行。因此,實際上是在引導人們對產品(不論是手工還是機器產品)設計與其功能的關系予以特別重視,指出了正確的設計方向,極大地推動了工業產品設計這一新生事物的發展。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是工藝美術運動在法國的繼續深化和發展。法國設計師兼藝術品商人薩穆爾·賓於1895年在巴黎開設了設計事務所「新藝術之家」,並與一些同行朋友合作,決心改變產品設計現狀。他們推崇藝術與技術緊密結合的設計,推崇精工製作的手工藝,要求設計、製作出的產品美觀實用,他們對建築、傢具、室內裝潢、日用品、服裝、書籍裝幀、插圖、海報等進行全面設計,力求創造一種新的時代風格。他們在形式設計上的口號是「回歸自然」,以植物、花卉和昆蟲等自然事物作為裝飾圖案的素材,但又不完全寫實,多以象徵有機形態的抽象曲線作為裝飾紋樣,呈現出曲線錯綜復雜、富於動感韻律、細膩而優雅的審美情趣。在1900年的巴黎國際博覽會上,法國設計師的精美作品引起世界廣泛關注,在歐美各國引起廣泛響應,並使「新藝術之家」的名稱不脛而走,故以「新藝術」命名其運動。所以,法國自然成為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法國新藝術運動的主要作品有:吉瑪德設計的巴黎地鐵入口;穆卡設計的海報;蓋拉德在1900年的巴黎國際博覽會上展出的設計作品《新藝術室》;蓋勒設計的細木鑲嵌傢具;查普列特設計的華美瓷器等。還有些平面設計家為商業所做的廣告設計,在視覺傳達領域的探索中邁出了第一步。法國設計師不僅通過報刊宣傳其主張,還直接向社會推銷他們自己設計製作的新藝術風格的各種產品,創辦設計專門學校,推廣設計教育,如蓋勒所創辦的南希工業藝術聯盟學校。小城南希是巴黎之外又一個法國新藝術運動的中心,兩地的設計形式各具特色,互相影響。在法國新藝術運動中還涌現出許多成績卓著的設計團體,如新藝術之家、現代之家、六人集團等,以六人集團的成績最為突出。這使法國的新藝術運動色彩紛呈。1925年左右,法國的新藝術運動逐漸被裝飾藝術運動取代。
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 1897-1915)
在奧地利新藝術運動一中產生的著名的藝術家組織。1897年,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批藝術家、建築家和設計師聲稱要與傳統的美學觀決裂、與正統的學院派藝術分道揚鑣,故自稱分離派。其口號是「為時代的藝術--藝術應得的自由」。在設計方面,其重視功能的思想、幾何形式與有機形式相結合的造型和裝飾設計,表現出與歐美各國的新藝術運動相一致的時代特徵而又獨具特色。他們大膽實踐,定期舉辦展覽,並在1900年出版了設計期刊《室內》,在歐洲頗有影響。其代表人物有畫家克里姆特;建築家和設計師瓦格納、霍夫曼、奧布里奇、莫塞等人。其中克里姆特和霍夫曼最負盛名。瓦格納則是霍夫曼等人的老師,其設計思想與建築風格在19世紀80年代已表現出與裝飾主義的分流,故被稱為分離派運動之父。1895年他在《現代建築》一書中闡述了新時代建築應具備的形式。他設計的卡爾斯帕拉茲車站,具有簡潔的方形造型和新藝主術運動風格的裝飾細節,是分離派的早期佳作。畫家克里姆特是分離派組織的第一任主席,被譽為「奧地利最偉大的畫家」。他創作了大量崖壁畫,其形式與室內設計高度和諧。他打破傳統的繪畫形式,以金屬般絢麗輝煌的色彩和一維平面效果,運用富有象徵意義的形式語言,表現出強烈的華麗風格與工藝化的精美,呈現強烈的裝飾性。其代表作有繪畫《吻》、壁畫《哲學》、《法學》、《貝多芬雕像裝飾壁畫》等。1903年,霍夫曼在銀行家支持下,在魏恩市組織了維也納工作同盟。他和莫塞擔任藝術指導,從事傢具、室內金屬器皿的設計,並由同盟的作坊進行生產。其產品造型呈幾何形態,很少裝飾,力求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體現產品的實用性。霍夫曼在設計中表現出與普遍的曲線風格不同的直線風格,更加接近現代設計。他的由縱橫直線構成的洗練的方格網裝飾特徵,成為象徵分離派設計風格的鮮明符號。1904-1910年,他承擔了布魯塞爾郊區斯托克列宮的建築設計。其方形的造型單純、嚴謹,室內空間寬敞、牆面平直,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室內陳設、餐廳的大型壁畫則由克里姆特設計製作。壁畫中圖案化的人物形象和裝飾花紋,是用玻璃、馬賽克、琺琅、金屬、廉價寶石鑲嵌而成,華美異常,使斯托克列宮成為集分離派之大成的佳作。其他人的創作也成就頗豐,各具特色。奧布里奇設計的維也納分離派之家,把單純明確的幾何造型與典型新藝術風格的枝蔓纏繞的花草裝飾結合得渾然一體,是分離派代表作之一。莫塞的平面設計成就最大,其美學觀點比其他人更加前衛與理性化。其書籍裝幀、插圖、印染、郵票等方面的設計,多以黑白色為主,明快、大方,更接近現代主義風格。維也納分離派運動獨樹一幟,在設計中加進了新藝術運動風格中較少見的直線和簡潔的幾何造型,特別注重產品的功能,體現出歐洲設計從擺脫傳統到走向現代的過渡風格,影響深遠。
德意志製造聯盟(Deutscher Werkbund)
德國第一個設計組織,1907年成立,是德國現代主義設計的基石。它在理論與實踐上都為20世紀20年代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創始人有德國著名外交家、藝術教育改革家和設計理論家穆特休斯、現代設計先驅貝倫斯、著名設計師威爾德等人。其基地設在德累斯頓郊區赫拉勞。其宗旨是通過藝術、工業和手工藝的結合,提高德國設計水平,設計出優良產品。同盟認為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業設計師是社會的公僕,而不是以自我表現為目的的藝術家,在肯定機械化生產的前提下,把批量生產和產品標准化作為設計的基本要求。它努力向社會各界推廣工業設計思想,介紹先進設計成果,促進各界領導人支持設計的發展,以推進德國經濟和民族文化素養的提高。它表明德國在工業設計方面已進入一個新階段,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同盟中的設計師在實踐中不斷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1912-1919年,同盟出版的年鑒先後介紹了貝倫斯為德國電器聯營公司設計的廠房及其一系列產品:格羅佩烏斯為同盟設計的行政與辦公大樓、幕牆式的法格斯鞋楦廠房、陶特為科隆大展設計的玻璃宮;紐曼的商業化汽車設計等,都具有明顯的現代主義風格。尤其是對1914年科隆大展的展品介紹,更令人耳目一新。年鑒還及時向人們展示國際工業技術發展新動態,如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首創的裝配流水線。年鑒還發表不同觀點的理論文章,讓人們在爭論中求得真理。1914年,同盟內部發生了設計界理論權威穆特休斯和著名設計師威爾德關於標准化問題的論戰,前者以有力的論證說明:現代工業設計必須建立在大工業文明的基礎上,而批量生產的機械產品必然要採取標准化的生產方式,在此前提下才能談及風格和趣味問題。這次論戰是現代工業設計史上第一次具有國際影響的論戰,是德國工業同盟所有活動中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其活動中斷。但它所確立的設計理論和原則,為德國和世界的現代主義設計奠定了基礎。
