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蠟染過後多久可以重新再染色
頭發打蠟後一般要1年以上才能夠再次上色。
(1)操作前要洗發潔凈。打蠟的染劑是不會對皮膚造成刺激和影響的,但是為了效果,一定要清洗頭發。
(2)如果打蠟後顏色要達到一定明顯度,或者有2節發質,那麼先把新生發質退到同一色度,這個也可以在洗發前進行。
(3)吹乾,完全濕發上蠟效果是要打折扣的,但是均勻的7成干以上都可以,因為有的時候半干對於均勻,有效,有效率的塗放是很關鍵的,所以個人操作一般是7成干,這個是允許的,產品說明上也會註明。
(4)一次性均勻塗放,這個慢一點都是允許的,但是一定要均勻,不然有些地方沒塗就是色斑,有些地方多塗了是浪費,打蠟成本還是相對高的。注意塗放跟染色一樣,不要用手去刮,去順著撫發片,好像你要關閉毛鱗片似的。
(5)不要馬上熱風去吹乾,自然放置5到10分鍾,這樣利於色蠟滲透進內部毛鱗片底層,如果你一開始就急於烘幹了,那蠟乾的太快,已經乾的就不再滲透了。這是色蠟持久的一個技巧。
㈡ 貴州蠟染作文600字
世界上哪種畫是在布上畫的呢?
世界上有哪種畫是用刀畫的呢?
世界上又有哪種畫是顏料染後才有色彩的呢?
它就是苗族的蠟染。
有一次,我們一家去參觀中國民族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多彩的蠟染畫,這些布制的作品畫得精緻細膩,令我看得入神。這時導游告訴我,傳說有一個聰明美麗的苗族姑娘並不滿足於衣服的單一色彩,總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種各樣的花卉圖案來,但她一時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終日為此悶悶不樂。一天,姑娘又看著一簇簇一叢叢的鮮花久久發愣,辦法沒想出來卻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朧中有一個衣著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帶到了一個百花園中,園里有無數的奇花異草,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園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連蜜蜂爬滿了她的衣裙也渾然不知。等她醒來一看,才知道剛才是睡著了,可是低頭再看:花叢中的蜜蜂真的剛剛飛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的蜜汁和蜂蠟,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覆蓋掉蠟跡。染完之後,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當姑娘從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時候,奇跡出現了:深藍色的衣裙上被蜂蠟沾過的地方出現了美麗的白花!姑娘心頭一動,立即找來蜂蠟,加熱熬化後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了蠟花圖案,然後放到靛藍染液中去染色,最後用沸水熔掉蜂蠟,布面上就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白花,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興地唱起了山歌。人們聽到了姑娘的歌聲,紛紛來到她家聽她講夢境里的百花園、觀看她染出的花裙、學習她描花繪圖的技藝,大家回到自己家裡之後,照著姑娘教給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樣繁多的花布。從此,蠟染技術就在苗族及與之雜居的布依、瑤族等兄弟民族之間流傳開來了。
聽了導游的一番介紹,我對蠟染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仔細一看,這一幅幅蠟染作品描繪了苗族辛勤勞動、生產生活以及遷徙等場景。例如,有的描繪的是婀娜的女子在園中嬉戲蝴蝶;有的是健壯的男子在搬運沉甸甸的柴堆;有的展現了彈奏優美樂曲時的場景;有的是辛勤農耕中時的情形,有的則是苗族人特有的歡慶的節日……一幅幅作品都鮮活生動,圖案豐富。畫中人物的穿著打扮絢麗多彩、栩栩如生,以翠色慾滴的竹林和高大雄偉的名山大川為背景更使整個畫面清新自然與蒼勁古樸,整個畫面的色彩搭配別具一格,使人得到了視覺上的享受……蠟染不僅圖案豐富,而且風格迥異,有的背景中彷彿飄散著斷斷續續的游絲,有的像忽明忽暗的北極極光,有的則像在滿天星斗的夜空中散落著幾個朦朧的晶藍光點,好似天神播撒下的幸福的種子。蠟染也給人一種莫名的神秘感,有的感覺像是繁華的鬧市上那回盪在大街上的吆喝聲,有的像是寂靜的林子中傳來一首悠悠的小曲,令人回味無窮……
這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幅就數著名蠟染作家洪福遠了的《雄關鐵騎》了。這幅畫長250厘米,寬90厘米,畫的是百萬士兵在青山邊奔騰的景象。被白皚皚的雪花覆蓋的青山交錯有序,山脈和山上的一個個長城垛子清晰可辨,邊上還飛著白白的大雁,底下的一隊隊賓士的士兵穿著既黑又重的盔甲,披著深藍的戰袍,拿著一桿閃著寒光的紅纓槍,在深夜裡顯得格外耀眼。一匹匹駿馬有的在疾速的飛奔,有的卻閑庭信步似的拉著一個大轎子,有的則疲勞的躺在一邊……遠處似乎還籠罩著一層朦朧的白色薄霧,好像把戰旗遮住了,令人產生頗多遐想……
這時,爸爸告訴我,蠟染是將白布平鋪於案上,置蠟於小鍋中,加溫溶解為汁,用蠟刀蘸蠟汁繪於布上。一般不打樣,只憑構思繪畫,也不用直尺和圓規,所畫的中行線、直線和方圓圖形,折疊起來能吻合不差;所繪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繪成後,投入染缸漬染,染好撈出用清水煮沸,蠟溶化後即觀出白色花紋。聽爸爸說完,我不禁敬佩起中華人是多麼有智慧啊!
