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迴避型人格障礙怎麼辦,非常嚴重的那種。
和原生家庭應該有非常大的關系。我的父母在我記事起就是天天爭吵,媽媽後來去了澳門打工(那時澳門還沒回歸我才三歲),到我上一年級時才回來。我爸爸,是小時候生了一場大病,總之雖然不至於是個傻子但是說實話憑他自己是絕對娶不到老婆的。相貌腦子都因為那場大病出現問題。眉眼彎斜,腦子也不如正常人。但當時我媽是農村的,因為她長得好看也有個不錯的手藝當時為她介紹對象的人絡繹不絕。但她眼高於頂結果就年紀大了不好談了。而且當時我爺爺是在一個公司(那時候算是大集體時代背景原因我也不是很懂)當總經理一把手,而且也想有個城市戶口,反正稀里糊塗結婚了。結果呢,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吵起來還動手,我媽媽一直和我抱怨如果不是為了我早和他離婚了。反正我們家問題很多,我從小是爺爺奶奶帶大的,他們也就我一個孫女,對我非常好,但是奶奶對我兩個姑姑家的孩子也很好。我媽說奶奶一直偏心兩個女兒就連當年兩個女兒出嫁買房房子錢大部分都是他們出的(我估計我媽說的也應該八九不離十),說實話反正家庭問題非常多,我奶奶和我媽關系很不好,維持著表面上的和睦,我奶奶經常在背後和我們乃至街坊鄰居都說她的壞話。我媽媽心裡也是明鏡似的看破不說破。但是的確,從我幼兒園起到大學畢業所有念書和生活的費用都是爺爺奶奶給的,我媽媽只會給我偶爾買些衣服之類的。我爸爸因為爺爺的關系在爺爺任職的公司下屬單位當了一看門的,結果我爺爺退休沒幾年那個下屬單位破產了他也因此失業。就此在家十來年都沒工作過。我這爸爸真的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飯不會做,就連端碗湯都能灑了一半當然這是因為他生病的後遺症。洗衣服也洗不幹凈,就連刷碗都刷不幹凈。經常吃飯的時候我都要重新洗碗。而且他還脾氣特別暴躁,明明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但是你一句都不能說他不然就是一場吵架。就在兩三年前吧,我發現我媽媽出軌了(我有次看了她的微信),說真的我特別怕他們離婚,盡管我這個家庭沒有一點溫暖的地方但是我還是不想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那時我覺得天都塌了。對生活徹底絕望。好,現在說說我自己。我從小特別內向,不願意見陌生人,家裡來親戚朋友也怕叫人。也基本沒朋友,高中曾有一個算是我曾經認為我這輩子唯一一個真心的朋友也也因為各種因素鬧掰了。有我的原因也有她的原因。上大學也是到最後只有個一個朋友現在還聯系,但我內心是沒有把她納入知心朋友的,因為她經常被我發現在我面前撒謊雖然大部分不是什麼原則性問題,但還是讓我很不舒服,我這人很敏感,她的話我事後也去驗證的確是謊話,但是也就是看破不說破,自己心裡有數就行了。反正也不是一個地方的,畢業後也各奔東西除了偶爾聊聊天也沒什麼了。不願意社交,甚至上班時間去公司的路上看見領導在我前面我都盡量不超越他或乾脆換條路,反正極度怕與人打交道。當然工作的時候沒辦法還是會正常與同事說話的。但是私人問題除非他們有時聊天問我我是不會主動說的,也不會主動問別人的私事。微信朋友圈是幾年都不會發一條的,放假的時間如果領導問我工作上的事情或是讓我回公司處理事情我是非常生氣的,當然生氣歸生氣還是會做。放假時間我真的什麼都不想做就想在家躺屍。而且我現在發現我的脾氣特別暴躁,在家一言不合就發飆吵架,有時會很歇斯底里,當然在公司不會,我有時候甚至覺得可能自己的出生就是錯誤,我這樣的人生真的沒有一點希望,有時候真的會想死了就一了百了解脫了但也只是想想不敢付諸實際我怕疼,每種死法都讓我覺得很恐怖。這兩年到適婚年齡了媽媽也託人給我介紹,但我非常抗拒有一回直接和她冷戰很長時間不說話,我覺得我這樣的人生已經夠悲慘了沒必要拖累另一個家庭下水,還有我從來不敢想像我自己會結婚我沒有信心能維持一個家,所以還是算了吧。就這樣得過且過吧。
『貳』 最嚴重的迴避型人格障礙是什麼狀況
迴避型人格障礙又叫逃避型人格障礙,其最大待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能應付。在現代社會中,隱居者已很難找到一塊清靜的樂土,於是,他們往往關閉自己的心靈,不與他人進行親密的接觸惟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種有意義的孤獨與暫時的迴避人世並非一種病態,相反,真正具有迴避型人格障礙者並不敢深入到自己心靈的內部去,他們的迴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點。迴避型人格障礙者缺乏自尊心看不到自己的成就,誇大自己的缺點和短處擔心被人奚落嘲弄而不願與人來往。日久變得越來越孤僻,迴避型人格障礙是一種社會隔離,感到不夠完美對負性評價的高度敏感的一種廣泛模式。它開始在成年早期,那麼出現在各種場景當中,如果存在下列四種症狀以上就可以診斷為迴避型人格障礙。
一、是因為害怕被批評,遭到反對或者是被拒絕所以迴避那些有可能被捲入重要的人際聯系當中的一個職業活動。
第二、就是除非確定被歡迎或者是被喜歡,否則不願意和他人交往。
三、是因為擔心被羞辱或者是被嘲笑,盡量的避免和人發展一些親密關系。
第四、就是在社交場合當中有被批評或者是排斥的這種宣戰的觀念。
第五、就是因為感覺不完美而在新的人際交往當中表現的比較拘謹。
六、是認為自己的社交是沒有能力的,沒有魅力的或者說是地位和他人相比是低下的。
第七、就是不願意承擔個人風險或者是參與任何新的活動,因為這會證明自己很笨。
『叄』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特徵有哪些
表現特徵
迴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能應付。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迴避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2)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