風格派(De Stiji)
荷蘭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產生於20世紀初,是早期國際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格派本源於荷蘭繪畫藝術風格(見風格派),但它對設計界的影響巨大,設計界的風格派被看做是現代主義設計中的重要表現形態之一。因風格派創始人、畫家蒙德里安曾以「新造型主義」(Neo-plasticism)為題發表論文,以新造型主義來形容其創作風格,故人們又把風格派稱為新造型主義。其設計的代表作有《風格》雜志的封面設計和斯拉拉斯堡的奧伯蒂咖啡館的室內設計:里特維爾德設計的施羅德住宅、紅藍椅子:奧德設計的烏尼咖啡館等。風格派畫家蒙德里安和杜斯伯格有關風格派的理論著述,是風格派設計的理論依據。
對於設計界來說,新造型主義這一名稱尤為貼切。風格派主張從理性出發,用抽象的幾何結構來表達宇審和自然的普遍的和諧與秩序,探索被事物的外貌所掩蓋的規律,這些規律表現了科學理論、機械生產和現代城市的本質和節奏。其設計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設計師里特維德、建築師奧德等人。他們主張把純藝術的風格派原則運用在建築、傢具、其他產品和平面設計中,滲透世界,以創造新的世界秩序。他們注重使用和表現新材料、新技術,指出建築的空間是由功能與和諧兩個方面構成,其外觀是由其內部空間決定的。他們把風格派繪畫藝術的極其簡潔有序的造型、色彩和線條的形態,應用到建築、服裝、傢具等方面的設計中,並設計了新的字體和非對稱均衡的印刷版面。風格派設計所強調的藝術與科學緊密結合的思想和結構第一的原則,為以包豪斯為代表的國際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風格派設計的代表有《風格》雜志的封面設計和斯拉拉斯堡的奧伯蒂咖啡館的室內設計;里特維爾德設計的施羅德住宅、紅藍椅子;奧德設計的烏尼咖啡館等。風格派畫家蒙德里安和杜斯伯格有關風格派的理論著述也是風格派設計的理論依據。
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
由俄國藝術家馬勒維奇和塔特林等人在前蘇聯十月革命後提出的一種藝術理論。在1920年發表的《構成主義原理》中指出,空間只能在其深度上由內向外地塑造,而不是用體積由外向內塑造;造型應注重立體結構;具有形體的材料作為表現因素,每一根線條都應表現事物的內在力量;同時應把時間作為一個要素引入造型之中。塔特林在第三國際紀念塔模型(1919)中,突出表現了對空間結構的塑造,他注重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使造型藝術走向了設計的范疇。在標准型多功能傢具的設計、折疊型傢具等的設計中,都曾應用了構成主義的手法,體現了形態上的簡化和經濟節約的特點。在廣告和圖形設計領域,構成主義與荷蘭風格主義相呼應,體現了幾何形體及空間轉換的構思效果,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影響。
包豪斯(Bauhaus)
1919年4月1日在德國魏馬成立的一所設計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為培養現代設計人才而建立的學院。雖然僅存14年,但對德國乃至世界的現代設計及其教育的影響不可估量。它在理論和實踐上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培養出大批優秀的設計人才,成為20世紀初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發源地。包豪斯經歷了兩個主要發展階段:①魏馬時期(1919一1924),②德騷時期(1925-1933),其名稱根據學院所在地而來。格羅佩烏斯(1919-1927年任職)是其創立者和第一任校長。第二任校長是邁耶(1927-1930年任職)。第三任校長是凡德洛(1931一1933年任職)。他們都是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師、現代主義設計的先驅,對包豪斯的貢獻極大。20世紀初,在大工業迅速發展的推動下,歐洲各國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方興未艾。格羅佩烏斯敏銳地意識到:應該建立新型的、專門的設計學院,以培養工業社會所需要的設計人才。他一再向政府提出創辦以建築設計為中心的設計專門學校的建議,1919年魏馬政府表示同意,在合並魏馬美術學院和魏馬工藝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了包豪斯學院。其德文全稱為「Des Staatliches Bauhaus」,即「國立包豪斯」。格羅佩烏斯把德文的建築(bau)和房子(haus)兩詞合一而創造了「Bauhaus」(包豪斯),含意是新型的建築設計體系,但其設計教育內容包括了以建築為中心的所有工業設計。格羅佩烏斯親自擬定了《包豪斯宣言》,確定其設計宗旨「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包豪斯在實踐中探索,確立了現代設計的基本觀點和教育方向:①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②設計必須遵循客觀、自然的法則。其教育體系、設計理論與設計風格在實踐中逐漸成熟、完善。包豪斯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由藝術和技術構成。其早期的教學體制可稱為「工廠學徒制」,學生的身份是「學徒工」,擔任藝術形式課程的教師稱「形式導師」,擔任技術、手工藝製作課程的教師稱「工作室師傅」,每一門課都由這兩種教師共同擔負,學校還設立了木工、陶瓷、編織和印刷工作室,供學生實習,使其兼具藝術和技術能力。