蠟染彷彿一條紐帶,把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傳統、不同文化氛圍中的人聯結起來,傳承了中國獨具匠心的手工技藝。
㈢ 馬來西亞喜歡穿什麼樣的風格的衣服
馬來西亞男士喜歡穿無領上衣,女士喜歡穿和紗籠。
馬來人男女傳統禮服分別是男士為無領上衣,下著長褲,腰圍短紗籠,頭戴「宋谷」無邊帽,腳穿皮鞋。女士禮服也為上衣和紗籠,衣寬如袍,頭披單色鮮艷紗巾。
除了皇室成員以外,一般不穿黃色衣飾。打工族為了工作穿著方便,一般著輕便的西服,只在工余在家或探親訪友或在重大節日時,才著傳統服裝。
在各種正式場合,男士著裝除民族服裝或西服外,可穿長袖巴迪衫。巴迪衫是一種蠟染花布做成的長袖上衣,質地薄而涼爽,現已漸漸取代傳統的馬來禮服,成為馬來西亞國服。
馬來西亞的風俗:
同家族的馬來人沒有固定的姓,所以不以姓氏作為稱呼用途。馬來人名字的第一個部分是他們的名字,第二個部分是他們父親的名字,兩者之間隔著「bin」或「binti」,有時會省略。
在非正式的場合,對小輩較為親昵的稱呼為Adik或dik,意為弟弟或妹妹,名字則可省略。對年級較大的男士可稱為Pakcik,意為伯父,女士為Makcik,意為伯母。在日常場合,用Encik加名稱呼男性,意為某某先生,用Cik加名稱呼女性,意為某某女士。
在較為正式的場合,用Tuan加名,來尊稱男士,用Puan加名,來尊稱女士。此外,對擁有馬來西亞封銜的人可尊稱其封號或封號加姓名。
㈣ 蠟染是哪個民族特有的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貴州、雲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長蠟染。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由於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於製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朴實大方、清新悅目,富有民族特色。
蠟染,是一種古老染色術,印度尼西亞或馬來西亞人叫做Batik,日本人稱為蠟纈染(亦稱蠟染),利用這種方法染出來的圖案,兼具了藝術的裝飾趣味及實用價值。蠟染藝術出現在中國,歷史悠久。根據二儀實錄記載,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且出現特殊花樣。至於實物的出土,比文獻記載還要早的,有長沙戰國楚墓出現一面染纈模樣的被面,花紋不詳。晉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圖案是重疊斑花,也就是唐宋時代所謂瑪瑙纈。中國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成熟多了。當時的蠟染可分為兩種:單色染與復色染;復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種之多。後人可從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中的兩位婦女的衣裳及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的幾個騎馬人物的衣服,窺見唐代蠟染圖案之豪華美麗的情況。由於唐代中國文化對於日本影響頗大,奈良的正倉院,從唐代一直保存著各種唐代以來之中國工藝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蠟纈屏風,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學和尚帶回去的。蠟染在中國,自宋代以降開始衰退,而在同時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蘇門答臘等島)卻大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人的平常衣服幾乎都以蠟染布料製造。
主要源於苗族生活
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等地區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
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里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製作蠟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秀、浸染剪裁,代代傳承。在此狀況下,這些苗族聚居區形成了以蠟染藝術為主導的衣飾裝束、婚姻節日禮俗、社交方式、喪葬風習等習俗文化。
苗族蠟染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產品主要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裝、床單、被面、包袱布、包頭巾、背包、提包、背帶、喪事用的葬單等。
蠟染歷史介紹