(4)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6)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只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迴避型人格。
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被批評指責後,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而陷於痛苦,且很難從中解脫出來。他們害怕參加社交活動,擔心自己的言行不當而被人譏笑諷刺,因而,即使參加集體活動,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處理某個一般性問題時,他們往往也表現得瞻前顧後,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決心,卻又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多安分守己,從不做那些冒險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學習外,很少去參加社交活動,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精力不足。這些人在單位一般都「被領導視為積極肯干、工作認真的好職員」,因此,經常得到領導和同事的稱贊,可是當領導委以重任時,他們卻都想方設法推辭,從不接受過多的社會工作。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行為退縮性與分裂樣人格障礙的行為退縮性不同:前者並不安於或欣賞自己的孤獨,不與人來往並非出於自己的心願,他們行為的退縮源於心理的自卑。想與人來往,又怕被拒絕、嫌棄;想得到別人的關心與體貼,又因害羞而不敢親近。
『肆』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原因是什麼
生物學因素:具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個體出生時就表現了難以撫慰的脾氣或人格特徵;對社會中的負面情感刺激高度敏感的兒童易於患上這種障礙。
家庭教養環境因素:患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個體認為其父母對自己更加厭惡,使自己有更多的罪惡感,對自己缺乏適當的感情。
迴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感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伍』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 害怕見陌生人、害怕陌生環境等。成年以後這些問題對患者的社交和職業功能產生不利影響。這類患者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因而顯得過分敏感和自卑。自尊心過低加上過分敏感,擔心自己會被別人拒絕,使得患者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DSM-5對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准:
一種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和對負性評價極其敏感的普遍模式;起自不晚於成年早期,存在於各種背景下,表現為下列4項(或更多)症狀:
(1)因為害怕批評、否定或排斥而迴避涉及人際接觸較多的職業活動;
(2)不願與人打交道,除非確定能被喜歡;
(3)因為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親密關系中表現拘謹;
(4)有在社交場合被批評或拒絕的先佔觀念;
(5)因為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際關系情況下受抑制;
(6)認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個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
(7)因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願冒個人風險或參加任何新的活動。
一些理論學家認為,生物化學方面的異常、易患病的基因、習得性恐懼(learned fears)、令人不安的思維方式(upsetting thought processes)是形成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原因。但在這些原因和這種障礙之間的直接因果聯系是否存在,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證性研究的檢驗(Barlow,2001)。
許多學者認為,有這種障礙的人所具有的羞恥感,是由於童年時期的內心經歷和父母訓斥造成的。他們發現,如果經常遭受父母的嘲笑,孩子就會將這種屈辱的經歷內化,形成消極的自我意向,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也不相信會真正得到他人的愛。
在一項研究中,具有這種障礙的病人比控制組的被試更多地回憶起在童年時使自己感到受挫的家庭氣氛,以及不會認為父母愛自己或為自己感到驕傲(Barlow,1995)。但對這個研究結果的解釋需小心,因為這是一個回溯性的研究,是依靠被試的回憶報告所得到的結果。也許病人正是由於對他人如何對待自己非常敏感,所以其回憶報告的情況可能距實際情況有較大的距離。但這個研究結果對於我們今後更多地了解這種障礙的原因還是有意義的。
對這類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消除自卑感
