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心是 LEVIS
帽子是 NEWERA 球員版的
眼鏡是 雷朋的
手鐲 卡地亞 無鑽 玫瑰金
手機 黑莓 83XX
2. 中國古代至現代服飾的變化及年代名稱
1、原始社會(公元前21世紀之前)
我們的祖先就是披著獸皮與樹葉,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從而創造了最早的服飾文化。
在紡織技術尚未發明之前,動物的毛皮是人們服裝的主要材料。裝飾物材料有天然美石、獸齒魚骨和海里的貝殼等,當時佩戴這些飾物,不僅是為了裝飾,也許還包含著對漁獵勝利的紀念。
戰國時黃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裳。
2、夏商周
商周時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下身穿的裳實際上是裙,而不是褲。華夏族的習俗是束發的,發髻要用笄別住。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藍、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3、春秋戰國服飾(公元前770~前221)
先秦時代,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衣服是右衽窄袖、長度在膝蓋上下。領、袖、襟、裾都用花邊裝飾,沒有紐扣,以帶束腰。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
戰國時期的服飾有較明顯的變化,比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
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一種新式服裝叫做深衣。
4、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漢時代的服飾比先秦要豐富。古代的褲子通常都沒有褲襠,只有兩只褲腳管,上端連在一起,用帶系在腰間,所以叫做袴。平民勞作時穿短衣,則袴內要系一兜襠布,就像日本大相撲運動員的裝束。
漢代規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種帶顏色的服裝,只能穿本色麻布。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為曲裾深衣。
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漢代有了輿服制度。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襦、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5、魏晉南北朝(220~589)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出現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
男子的服飾以衫代替了袍。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鮮卑族北魏朝於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製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6、隋唐服飾(581~907)
隋唐時代經過長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經濟繁榮、社會開放,服飾也日趨豐富華麗。開元以前女裝以窄袖為時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婦女多喜歡戴胡帽,穿翻領窄袖袍、紋小口褲,著軟靴、系蹀躞帶。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在陝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原來是北方民族的裝飾,在魏晉時傳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後,由於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一般官員不再佩掛。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凡穿這種服裝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還常有若干條小帶下垂,只是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唐代社會上思想比較開放,常有婦女穿著男裝,還流行袒胸的低領衣服,喜歡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對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條披帛。
7、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
宋代把單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沒有袪。有作為內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為外衣的長大的衫。下擺加接一幅橫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夾衣和綿衣叫襦和襖,襦襖是平民的常服。