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應該早於蠟染工藝。也就是說蠟染工藝的產生,必然要經過一段漫長的對染色材料認識與應用過程。這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與過程,為蠟防染工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追溯歷史,舊石器時代的中國山頂洞人,就已經使用礦物顏料來著色。據中國大網路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國就已經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藍、菘藍、紅花等進行著色。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藍,比中國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藍和紅花,比中國晚了1000年。可見,中國紡織染色的歷史極為久遠。在這里,我們研究中國染色的萌芽及發展過程,就是為了探討蠟染產生前的一些基本條件。
探討蠟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種研究所依據的材料,除文字記載之外,更重要的是實物的發現。遺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蠟染物品是貧窮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階層的生老病死大多數是從簡的,因此,古代蠟染的實物出土實在少之又少,這和皇宮貴族死後所留下的大最豪華的紡織品簡直無法相比。這種現狀勢必會給研究中國占代蠟染帶來困難。那麼,如何研究這份寶貴的遺產呢?除了根據文字記載和出土實物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邏輯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斷,以此來研究中國蠟染才有一定的說服力。盡管這些推斷也許不盡完善,但也可以為進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提供一種思路。為此,可以認為,從北京山頂洞人使用單一的礦物顏料到後來豐富多樣的染料;從原始先民的單一色彩塗繪到後來的多樣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但其發生與發展總趨勢應該是:從使用色彩材料來說,古人是從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直接使用帶有色彩的自然物)發展到對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後使用(自然物的研磨與調混形成色彩),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色彩裝飾對象來說,古人是從利用色彩著色於自身(塗身,文身)發展到利用色彩著色於物體(彩陶、服裝等),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織物染色工藝來說,古人是從單一的手繪色彩於織物上發展到多種方法賦彩於織物上(繪、綉、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時發生。
上述推斷,可根據文字記載與出土實物的比較來做進一步的證實。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人類對色彩及染料的認識與應用遠早於紡織色彩。人類使用色彩的行為經歷:「人類從著色於自身開始(文身)——發展為著色於物體。」考古材料已經證明人類最早認識的顏色是紅色,5萬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就已經開始使用紅色礦物顏料。「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已經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曾發現赤鐵礦(赭石)粉末和塗染成赤色的石珠、魚骨等裝飾品。新石器時代的塗彩更多。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紅、白、黑、褐、橙等多種色彩。當時所用的顏料,大都是礦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狀赭石外,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發現硃砂。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發現彩繪和研磨礦石等工具。這些礦石的粉末,曾用於紡織品著色。
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僅運用於衣飾,而且廣泛採用礦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在礦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硃砂。硃砂即我國史書所載的「丹」(即氧化汞)。最具說服力的實例是陝西茹家莊西周墓中出土的紡織品,其上的朱紅色用硃砂染成。當時,染色技術運用比較廣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另外還專門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較普遍的有藍草(蓼藍)。《夏小正》中已有「五月,啟灌蓼藍「的記錄。就色彩品種而言,《詩經》提到的有「綠兮綠兮,綠衣黃里」、「素衣朱綉」、「載玄載黃」等。染色的工具,相傳有染缸和染棒。根據顏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別採用膠黏劑和媒染劑,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並用等工藝。