(1)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須從改變認識入手。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認識到他人也會有不足之處。只有提高自我評價,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確認識自卑感的利與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種有弊無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觀絕望,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認識,它不僅不利於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會加重。心理學家認為,自卑的人不僅要正確認識自己各方面的特長,而且要正確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謙虛,善於體諒人,不會與人爭名奪利,安分隨和,善於思考,做事謹慎,一般人都較相信他們,並樂於與他們相處。指出自卑者的這些優點,不是要他們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們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絕望,認識這些優點可以增強生活的信心,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礎。
(3)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當面臨某種情況感到自信心不足時,不妨自己給自己壯膽:「我一定會成功!一定會的!」或者不妨自問:「人人都能幹,我為什麼不能幹?」如果懷著「豁出去了」的心理去從事自己的活動,事先不過多地體驗失敗後的情緒,就會產生自信心。
克服人際交往障礙
迴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因此必須按梯級任務作業的要求給自己定一個交朋友的計劃。起始的級別比較低,任務比較簡單,以後逐步加深難度。例如:
第一星期,每天與同事(或鄰居、親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鍾。
第二星期,每天與他人聊天二十分鍾,同時與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鍾。
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計時的隨意談心。
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找幾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隨意聊天,或家宴,或郊遊。
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積極參加各種思想交流、學術交流、技術交流等。
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嘗試去與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說來,上述梯級任務看似輕松,但認真做起來並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最好找一個監督員,讓他來評定執行情況,並督促堅持下去。
其實,第六星期的任務已超出常人的生活習慣,但作為治療手段,以在強度上超出常規生活是適宜的。
在開始進行梯級任務時,你可能會覺得很困難,也可能覺得毫無趣味,這些都要盡量設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許多病人對治療師的真誠表示懷疑,並擔心在治療關系中遭到拒絕。因此,最初的治療任務就是要通過支持和共情等方法,建立與病人之間的信任關系。
心理動力學的方法是幫助病人揭示其症狀的根源,並修通在無意識中起作用的自我的力量。行為治療家通常採用社交技能訓練和暴露療法,要求病人逐漸增加其社會接觸。雖然這些行為干預方法會最終減少病人的焦慮和社會孤立狀況,但病人在最初應用所獲得的社交技巧時,會感到非常困難。病人由於缺少自信和過分小心,會使其很難將所學到的新的行為方式應用到日常生活情境中,並從中得到鍛煉。認知治療家已經成功地幫助一些有這種障礙的病人,改變了他們使自己煩惱的信念和想法,增加了他們對情感不適的承受能力,建立了積極的自我形象(Beck,Freeman,&Davis,1990)。此外,抗焦慮葯和抗抑鬱葯有時對降低病人的焦慮和不安是有效的。
研究還表明,團體治療對許多迴避型障礙患者是有效的。因為團體本身對其成員就有社會交往的需求,是一種對病人進行訓練的有效形式。同時使用暴露療法、角色扮演法和心理支持等方法,也能取得一些成效。[3]
相關案例
基本情況介紹:
來訪者為一位在讀高二的女生,她有一個從小和她一起上學的朋友,在高中之前兩人的關系一直很好,然後自從上了同一所高中後,她和這位朋友的關系逐漸冷了下來,同時她的學習成績也沒有以前好了。此外,她感覺到她的這位朋友一直在有意無意的打擊她。當她正在認真學習時,這位朋友總是時不時的和同班同學在一旁討論「只靠死記硬背在高中已經過時了,也對那種靠死背考出來的幾分毫不在乎。」這些話題。這位女生自己覺得這位朋友的這些話語都是說給她聽的,是在有意的打擊她。也在此後,他們兩的關系也漸漸疏遠了,最近,他們兩個的座位位置更近了,在無形間她更加在乎這位朋友對自己的看法,自己老是感覺在受到朋友的影響,這同時影響到了自己的學習成績。來訪者不知道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同時,該來訪者也有其他方面的問題,比如獨自上台講說時會臉紅,緊張到聲音顫抖;晚上睡覺晚,白天醒來又總是擔心當天的學習效率下降。她總在擔心失眠會影響身體。但是越想越無法擺脫這種困擾。