女真族的服飾和契丹族相似由於北方氣候寒冷,衣服以毛皮為主。騎士頭戴翻毛皮帽,身穿窄袖胡服,領、袖等處還露出一寸長短的皮毛,即後世所謂得「出風」。
元朝時,漢人保持原來的服飾。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長袍和套褲為主要服飾,但由於受漢人影響,多改為右衽,而婦女的袍服還是以左衽居多。
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元代衣服與周代近似,衣袖較緊、窄,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造型像百褶裙。
8、明清服飾(1368~1911)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霞帔和大袖衫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制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土為戴暖帽、穿馬褂、行袍的男子。
馬褂以黃色為貴,非皇帝特賜不能穿。還有馬甲。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其中一種為「馬甲」或稱「坎肩」,男女皆著。樣式有大襟、對襟、琵琶襟等。一般穿在裡面,樣式也比較窄小。清末時,有把馬甲穿在外面的。這種馬甲,四周鑲邊,在正胸釘一橫排鈕扣,共十三粒,俗稱「一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稱「軍機坎」。以後,一般官員也多穿著,成為一種半禮服。
北方稱為坎肩或背心,是無袖短衣,男女都能穿。男子下身穿褲,穿裙的已不多見。
清初改服易冠規定「男從女不從」,所以婦女的服飾有滿漢兩式。
清代婦女日常所穿的服飾,分為漢族和滿族兩類,滿族都穿長袍,漢族則以上衣下裳為主。
滿族女子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馬褂,但一般比較緊窄,不像漢族女裝那麼寬大。漢族婦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裝,以裙衫為主。以後滿漢服飾慢慢合流,衣衫漸趨短小,外面罩一件齊膝的背心。女裝特別講究用花邊來裝飾衣緣,於是花邊越滾越多,形成寬寬的衣緣。晚清流行穿褲子,穿裙子的漸漸少見了。
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
3. 為什麼健身房總有些人穿著背心戴帽子,戴帽子的原因是什麼
我覺得那些去健身房還戴著帽子的人,他們可能是想顯得自己比較酷吧,或者是一種拒絕和別人交流溝通的標志有種閑人勿擾的感覺。
4. 有誰知道這款帽子是什麼牌子的嗎在那裡可以買到嗎有連接最好
這是東北地方常在冬天戴的帽子
5. 女裝背心如何打版
說的也忒籠統了,能不能補充完整?一般實體店的衣服打版無非就是給門口模特穿上,要是你家店員身材好也可以穿自己身上打版。
你如果想問背心怎麼搭配打版比較好的話,背心外面可以套一件短袖的薄衫或者是莎面的開衫,襯衣料或者是紗料材質的會比較好看,如果背心特別修身的話,外套適當寬松一點,那樣可以配一條修身小腳褲,會比較好看一些。
6. 求李敏鎬繼承者里這背心跟帽子是什麼牌子
這背心和帽子是一個美國牌子的,牌子叫Ballin Paris,因為李敏鎬去美國拍攝時,有美國贊助商,繼承者們的劇組也幫著拉廣告,所以應美國廠商的要求,宣傳了知名品牌Ballin Paris系列。
7. 如何運動無袖連帽背心男搭配搭配
男人的服裝不像女生那麼變幻萬千,來來去去就那麼幾個款式,更何況簡單的夏天。但是就是這么幾個基本款,他們依然能穿出各種style。這樣特別的單品,我不建議你們選擇花哨的顏色,黑白灰就已經足夠帥氣。
8. 女裝背心製作的過程怎麼寫
第一步:測量
部位 衣長 胸圍 臀圍 肩寬 基本領圍
規格
(厘米) 60 100 104 41 42
第二步:款式特點與工藝要求
前開門,4粒鈕,圓弧形領圈,兩邊對稱嵌線袋,前面收橫省,後片收肩省,適宜中老年穿著。
第三步:選材
選條子花呢、粗花呢、純滌綸、針織滌綸等製作均可。
第三步:排料圖
門幅:144厘米(雙幅)
規格:衣長60厘米,胸圍100厘米
公式:衣長+5=65厘米
說明:胸圍超過106厘米,每大3厘米,另加料3厘米
製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縫胸省:縫任何胸省都應將絲縷較直的一層放在上面,絲縷較斜的一層放在下面,而後縫合。省尖要縫得尖,為了防止松開,既可打結、又可留線頭1.5厘米。
2 縫緝嵌線袋
緝袋口線:先由里層袋布與衣片正面相疊,按嵌線袋的形狀,緝長13厘米、寬1厘米的長方形。
剪袋口不剪斷縫線:在長方形中間剪開,兩端剪成Y型,不要剪斷縫線,但要剪至袋口角。
翻折:袋布朝衣片反面翻轉,四角拉平、用指甲刨一下。
按袋口嵌條闊度折轉嵌條:一字嵌袋的式樣可由里層袋布(即嵌條)按1厘米折轉,兩端闊度必須相等。袋下口的縫頭既可分開,也可單向挫倒。
袋下口緝線:沿袋下口緝明線,此種嵌袋堅牢、不易發毛;也可以緝漏落縫,正面不見明緝線;還可以掀起衣片,暗緝縫,此種嵌袋的角容易發毛。
袋上口縫全:里層嵌袋布先修剪整齊,將外層袋布與里層袋布相疊合,用大頭針別好。由外層袋布包轉袋上口,既可以暗緝線,將袋上口封閉,也可以正緝上袋口。袋口兩端的封口緝明線或暗線均可,但要稍拉緊嵌條,整件衣服的工藝風格要一致。
四周袋布包光縫緝:外層袋布(應該裁大)包光里層袋布,縫合過程中里層袋布要稍往上捋,能有效地防止出現袋口「張開」的疵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