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設計教育中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與色彩構成的基礎教育體系,並以科學、嚴謹的理論為依據。1923年8-9月間,包豪斯舉辦了名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的大型展覽會。師生的作品吸引了歐洲著名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從而進行了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宣傳了包豪斯的設計思想,並將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推向高潮。當時,格羅佩烏斯作了題為「論綜合藝術」的演講並發送其著作《包豪斯的設想與組織》。其後,他在教學上又作了較大改革,把數學、物理、化學作為必修課,使教學體系向著更加理性和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更加適應大工業生產的需要。由於右翼政治勢力的迫害,1925年3月,包豪斯遷至德騷市,開始其發展的第二階段。1926年,其校名又加上「設計學院」的附名,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的性質。教學不再由形式導師和工作室師傅共同進行,而是聘請技術熟練的工匠協助教授工作。德騷包豪斯的教授以本院畢業生為主,如拜耶等人。1925年,該校刊物《包豪斯》出版。1927年,成立建築系,瑞士著名建築師邁耶任系主任。這是包豪斯的鼎盛時期。1928年2月,格羅佩烏斯辭職並推薦邁耶擔任校長。他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加強了建築系的課程,成立了音樂系,增設了攝影專業,並增加了社會學課程,提倡學生積極與社會聯系。其進步的政治立場引起當局不滿,1930年他被迫辭職。在格羅佩烏斯的推薦下,德國著名建築師凡德洛出任第三任校長。他繼續推行改革,完善以建築設計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並努力使學院實現非政治化。1932年,在納粹沖人學校大肆破壞後,學校被迫關閉並遷至柏林,以「包豪斯·獨立教育與研究學院」命名,在一座廢棄的電話公司里繼續教學。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4月,由當時的文化部下令關閉包豪斯並由納粹軍警強行佔領學校,8月10日,凡德洛宣布包豪斯永久解散。包豪斯是現代設計的搖籃,其所提倡和實踐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單純、簡潔、以幾何造型為主的工業化設計風格,被視為現代主義設計的經典風格,對20世紀的設計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現代主義設計運動
以工業設計為主的現代設計革新運動於20世紀初至30年代席捲歐美。它是在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展開的,以大工業生產為基礎並服務於整個工業社會。它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使人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也使人們的消費要求和審美趣味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運動中涌現出一批具有民主思想、充分肯定工業社會大機器生產、贊賞新技術、新材料的工業設計的先驅人物。面對時代的挑戰,他們提出了功能主義的設計原則,提倡科學的理性設計並創立了新時代的設計美學--機械美學。其所設計的簡潔、質朴、實用、方便的全新產品,確立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形式與風格,標志著產品設計進入現代工業化設計的時代。工業設計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獨立的設計教育體系也出現了,並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在歐美各國,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發展各具特色。德意志製造聯盟的成立、包豪斯的建立與發展、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功能主義設計風格的確立、各國專職工業設計師的出現等等,表示現代主義設計形態已趨成熟。卓越的建築師、設計師格羅佩烏斯、科布西耶、凡德洛、賴特等人奠定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實踐和理論基礎。他們提出一系列新的設計思想及其原則,對推動歐美及世界的現代設計具有重要意義。格羅佩烏斯是最早在設計理論上有全面建樹的設計師。他明確指出:「應該強調機械對於工業設計奠定決定作用。」他認為必須貫徹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設計原則,設計應該「能夠從實際方面完全達到自身的功能目的」,這樣設計的產品才是可以應用、信賴、造價低廉和經濟有效的。他認為20世紀的設計必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反對裝飾和復古主義。他對美學風格的看法作過極具哲理性的闡述:「美的觀念隨著思想和技術的進步而改變。誰要是以為自己發現了『永恆的美』,他就一定會陷於模仿和停滯不前,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科布西耶是機械美學的創立者,他贊賞飛機、汽車、輪船的設計,因為這些設計沒有受到任何傳統的束縛,完全是按照功能與技術的要求設計的,是全新的工業產品形式。他認為大工業社會的任何產品,都是某種意義上的機器。他贊美單純、清晰的幾何體。他說:「按公式工作的工程師使用幾何形體,用幾何學來滿足我們的眼睛,用數學來滿足我們的理智,他們的工作簡直就是良好的藝術。」他主張設計應表現簡潔、秩序、邏輯的理性美,應表現出對象本身的直線、比例、空間、體量的美,而不要有附加裝飾。凡德洛也強調時代風格,主張設計的現實和功能意義,主張採用機械化、批量化的生產方式。賴特亦強調功能,同時提出「有機建築」的觀點,認為建築設計應考慮其與環境的和諧、對建築空間的有機安排與調度、自然材料與工業材料的不同表現力及兩者的協調性等。