綜上所述,彩陶繪色、織物染色等歷史事實說明蠟染產生已經具備充分的條件。
㈤ 蠟染是什麼時候被定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貴州、雲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長蠟染。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由於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於製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朴實大方、清新悅目,富有民族特色。
君友會王愛君文集《蠟染》篇釋義:蠟染,是一種古老染色術,印度尼西亞或馬來西亞人叫做Batik,日本人稱為蠟纈染(亦稱蠟染),利用這種方法染出來的圖案,兼具了藝術的裝飾趣味及實用價值。蠟染藝術出現在中國,歷史悠久。根據二儀實錄記載,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且出現特殊花樣。至於實物的出土,比文獻記載還要早的,有長沙戰國楚墓出現一面染纈模樣的被面,花紋不詳。晉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圖案是重疊斑花,也就是唐宋時代所謂瑪瑙纈。中國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成熟多了。當時的蠟染可分為兩種:單色染與復色染;復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種之多。後人可從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中的兩位婦女的衣裳及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的幾個騎馬人物的衣服,窺見唐代蠟染圖案之豪華美麗的情況。由於唐代中國文化對於日本影響頗大,奈良的正倉院,從唐代一直保存著各種唐代以來之中國工藝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蠟纈屏風,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學和尚帶回去的。蠟染在中國,自宋代以降開始衰退,而在同時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蘇門答臘等島)卻大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人的平常衣服幾乎都以蠟染布料製造。
主要源於苗族生活
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等地區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1]
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里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製作蠟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秀、浸染剪裁,代代傳承。在此狀況下,這些苗族聚居區形成了以蠟染藝術為主導的衣飾裝束、婚姻節日禮俗、社交方式、喪葬風習等習俗文化。[1]
苗族蠟染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產品主要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裝、床單、被面、包袱布、包頭巾、背包、提包、背帶、喪事用的葬單等。[1]
蠟染歷史介紹
蠟染
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應該早於蠟染工藝。也就是說蠟染工藝的產生,必然要經過一段漫長的對染色材料認識與應用過程。這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與過程,為蠟防染工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追溯歷史,舊石器時代的中國山頂洞人,就已經使用礦物顏料來著色。據中國大網路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國就已經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藍、菘藍、紅花等進行著色。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藍,比中國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藍和紅花,比中國晚了1000年。可見,中國紡織染色的歷史極為久遠。在這里,我們研究中國染色的萌芽及發展過程,就是為了探討蠟染產生前的一些基本條件。