來訪者情況分析診斷:
這位女孩屬於迴避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人格最大的特點就是行為畏縮、心理自卑,在面臨困難時基本都是採取迴避的態度或無能對付,主要表現特徵是: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②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③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迴避;④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避不回答問題;⑤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⑥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被批評指責後,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而陷入痛苦,很難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他們害怕參加社交活動,擔心自己的言行不當被人譏諷,過分擔心自己的情緒狀況,常因此顯得焦慮不安。
心理學家認為迴避型人格障礙主要由於自卑感引起,具體有以下幾個原因:①自我認知不足過於低估自己。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做了較低的評價,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低估了自己。②消極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會因為自我認識不足常常覺得「我不行」,就會抑制自信心,增加緊張,產生心理負擔,工作效果必然不佳。③挫折的影響。有的人由於神經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輕微的挫折就會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變得消極悲觀而自卑。
治療與建議:
(1)求治者要消除自卑心理,要善於肯定自己,不要因為好友的指責就低估了自己,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要增強自信心。
(2)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當面臨某種情況感到自信心不足時,不妨給自己壯膽:「我一定會成功!」
(3)克服人際交往障礙,多給自己創造一些機會在公共場合發言,敢於表達自己的思想,多與周圍的人溝通聊天。
(4)多參加一些體育活動,通過體力上的勞動減輕精神壓力。
(5)求治者可以嘗試改變一下學習方法,以一顆平和的心面對學習。不要跟別人比,只要跟自己以前的學習成績比,稍有進步就要鼓勵自己。
(6)不要過多地把精力集中在好友身上,可以請老師幫助調換一下座位,使自己的精力更加集中在學習上;或者找好友談一談,也許一切誤會便會消除。
(7)在上台演講之前要充分地做好准備,多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多鍛煉幾次就好了。最後,要使自己的精神適當放鬆一下,比如去參加一些體育活動,聽聽音樂,看看雜志,舒緩一下緊張的情緒,放下學習包袱,失眠的症狀將會有所緩。
1·害怕與人交流和迴避型人格障礙之間並沒有決定性的聯系。迴避型人格更多的指對親密關系和感情的一種迴避,並且由此引發對社會交往活動的一個迴避。如果是願意並且希望和他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和親密感情的話可能是社交障礙,比如社交恐懼。不要將問題想的過於嚴重。
2·人的氣質在出生時就已經有了分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個性。如果你從小就比較內向害羞,不太敢於與人交流,那麼可以說在你的個性里就存在這種潛質,你需要的進行一系列的社交訓練。從與一個朋友順利交流開始,等你不再緊張與一個朋友交流時,增加到與兩個朋友交流,以此類推。市面上有不少教導呼吸放鬆方法的書籍,你可以通過這些書籍的教導來放鬆自己在與人交談時的緊張情緒。慢慢進行一個轉化。
3·如果你的社交迴避非常嚴重的話,那麼僅憑自己調整是沒有辦法得到很好的效果的。因為在你害怕與多人交談的背後一定隱藏著原因所在,或許是曾經有在社交場合受挫,或許是童年時有其他親密關繫上創傷經歷,或許是曾受過性方面的猥褻,這些都有可能。不清楚你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是因為這些心理原因誘發的一個社交迴避,那麼你就必須要求助心理咨詢師來進行一個有效調整了。
心理咨詢
『陸』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對社交能力的缺乏、自身能力的否定、對別人的評價及其在乎,尤其是負面評價更是敏感。
下面是專業級的,人格障礙篩查測試,也叫人格障礙測試量表,PDQ-4+ (僅供參考)
網頁鏈接
導致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原因有以下兩種說法:
1、理論家認為,從基因學的角度,造成現實世界的恐懼、令人不安的思想模式,是主要原因。
2、許多心理學專家認為,多半的影響因素是,幼年時不愉快的家庭經歷導致。例如:父母的教育方式、長時間的體罰和訓斥造成的。
從小這種屈辱感慢慢深入內心,然後不斷放大。造成了孩子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愛,被社會乃至家庭所排斥的心理狀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害怕否定、排斥交際、不願意與他人接觸、害羞怕被嘲笑、低人一等、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