現代派美術對現代主義設計有直接影響。許多現代派藝術家及積極投身到設計及其教育領域,如杜斯伯格、里特維特、康定斯基、克利、伊頓、納吉等人。有些人在世界第一所設計學院包豪斯任教期間,對現代設計教育體系的形成及其基礎課的建設作出巨大貢獻。1923年在德國魏馬舉行的包豪斯作品展,向世界展示了其成就,使其成為世界性的設計、設計教育和設計理論研究中心。1925-1927年,德國包豪斯的教學體系己趨成熟,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軌,師生設計成果達到新水平,使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從嘗試階段進入系統化、科學化的成熟階段,經受了時代的考驗。20世紀30年代初,由於經濟不景氣和德國納粹政權的壓制,現代主義設計開始在歐洲衰弱。1937年後,隨著包豪斯大批精英移居美國,使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風格融入美國設計體系,在美國雄厚的經濟實力的依託下,現代主義設計運動以美國為中心繼續開展,形成國際現代主義設計風格。二戰後直到70年代,國際現代主義設計思想、原則和風格影響了整個世界。20世紀80年代,後現代主義藝術和設計思潮興起,但現代主義的許多設計原則仍然適用,並將隨著時代的發展,成為世界設計傳統精華的一部分。
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
19世紀20--30年代的歐美設計革新運動。在大工業迅速發展、商業日益繁榮的形勢推動下,歐美的工業設計逐漸走向成熟。仍然經常留戀手工業生產的新藝術設計運動,己不能適應普遍的機械化生產的要求。以法國為首的各國設計師,紛紛站在新的高度肯定機械生產,對採用新材料、新技術的現代建築和各種工業產品的形式美和裝飾美進行新的探索,其涉及的范圍主要包括對建築、傢具、陶瓷、玻璃、紡織、服裝、首飾等方面的設計,力求在維護機械化生產的前提下,使工業產品更加美化。巴黎是裝飾藝術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1925年在巴黎舉辦了裝飾藝術展,裝飾藝術運動因此得名並在歐美各國掀起熱潮。它受到新興的現代派美術、俄國芭蕾舞的舞台美術、汽車工業及大眾文化等多方面影響,設計形式呈現多樣化,但仍具有統一風格,如注重表現材料的質感與光澤;在造型設計中多採用幾何形狀或用折線進行裝飾;在色彩設計中強調運用鮮艷的純色、對比色和金屬色,造成強烈、華美的視覺印象。在法國,裝飾藝術運動使法國的服飾與首飾設計獲得很大發展,平面設計中的海報和廣告設計也達到很高水平。格雷(Eileen Gray)的室內和傢具設計,把富有東方情調的豪華裝飾材料與結構清晰的鋼管傢具完美結合。在美國,裝飾藝術運動受到百老匯歌舞、爵士音樂、好萊塢電影等大眾文化的影響,同時受到蓬勃發展的汽車工業和濃厚的商業氛圍的影響,形成獨具特色的美國裝飾風格和追求形式表現的商業設計風格,它們從紐約開始,逐漸從東海岸擴展到西海岸,並衍生出好萊塢風格。尤其在建築、室內、傢具、裝飾繪畫等方面表現突出。紐約的帝國大廈和洛克菲勒大廈,在整體外觀、室內、壁畫、傢具和餐具等方面的設計,都表現了典型的美國裝飾藝術風格。位於洛杉磯的可口可樂公司大廈,其建築設計表現出汽車式的流線型形態。美國裝飾風格20世紀30年代傳至歐洲,使歐洲的裝飾藝術風格更加豐富。在英國,裝飾藝術風格始於19世紀20年代末,突出表現在大型公共場所的室內設計和大眾化的商品(肥皂盒、爽身粉盒等)包裝上。倫敦的克拉里奇飯店的房間、宴會廳、走廊和陽台,奧迪安電影連鎖公司興建的大量電影院等,表現出英國裝飾藝術風格與好萊塢風格的結合。裝飾藝術運動中表現出的東西方藝術樣式的結合、人情味與機械美的結合等內涵,在20世紀80年代,重新受到了後現代主義設計師的重視。
斯堪的納維亞設計
斯堪的納維亞設計風格指的是20世紀30~50年代流行於國際的一種設計風格,以丹麥、瑞典、芬蘭、挪威等北歐國家的設計為代表。早在1930年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上,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就將德國嚴謹的功能主義與本土手工藝傳統中的人文主義融會在一起。就風格而言,斯堪的納維亞設計是功能主義的,但又不像20世紀30年代那樣嚴格和教條。幾何形式被柔化了,邊角被光順成S形曲線或波浪線,常常被描述為「有機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氣。20世紀40年代為了體現民族特色而產生的懷舊感,常常表現出鄉野的質朴,推動了這種柔化的趨勢。早期功能主義所推崇的原色也為20世紀40年代漸次調和的色彩所取代,更為粗糙的質感和天然的材料受到設計師們的喜愛。50年代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盛極一時,其樸素而有機的形態及自然的色彩和質感在國際上大受歡迎,成為了當時歐美最流行的一種設計風格。
流線型風格(Streamlining)
流線型原是空氣動力學名詞,用來描述表面圓滑、線條流暢的物體形狀,這種形狀能減少物體在高速運動時的風阻。但在工業設計中,它卻成了一種象徵速度和時代精神的造型語言而廣為流傳,不但發展成了一種時尚的汽車美學,而且還滲入到家用產品的領域中,影響了從電熨斗、烤麵包機到電冰箱等的外觀設計,並形成為20世紀30~40年代最流行的產品風格。在最具商業氣息的環境中產生的美國流線型風格正是給現代主義的清高以巨大沖擊。流線型在實質上是一種外在的「樣式設計」,它反映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人對設計的態度,即把產品的外觀造型作為促進銷售的重要手段。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尋找一種迎合大眾趣味的風格,流線型由此應運而生。而大蕭條期間產生的激烈的商業競爭,又把流線型風格推向,
曲線板,也稱雲形尺,繪圖工具之一,用來繪制曲率半徑不同的非圓自由曲線。在繪制曲線時,湊取板上與所擬繪曲線某一段相符的邊緣,用筆沿該段邊緣移動,即可繪出該段曲線。
曲線板一般採用木料、膠木或賽璐珞製成,大小不一,常無正反面之分,多用於服裝設計、美術漫畫等領域,也少量的用於工程制圖。
在漫畫中,曲線板用於繪制背景和效果線,也用於描繪機械或物件。曲線板屬於固定圖案用尺,只能在上面尋找近似的曲線來參考繪制。
作圖方法
為保證線條流暢、准確,應先按相應的作圖方法定出所需畫的曲線上足夠數量的點,然後用曲線板連結各點而成,並且要注意採用曲線段首尾重疊的方法,這樣繪制的曲線比較光滑。