探討蠟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種研究所依據的材料,除文字記載之外,更重要的是實物的發現。遺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蠟染物品是貧窮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階層的生老病死大多數是從簡的,因此,古代蠟染的實物出土實在少之又少,這和皇宮貴族死後所留下的大最豪華的紡織品簡直無法相比。這種現狀勢必會給研究中國占代蠟染帶來困難。那麼,如何研究這份寶貴的遺產呢?除了根據文字記載和出土實物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邏輯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斷,以此來研究中國蠟染才有一定的說服力。盡管這些推斷也許不盡完善,但也可以為進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提供一種思路。為此,可以認為,從北京山頂洞人使用單一的礦物顏料到後來豐富多樣的染料;從原始先民的單一色彩塗繪到後來的多樣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但其發生與發展總趨勢應該是:從使用色彩材料來說,古人是從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直接使用帶有色彩的自然物)發展到對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後使用(自然物的研磨與調混形成色彩),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色彩裝飾對象來說,古人是從利用色彩著色於自身(塗身,文身)發展到利用色彩著色於物體(彩陶、服裝等),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織物染色工藝來說,古人是從單一的手繪色彩於織物上發展到多種方法賦彩於織物上(繪、綉、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時發生。
上述推斷,可根據文字記載與出土實物的比較來做進一步的證實。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人類對色彩及染料的認識與應用遠早於紡織色彩。人類使用色彩的行為經歷:「人類從著色於自身開始(文身)——發展為著色於物體。」考古材料已經證明人類最早認識的顏色是紅色,5萬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就已經開始使用紅色礦物顏料。「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已經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曾發現赤鐵礦(赭石)粉末和塗染成赤色的石珠、魚骨等裝飾品。新石器時代的塗彩更多。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紅、白、黑、褐、橙等多種色彩。當時所用的顏料,大都是礦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狀赭石外,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發現硃砂。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發現彩繪和研磨礦石等工具。這些礦石的粉末,曾用於紡織品著色。
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僅運用於衣飾,而且廣泛採用礦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在礦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硃砂。硃砂即我國史書所載的「丹」(即氧化汞)。最具說服力的實例是陝西茹家莊西周墓中出土的紡織品,其上的朱紅色用硃砂染成。當時,染色技術運用比較廣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另外還專門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較普遍的有藍草(蓼藍)。《夏小正》中已有「五月,啟灌蓼藍「的記錄。就色彩品種而言,《詩經》提到的有「綠兮綠兮,綠衣黃里」、「素衣朱綉」、「載玄載黃」等。染色的工具,相傳有染缸和染棒。根據顏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別採用膠黏劑和媒染劑,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並用等工藝。
綜上所述,彩陶繪色、織物染色等歷史事實說明蠟染產生已經具備充分的條件。
㈥ 蠟染的牛皮鞋怎麼日常清潔和保養應該用什麼樣的鞋油或是什麼試劑
1 、水染皮:指用牛、羊、豬、馬、鹿等頭層皮漂染各種顏色,上鼓摔松,並上光加工而成的各種軟皮。
2、漆皮:用二層皮坯噴塗各色化工原料後壓光或消光加工而成的皮革。
3,:亮油皮:簡單的說亮油皮是一種皮革,俗稱「油皮」,是牛正面革的一種,屬高檔品,塗層極薄,吸附、滲透性強,衛生性能好,是牛皮的一種加工工藝,牛油皮更耐磨。牛油皮國際市場價格一般為2.2美元一英尺,而牛皮的價格一般在2美元以下,牛油皮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真皮,機車包屬於一種色彩比較靚麗的工藝包包,傳統意義上的純牛皮,不適合做這種比較柔軟,亮麗的包包,所以機車包現在沒有純牛皮材質
鞋頭那部分很亮的材料就是油皮這種材料穿在腳上會很耀眼很提高檔次但是這種材料也有不好的一面就素不透氣容易出現褶皺
你所說的蠟染的牛皮鞋應該上三中之一,但不管是哪一種,皮革的保養主要是如何選擇清潔保養的產品,皮革跟人的皮膚一樣,對於人體來說,滋養更多的是補充水分,因為人體皮膚下面是脂肪層,那個不斷 釋放油分滋養皮膚,對於皮革來說,失去脂肪層的滋養,需要後天的油分補充, 否則皮革很快會乾枯,開裂,常常用水清潔的牛皮,只要3 年,就會出現開 裂和乾裂。而正確護理的牛皮可以使用幾十年以上。
首先:日常的清潔,選用正確的清潔劑,如何鑒別皮革清潔劑的優劣?