一般的步驟為:
1、按相應的作圖方法作出曲線上一些點。
2、用鉛筆徒手將各點依次連成曲線,作為稿線的曲線不宜過粗。
3、從曲線一端開始選擇曲線板與曲線相吻合的四個連續點,找出曲線板與曲線相吻合的線段,用鉛筆沿其輪廓畫出前三點之間的曲線,留下第三點與第四點之間的曲線不畫。
4、繼續從第三點開始,包括第四點,又選擇四個點,繪制第二段曲線,從而使相鄰曲線段之間存在過渡。然後如此重復,直至繪完整段曲線。
發展
工程外形設計中常會碰到自由曲面的設計問題,例如飛機機身、汽車外殼、船體、以及各種用具的外殼、鞋植等等的設計。科學問題中也有很多曲面需耍擬合,例如地形、相面、溫度場的表達等等。曲面是由曲線構成的,因此曲面設計,曲面擬合的基礎是曲線。
在計算機出現之前,自由曲面的設計只能以手工用圓規、曲線板等來進行,勞動量很大,又不準確。計算機出現以後,才使曲面數字化成為可能,因為計算機存儲量大,運算快而准確。為了表達自由曲面及其組成的曲線,也要從數學上研究表達曲線、曲面的數值方法。
1946年施恩伯格提出了樣條函數,到六十年代在航空、造船、汽車等行業中被廣泛採用,為曲線擬合開創了新的領域。樣條函數的基本思想是把一條曲線分成段來描述,按一定耍求把各段連接起來。
C. 舉例說明在服裝結構設計中分割線的功能
分割線是服裝結構設計中最常見的一種造型形式;
一、線的意義;不同的分割線,有不同的情感表現;
1、直線分割;
2、曲線分割;理解了線的意義,我們就知道由於曲線和直線的情感表;
二、分割線在服裝結構設計中的作用
1、功能淺析分割線在服裝結構設計中的運用
2、分割線是服裝結構設計中最常見的一種造型形式,它是服裝設計精確化和具體化的本質部分,是決定服裝造型成功與否的關鍵。然而,學生在進行結構設計作業時,往往對「線」的自身內涵缺乏深入了解,隨意分割,隨意畫線,其結果是分割繁瑣凌亂,形式失衡,破壞了服裝的整體性。本文以「線」為綱,分析「線」的意義及其在服裝結構設計中的作用、應用原則和分割線與服裝整體性的關系。希望對學生有所啟發。
關鍵詞:分割線 服裝 結構設計 運用
分割線是指根據人體曲線形態或款式要求而在衣片上增加的結構縫。分割線以其特有的情感性和功能性,賦予了自身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力。在服裝結構設計中,線條的疏密、對接、方向、曲直等形式變化都會影響服裝的表情,影響服裝的造型。所以深刻理解「線」的意義,精確運用分割線,是服裝造型成功的關鍵。
一、線的意義
不同的分割線,有不同的情感表現。
1、直線分割。直線具有「硬直」、「單純」、「男性的」形象。粗直線給人以「堅強的」、「鈍的」、「重的」感覺,細直線則有「弱的」、「神經質的」、「敏銳的」感覺。直線分割可分為水平分割、垂直分割和斜線分割三種形態,水平分割線具有廣闊的性格,可以吸引人的視線左右移動,使服裝顯得安定、寬闊。水平線多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壓抑的表現。垂直分割線具有挺拔感,可以吸引人的視線上下移動,使服裝顯得修長,有「上升」、「權威」、「中心」的感覺。垂直線多的時候給人一種「嚴格」、「冷淡」感。斜線分割具有活潑感和動感、傾斜45度時動感最強,傾斜角度小或是左右斜線對稱分割,動感減弱,穩定感增強。
2、曲線分割。曲線分幾何曲線和自由曲線兩種。其情感表現為「活潑的」、「運動的」「柔和的」、「溫順的」「優雅的」等。總體形象具有圓潤感和流動感,可以增加服裝的女性化特徵。
理解了線的意義,我們就知道由於曲線和直線的情感表現差異,故曲線多用於表現女性,直線多用於表現男性。
二、分割線在服裝結構設計中的作用1、功能性作用
首先功能分割線就是要使服裝准確而精緻地符合人體曲線,並滿足人體活動的需要。具體表現在突出胸部、收緊腰部、擴大臀部,增加某一部位的活動量等功能。
通過分割衣片,將一些部位的差量,如胸腰差量、腰臀差量等,轉移到分割線中,即達到合體的要求,又使省道「無形」化。例如經典的公主線就是很好的表現。公主線經過了人體的肩部、胸部和腰部,將肩省、胸省和腰省融入其中,將人體軀乾的「S」造型完美的展現出來。
其次人體是運動的,而非靜止的,分割線的設計一定要符合人體的運動機能。要從人體各部位尤其關節部位的運動功能出發,在這些部位對服裝進行分割處理並放入一定的放鬆量,使這一局部的空間量增大,達到了為人體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量的目的。再次服裝和人體也不只是簡單的對應關系,如一些舞台服裝為滿足特殊的舞台效果,要求服裝的外廓形發生改變,可以通過分割線的合理應用來實現。
2、裝飾性作用
裝飾分割線是指為了視覺的需要,附加在服裝上起裝飾作用的分割線。通過這些分割線的方向、線形的變化及錯視現象與形式美法則的綜合運用,形成誇張、修飾、均衡、有節奏的局部造型,從而引起服裝設計視覺藝術效果的改變。
D. 建築學用的曲線板和服裝設計用的一樣嗎
建築學上用的曲線板和服裝設計用的基本上是一樣的。
E. 服裝設計中的公主線,收省,背逢線都是什麼意思
公主線是從肩部往下延的偏中間線條,是服裝中的一種分割線,可以使兩塊衣片縫合起來,讓服裝合身卻不緊身。
收省是把省道捏合的一個過程,服裝通過收省來達到它的合體性。
背縫線是人體背部到臀部的曲線,是連接1/2肩線,臀部最高點的線條。
(5)曲線在女裝設計中的應用擴展閱讀
公主線是服裝中的一種分割線,可以使兩塊衣片縫合起來,讓服裝合身卻不緊身,公主線是從肩部往下延的偏中間線條,還有一個刀背線,只是在背腰那偏旁的線條。前後衣片上從袖窿處起,過胸圍、經腰圍分割的曲線,起到和收省一樣為了突出胸和腰美感,而且比收省更能順應人體的曲線。
服裝製版部位術語:
1、肩省顙根設在肩縫部位的顙道,常作釘子形,且左右兩側形狀相同。分為前肩顙和後肩顙,前肩顙是作出胸部隆起狀態及收去前中線處需要撇去的浮起餘量;後肩顙是作出背部隆起的狀態。
2、領省顙根設在領窩部位的顙道,常作釘子形。作用是作出胸部和背部的隆起狀態,用於連衣領的結構設計,有隱蔽的優點,常代替肩顙。
3、袖窿省顙根設在袖窿部位的顙道,常作成錐形。分為前袖窿顙和後袖窿顙,前袖窿顙是作出胸部隆起的狀態;後袖窿顙是作出背部隆起的狀態。
4、側縫省顙根設在側縫部位的顙縫,常作成錐形。主要使用於前衣身,作用是作出胸部隆起的狀態。
5、腰省顙根設在腰部的顙道,常作成錐形或釘子形,上下連體類可以作柳葉形。作用是使服裝卡腰呈現和再塑人體曲線美。
F. 中國古代建築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jianshi le
G. 你的論文 繩帶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有沒有完整版啊
論繩帶在服裝中的運用
[摘 要]繩帶一直以來是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也很早開始在服裝中使用。本文從繩帶的概念出發,回顧人類文明中的繩帶文化。又結合古今中外的大量實例闡述了繩帶在服裝實用與裝飾方面的廣泛運用。最後特別對繩帶在服裝設計中的多樣性與多變性進行了歸納與總結。
[關鍵詞]繩帶、多樣性、實用與裝飾、時尚趣味。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而繩帶運用在服裝中也具有一定的歷史時間。繩帶自出現以來就被廣泛的運用在服裝中,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民族服飾上的繩帶的運用都各具特色。繩帶不管是用來連接衣片的實用性,還是用在服裝中起裝飾作用,它通過穿插、擰結、纏繞、提拉等各種裝飾手段,使服裝在造型、結構方面產生千變萬化,使服裝風格產生迥異的變化。近年來,隨著服裝風格的多樣化,也伴隨著新的工藝和裝飾手段,繩帶風格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在不同風格的服裝中,成為設計師手中信馬由韁,充滿變化的一個設計手段,許多引領潮流的大師,在他們每季的作品中都能看到絢爛多姿的繩帶,他們利用手中的繩帶讓服裝產生豐富多彩的變化。近幾年,在我們的生活裝中,繩帶的身影也隨處可見,不同風格的服飾,不同種類的繩帶將服裝演繹的多姿多彩。
一、繩帶的概念及其特徵
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剝制和利用麻類植物的莖和皮製作繩一類的東西,應用在生活方面。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繩的定義為:用兩段以上的麻,棕毛或稻草等擰成的條狀物,主要用來捆東西,在我們的頭腦中,繩帶的概念比較廣泛,歸納起來,繩是由兩股或兩股以上的細條纖維經過多系的擰合而成的條狀物,橫截面為圓形,有一定粗度。
除了自然狀態下的線形,繩帶還可以通過盤、結、編等方法產生多種造型,具備「點」與「面」的特徵。若將繩帶進行盤結(如中國結),或在繩帶的末端加入串珠、金屬墜、帶環,甚至羽毛,突出的便是「點」的效果,成為集中注意的中心。如將繩帶編織成網,或簡單地橫向排列,如流蘇,它就有了「面」的特性,給人以強烈的印象。
從外形上來看,在自然狀態下的繩帶給人的感覺是線行的,細長的,它具備「線」的一些特點:有時像直線,簡潔、敏銳,具有視覺分割性,有時又像曲線,柔軟、活潑、優雅,具有一定的動感,而且它又具有線的流動性,隨著線的不同變化,可以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繩帶的這種特性,使它置於其他物體(包括服裝)時,其不同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位置的變化,都影響著物體的美感。
從材質上來看,繩帶給人的感覺比較的堅硬,而且通過光影,繩帶產生的立體感,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繩是因為由多股的線擰結而成,它的質感完全取決於原材料的特性,近年來,材料被藝術家們當作最為直接的表現思想和觀念的媒介,具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繩帶的材質就是體現其美感的重要因素。
二、繩帶在服裝實用與裝飾方面的廣泛應用
繩帶在服裝上出現的很早,甚至在服裝還沒有正式出現以前,人類祖先就懂得用繩子一類的東西將獸皮捆綁在身上用以防護和禦寒。幾千年來,繩帶一直在服裝上大量使用,其中很多形式沿用至今,原因很明顯,一是它的實用性,實用簡單,不需要復雜加工;二是它是纖維物質,柔軟、易塑型,與整體服裝和諧統一;三是它自身具有視覺美感,有極強的裝飾效果。
在以前的服裝中,繩帶主要是用來連接衣片,以實用功能為主;而隨著歷史的不斷變遷,繩帶越來越多的用在服裝中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甚至有的服裝完全脫離了實用功能,完全起到一個裝飾作用。回顧服裝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繩帶在服裝中運用的非常廣泛,從春秋戰國開始,繩帶在服裝中就有一定的裝飾作用,而中國古代的漢朝服裝就主要用繩帶系結,給人一種瀟灑、飄逸的感覺。值得一提的還有古代的「大帶制度」,其他民族的服飾中,同樣運用的非常廣泛,古希臘的希頓,古羅馬的丘尼卡,都是在簡單而寬大的布料上,既有保暖和方便的作用,同時又形成了優美的衣褶。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的新娘結婚所穿用的白色婚紗,經常有大量的緞帶、蕾絲花邊、蝴蝶結等作裝飾,非常漂亮。日本和服上的腰帶也十分有特點,因為腰節的提高,使日本婦女較為短粗的下半身在視覺上變得修長了。朝鮮族傳統的長裙,簡潔、飄逸,胸腔寬大的蝴蝶結成為朝鮮族服裝最顯著的特徵。
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繩帶的運用可以說是極其廣泛,其形式和功能多種多樣,服裝風格也千變萬化。不管是在造型方面,還是做裝飾用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不論是與主題相連接還是與服裝分離,都運用自如;對比,統一,簡單,復雜……繩帶也不僅僅是在服裝中出現,在服裝配飾中也能經常發現它的蹤影,而發帶、頸帶、吊帶、腰帶、裙帶、綁腿、鞋帶等的樣式就更為豐富多彩。
三、從現代服裝上千姿百態的繩帶看當今的社會觀念和時尚趣味
服裝是社會時尚的風向標,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服裝發展都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觀念和時尚趣味。中國唐代經濟發達,社會開放,其文化藝術發展昌盛,所以唐代的女裝有袒胸、裸臂、批紗,是歷代最為華貴和開放的。在西方,洛可可時期的女裝使用緊身衣和裙撐塑形,裝飾緞帶、花邊甚至人造花,是「人工美」登峰造極的代表,與那個時期上流階級奢華無度,女性挖空心思取悅男性的社會風尚有直接關系。從近幾年的時裝發布會上來看,許多的時裝大師都將繩帶運用在他們的作品中,逸飛時尚、ONLY盡管是兩個風格各異的品牌,但今年夏季都不約而同地將繩帶設計運用到服裝剪裁的靈感上。那麼,他們為什麼如此偏愛繩帶呢?而頻繁出現的繩帶又與時尚潮流又有什麼關系呢?當今服裝上的繩帶千姿百態,正好符合了現今的時尚潮流和趣味,集中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一)、 繩帶其簡單的特質,符合人們返璞歸真,保護自然的心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環境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壞。