一、用酸鹼度PH試紙檢測(PH表示液體的酸鹼度)
酸鹼度PH值=1~14,中性=7,酸性=1~7,鹼性=7~14,PH值越小,越偏向酸性,PH值越大,越偏向鹼性。
雖然PH值表正確的中性值=7,但實際上中性的范圍可延伸為:PH=6.5~7.5之間。
把PH值試紙放入要檢測的皮革清潔劑中一秒後取出,根據反應顏色對板,即知酸鹼度的PH值。越紅越偏向酸性,越藍黑越則偏向鹼性。
人或動物都稍稍偏向酯性,即人或動物的酸鹼度PH值=5~7.5,廣告中說的不傷手的洗潔精,其酸鹼度PH值=5~7.5。PH值大於7.5,對皮革就會有傷害,如果大於9,請不要使用。當然,小於4的也不要用。
PH值大於7.5或小於4,不但傷皮革,還會傷手。
合格的皮革清潔劑,其酸鹼度PH值=5~7.5。
酸鹼度PH試紙一般在教學化工商店有售。
二、聞氣味、看揮發性
如果皮革清潔劑的氣味濃,證明揮發性強,一般含有溶劑,污染空氣,會隨呼吸進入人體內,不利於人的健康,對人體有害。
濃香一般是「金屋藏嬌」,是用香掩蓋臭味的方式。大部分化工產品都有不好聞的味道,所以要加香掩飾。當然,噴務式的皮革清潔劑,使用起來雖然很方便,但是,使用者也會被動吸收,不利於人的健康。
三、看是水性,還是油性
可以溶於水的為水性,不含毒性,或毒性很低,一般也環保。乳化性的,一般也屬水性,如果鹼性太強,會傷皮。油性的皮革清潔劑,採用溶劑方案的,含有的毒性,一般比水性的高,且不環保。但新發明的產品,如皮模擬油的皮革清潔劑,不是採用溶劑方案的,不會有毒,故不在此列。
四、皮革清潔劑不能含有磨擦劑
皮革清潔劑如果採用磨擦劑方案,其清潔原理是通過磨擦磨去污垢的物理法,就象掃地,如果不注意,或技術不好,很容易磨花真皮表面。但如果污垢太嚴重,太特殊,以至沒有辦法清除,只要方法適當,即做到只磨去污垢,採用磨擦劑方案還是比採用鹼性腐蝕真皮內部結構的方案好。
五、看清潔效果
把皮革清潔劑噴於真皮表面,如果一抹即干凈,那一定是清潔力非常強,這卻是化學反應作用的結果,具有極強的腐蝕力,用這樣的皮革清潔劑清潔真皮,會顯得非常干凈,但其代價是傷害真皮,而且,在同一部位使用這樣的清潔劑三次以上,真皮表面即出現異樣。
況且,從毛孔滲入真皮內部的清潔劑,會破壞真皮的內部結構,縮短真皮的使用壽命,對人的皮膚也會有傷害,其酸鹼度的PH值一般不可能=5~7.5。好的皮革清潔劑,其清潔力一般不會很強,清潔速度相對慢一點,但也可把真皮污垢徹底清潔干凈。
六、實用檢驗:看真皮是否高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真皮與皮革清潔劑接觸後,立即光亮或乾燥後光亮,真皮又不會發硬,而且可以把真皮污垢清潔干凈,那一定就是好貨,否則,一定就不是好貨。對真皮而言,這是最重要的檢驗標准。
七、可以降解,對環境沒有污染,符合環保要求。
綜上所述,好的皮革清潔劑一般滿足如下條件:一、酸鹼度PH值=5~7.5;二、沒有氣味,不揮發;三、水性;四、不含磨擦劑;五、清潔力適中;六、與真皮接觸後,立即光亮或乾燥後光亮,真皮又不會發硬,而且具有把真皮污垢清潔干凈的清潔力,不會污染環境,符合環保要求。
其中,一、二、三等三點會影響人的健康,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視——健康比什麼都重要;一、四、五、六等四點,可以判斷皮革清潔劑,對真皮是否有傷害;五、六兩點為實用檢驗;第七點可以判斷對人類環境的影響。
還要根據自己的真皮製品是什麼材料來選擇皮革清潔劑,不同的真皮要採用相應的皮革清潔劑,如磨砂皮、絨面革等特殊皮革,不能採用普通的皮革清潔劑。
最後每年深度滋養兩次,要收很長時間的時候滋養一次,再次拿出來用的時候滋養一次,或者每半年滋養一次。這樣皮革就能一直保持柔軟性,舒適性,使用壽命延長。
建議可以去網上買好為家皮革清潔劑和滋養劑
㈦ 有花色的蠟染布做什麼樣的衣服比較fashion又中看
做小西服吧~做長裙應該會很好看,可是如果太硬就算了,或者你可以嘗試下與其他布料拼接試試。
還有就是可以剪下小塊砸在白T上做裝飾,很fashion哦~
㈧ 蠟染染到頭皮變色結痂了怎麼辦
用醫用酒精可以去掉,用棉質毛巾沾少量酒精輕輕擦拭染色部位的頭皮。即可將去掉。但是如果頭皮沾染顏色時間過長是非常不易清除的。只有通過皮膚的新陳代謝皮膚再生,角質脫落後才能將顏色慢慢褪掉。
打蠟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
1.染膏打底(即染發,底色統一)
2.洗頭(油性或染後發質,需要去污力強的洗發水清洗干凈,不用護發素)
3.吹頭(完全吹乾)
4.塗抹(一次性充足,均勻塗抹,發片要薄,塗抹飽和,塗抹過程不要接觸皮膚,操作者需戴上手套)
5.加熱(包上保鮮膜用做營養的方法,打上小卷加熱,讓頭發均勻加熱20分鍾左右)
6.冷卻(打開保鮮膜,自然停放10分鍾,條件允許的可用冰濕毛巾冷缺,最好在冰箱0度存放半小時的毛巾)
7.沖水(溫涼水,用輕柔護理型洗發水清洗2-3遍沖洗即可)
8.日常護理(盡量避免使用鹼性洗發水沖洗)
打蠟操作的注意事項
打蠟與燙卷/拉直同時操作步驟
1.打蠟+燙卷 先褪色----再燙卷----後打蠟。
2.打蠟+拉直 先褪色----再拉直----後打蠟。
3.沾到皮膚需用醫用酒精擦拭才能褪色。
4.如不慎入眼請用大量清水沖洗並馬上到醫院就診。
㈨ 蠟染的歷史源流