20世紀八十年代,環保,回歸自然的觀念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同時也引起了設計師們對自然的、純朴的材料的迷戀。繩帶那種樸素的造型和原始的肌理,似乎是原始社會存留下來的一種精神觀念,因而成為人類保護地球、崇尚自然主題下的象徵符號。(二)、 繩帶隨意、活潑,體現了現代人對穿衣的輕松娛樂的態度。 服裝設計是針對人體著裝的一種設計,它比任何一種藝術更貼近人本身,純藝術只是供人欣賞,工業品只是供人使用,只有「服裝設計」才是一種人們可以參與的藝術,它可以根據不同的人而產生不一樣的藝術效果。正是因為這種人衣結合的特點,才使得人們更加關注服裝,同時也是關注自身。從某種意思上來說,著裝即是生活、社交的一種必需,同時也是一種自娛自樂。特別是在某種場合,人們對於服裝的態度不再那麼嚴肅,有的時候甚至抱有一種娛樂、自嘲的游戲態度,在高節奏的生活中給予自己和他人以身心上的放鬆。而繩帶因為其隨意性、小巧性,能懸掛、垂直於主體服裝之外,能夠掃除一切冷漠的嚴肅感,因而很容易成為「娛樂」的道具,最大限度的滿足了人們的娛樂心理。(三)、 繩帶的纖維最適合展現女性嫵媚、性感的氣質。近年來,中性服裝風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親睞,而如何去表現女性的柔美成為服裝裝飾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此時,各種各樣透明的、鏤空的、輕軟的材料粉墨登場。而繩帶的纖柔性最適合展現女性嫵媚,性感的氣質。它的隨意性,線性特點能給予服裝無盡的想像力。它婉轉、輕柔,溫文爾雅、又魅惑無比,無論是簡單地交叉,還是捆束打結,透過依稀的繩帶而裸露的肌膚,遠比直白的袒胸露背要性感得多。(四、 繩帶裝飾的大量運用是後現代裝飾主義迴流的反映。裝飾是人們對於美的追求的體現,在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人對於自身個體意識的宣揚與尊重,都要通過裝飾來得到補償和滿足。從藝術的角度來看,裝飾是人類歷史上出現最早的藝術形態,也是最普通、最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實用工藝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藝術種類之一,早在原始社會,人類祖先就用獸骨、象牙、羽毛等來裝束自己。裝飾的發展證明了文化的繁榮,人類的文化意識推動了裝飾的進步。
19世紀興起的現代藝術設計曾極力否定和排斥技術以外的裝飾,因其過於追求理性、簡單,缺少對人的情感的關心,最終導致了人們的不滿。於是,有人開始懷念「手工藝」、「後現代」的裝飾主義則重新認識裝飾,注重人文關懷,追求一種裝飾的、歷史的折衷主義風格,以滿足人們對美的需求和愉悅。體現在服裝上,就是藉助各個時期的裝飾樣式,以具體形象或象徵性符號的方式呈現出來。打結、懸垂、交叉、抽穗……繩帶在服裝史中的各種手法在現今的服裝上層出不窮,似曾相識又不完全是歷史的翻版,這正是後現代概念中懷舊的裝飾主義的體現。(五)、 繩帶在服裝設計中的多樣性,能夠滿足當今多元並存、展現個性的要求。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日益豐富,人們的精神需求也越來越高漲。尊重個性、尊重情感成為一種普遍的要求。人們更主張具有個性化、多樣化、甚至充滿奇異幻想的語言。服裝也是如此,復雜的、變異的、模糊的都不要緊,關鍵是要有新意、有個性。這也是「後現代主義」提倡的以多元性發展代替單調性的觀點的一種表現。繩帶自身的各種特性,多變的造型、豐富的材料和裝飾手法,加上它與服裝在色彩、質地、位置、大小等方面形成對比統一,與服裝產生了多樣多變的服裝風格。溫柔、粗獷、高貴、淳樸、古典、現代……
繩帶是服裝設計中使用與裝飾的尤物,既古老又清新。繩帶自身的變化能夠帶給服裝無窮無盡的變化。人們喜愛繩帶,因為它很美,因為它多變。透過服裝上千姿百態的繩帶,能夠品味到當今時尚的氣息,領悟到社會文化的潮流。當然,服裝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進行服裝設計時使用繩帶一定要把握分寸,注意整體的和諧。很多很好的設計,看似不經意的繩帶運用,實際上卻包含了設計師對造型、色彩、結構、材料等多方面的構想和推敲。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01-01
[2]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3]張乃仁,楊藹琪.外國服裝藝術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4]李軍.希臘藝術與希臘精神.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楊越千.時裝流行的奧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6]靚點「煮」衣.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
H. 色彩在服裝設計中的使用
不要穿太緊身的服飾,夏季服裝搭配,,『』aircloset 『』就是教你穿衣搭配的伀眾號了,9.9元訂購五套品牌女裝和搭配全套衣服,服裝色彩盡量明亮柔和,太深太暗的色彩反而更顯瘦弱。可選穿一些橫條、方格、大花圖案的服飾,以達到豐滿的視覺效果。①.最主要的是膚色和身材。黑色皮膚不宜穿亮色衣服,宜穿黑、白、墨綠、紅、銀灰。白色皮膚就比較隨意了。
②.另外搭配要合適,黑色、黃色宜搭配在一起,里邊是白色,外面可以任意搭配,裡面穿黑色,外面宜穿黃色或紅色。裡面紅色,外面宜穿米黃色。裡面穿紫色,外面宜穿銀灰。牛仔褲上身搭配比較隨意。
③.偏瘦的人比較適合穿牛仔、休閑褲,不適合穿西服。偏瘦的人宜穿帶橫杠的衣服,偏胖的人宜穿帶豎杠的衣服。
相信你也知道,黑白灰作為最經典的色彩,常常被我們用來作基礎百搭的顏色。黑色是顯瘦界的第一名,白色感覺最干凈,灰色則是一個神奇的高級顏色,似乎沒有哪個顏色和灰色沖突,而卡其色則讓人看著很舒服。
淺卡其色搭配黑色。
淺卡其色褲子搭配黑色上衣,女生穿起來也是中性風滿滿,看起來會非常有氣場喲~
卡其色上衣搭配白色褲子。
白色幾乎能夠和任何顏色搭配,卡其色配白色整體是文藝的氣質,卡其色上衣搭配白色褲子,不費力的時髦感,大面積的白色弱化了卡其色的色值,整個造型都透著淑女嫻靜的氣息!
黑色搭配駝色。
黑色給人一種穩定的感覺,而駝色則顯得高雅,黑色和駝色搭配在一起,更顯示了女人的優雅。
鄰近色系的搭配
鄰近色系的搭配,卡其色配杏色和米白色!屬於甜美與率性的高效結合,輕松穿出時尚大氣范兒,是不是還有一種名媛的感覺,整體是非常高級的配色呢!重點是這種顏色不怎麼挑膚色,飽和度低一點,黃皮也可以駕馭。
駝色搭配白色。
這樣的搭配可以選擇白色或者是駝色作為主導色,然後用另外一種顏色作為次色。看起來像是單一色調,卻又有那麼一塊地方不是。
黑色搭配軍綠色。
最簡單的就是軍綠色搭配黑色,黑色百搭絕對沒錯,而且黑色很容易激發出軍綠色的質感和高級感。對於較胖的人而言,穿衣就要盡量讓自己顯瘦,故穿衣不能穿太緊身的衣服。以寬松隨意些為好,衣服領以低矮的v型領為最佳,褲或裙不宜穿在衣服外邊,更不能用太誇張的腰帶,這樣容易顯出粗大的腰圍。在顏色上以冷色調為好,過於強烈的色調就更顯胖了。忌穿橫條紋、大格子或大花的衣服。
對於矮的人而言,希望通過服裝打扮拉長高度,故上衣不要太長、太寬,褲子不能太短,褲腿不要太大,褲子宜蓋著鞋面為好,服裝色彩宜稍淡、明快柔和些為好,上下色彩一致可造成修長之感。服裝款式宜簡潔,忌穿橫條紋的服裝。v型無領外套,比圓領更能營造修長之感。簡潔連衣裙可以提高腰線,忌用太闊的腰帶。對於高大的人而言,在服裝選擇與搭配上,應注意:上衣適當加長以縮小高度,切忌穿太短的上裝。服裝款式不能太復雜,適宜穿橫條或格子上裝。服裝色彩宜選擇深色、單色為好,太亮太淡太花的色彩有一種擴張感,就顯得更大了。體型肥胖者:宜穿墨綠、深藍、深黑等深色系列的服裝,因為冷色和明度低的色彩有收縮感。顏色不宜過多,一般不要超過三種顏色。線條宜簡潔,最好是細長的直條紋衣服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款非常百搭的吊帶衫,也是衣櫃必收的一款裝備。首先我們的這款吊帶衫是選擇了最萬能百搭的黑色,這樣讓你無論搭配什麼風格或者顏色的衣服都毫無壓力。在面料上選擇的不是貼身,而且是一個比較修飾輪廓的一個比較寬松的一個款式,面料是彈力的,而且是比較透氣的一款面料,這樣在穿起來會比較舒服。
I. 服裝設計從哪裡學起
因此想從事這一行沒有特別成行或者固定的套路,下面根據米蘭國際時尚設計學院多年從事服裝企業經驗和教學的資深導師總結,來給大家說說說從事這一行需要的一些技能,下面列到的每一條都能幫助到你干這一行,當今的服裝設計人才供不應求,說不定下一個時尚大咖就是愛穿滑板鞋的你。
1,美術功底。大部分服裝設計師第一份工作大多從畫圖稿、樣衣開始的,因此服裝設計師的畫筆就像獵人手裡的槍,能不能打到鳥不一定,但是能夠給人以專業感和威信感。
2.熟悉面料、材質。這是需要跑市場的,從絲質、太空棉及各種高科技復合面料、棉麻、數碼印花等都需要有較為清晰的認識,現在服裝產業發展相當迅速,脫離原材料市場談服裝形態、質感或者標志性符號如無源之水,這方面的知識不僅僅要從書本上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多去市場進行調研,了解面輔料等知識,對於從零開始學服裝的盆友來說,市場是相當關鍵的環節。
3.對色彩的把握。掌握好色彩基礎,是為以後的服裝設計提供依據,也為以後服裝設計的色彩搭配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4.良好的溝通。當設計稿選定後,需要采購面料、打版、雕版、樣衣、大貨等一系列環節,都是與不同的人來交流,設計師需要將設計理念、風格等都要傳達到每一道經手的人,每一環節的小失誤都會影響成衣的品質。
5.審美。審美在服裝設計工作中的重要性在這就不贅述了,應該是放在前面說的,但是這一部分相對其他幾項來說,太!抽!象!抽象到連國外畢達哥拉斯、康德,國內的朱光潛、李澤厚等人都沒有形成較為成型客觀評價體系和依據。而對於服裝設計師來說審美確實相當關鍵的,建議從零開始學服裝設計的,要多看看服裝大牌設計師的經典的、成型的部分,多關注時尚、色彩等內容慢慢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