君友會王愛君文集《蠟染》篇釋義:蠟染,是一種古老染色術,印度尼西亞或馬來西亞人叫做Batik,日本人稱為蠟纈染(亦稱蠟染),利用這種方法染出來的圖案,兼具了藝術的裝飾趣味及實用價值。蠟染藝術出現在中國,歷史悠久。根據二儀實錄記載,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且出現特殊花樣。至於實物的出土,比文獻記載還要早的,有長沙戰國楚墓出現一面染纈模樣的被面,花紋不詳。晉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圖案是重疊斑花,也就是唐宋時代所謂瑪瑙纈。中國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成熟多了。當時的蠟染可分為兩種:單色染與復色染;復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種之多。後人可從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中的兩位婦女的衣裳及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的幾個騎馬人物的衣服,窺見唐代蠟染圖案之豪華美麗的情況。由於唐代中國文化對於日本影響頗大,奈良的正倉院,從唐代一直保存著各種唐代以來之中國工藝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蠟纈屏風,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學和尚帶回去的。蠟染在中國,自宋代以降開始衰退,而在同時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蘇門答臘等島)卻大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人的平常衣服幾乎都以蠟染布料製造。 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等地區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
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里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製作蠟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秀、浸染剪裁,代代傳承。在此狀況下,這些苗族聚居區形成了以蠟染藝術為主導的衣飾裝束、婚姻節日禮俗、社交方式、喪葬風習等習俗文化。
苗族蠟染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產品主要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裝、床單、被面、包袱布、包頭巾、背包、提包、背帶、喪事用的葬單等。 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應該早於蠟染工藝。也就是說蠟染工藝的產生,必然要經過一段漫長的對染色材料認識與應用過程。這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與過程,為蠟防染工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追溯歷史,舊石器時代的中國山頂洞人,就已經使用礦物顏料來著色。據中國大網路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國就已經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藍、菘藍、紅花等進行著色。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藍,比中國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藍和紅花,比中國晚了1000年。可見,中國紡織染色的歷史極為久遠。在這里,我們研究中國染色的萌芽及發展過程,就是為了探討蠟染產生前的一些基本條件。
探討蠟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種研究所依據的材料,除文字記載之外,更重要的是實物的發現。遺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蠟染物品是貧窮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階層的生老病死大多數是從簡的,因此,古代蠟染的實物出土實在少之又少,這和皇宮貴族死後所留下的大最豪華的紡織品簡直無法相比。這種現狀勢必會給研究中國占代蠟染帶來困難。那麼,如何研究這份寶貴的遺產呢?除了根據文字記載和出土實物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邏輯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斷,以此來研究中國蠟染才有一定的說服力。盡管這些推斷也許不盡完善,但也可以為進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提供一種思路。為此,可以認為,從北京山頂洞人使用單一的礦物顏料到後來豐富多樣的染料;從原始先民的單一色彩塗繪到後來的多樣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但其發生與發展總趨勢應該是:從使用色彩材料來說,古人是從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直接使用帶有色彩的自然物)發展到對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後使用(自然物的研磨與調混形成色彩),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色彩裝飾對象來說,古人是從利用色彩著色於自身(塗身,文身)發展到利用色彩著色於物體(彩陶、服裝等),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織物染色工藝來說,古人是從單一的手繪色彩於織物上發展到多種方法賦彩於織物上(繪、綉、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時發生。
上述推斷,可根據文字記載與出土實物的比較來做進一步的證實。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人類對色彩及染料的認識與應用遠早於紡織色彩。人類使用色彩的行為經歷:「人類從著色於自身開始(文身)——發展為著色於物體。」考古材料已經證明人類最早認識的顏色是紅色,5萬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就已經開始使用紅色礦物顏料。「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已經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曾發現赤鐵礦(赭石)粉末和塗染成赤色的石珠、魚骨等裝飾品。新石器時代的塗彩更多。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紅、白、黑、褐、橙等多種色彩。當時所用的顏料,大都是礦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狀赭石外,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發現硃砂。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發現彩繪和研磨礦石等工具。這些礦石的粉末,曾用於紡織品著色。
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僅運用於衣飾,而且廣泛採用礦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在礦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硃砂。硃砂即我國史書所載的「丹」(即氧化汞)。最具說服力的實例是陝西茹家莊西周墓中出土的紡織品,其上的朱紅色用硃砂染成。當時,染色技術運用比較廣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另外還專門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較普遍的有藍草(蓼藍)。《夏小正》中已有「五月,啟灌蓼藍「的記錄。就色彩品種而言,《詩經》提到的有「綠兮綠兮,綠衣黃里」、「素衣朱綉」、「載玄載黃」等。染色的工具,相傳有染缸和染棒。根據顏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別採用膠黏劑和媒染劑,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並用等工藝。
綜上所述,彩陶繪色、織物染色等歷史事實說明蠟染產生已經具備充分的條件。 在苗族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代代傳唱敘述著蠟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個聰明美麗的苗族姑娘並不滿足於衣服的均一色彩,總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種各樣的花卉圖案來,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繪制實在太麻煩,但她一時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終日為此悶悶不樂。一天,姑娘又看著一簇簇一叢叢的鮮花久久發楞,辦法沒想出來卻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朧中有一個衣著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帶到了一個百花園中,園里有無數的奇花異草,鳥語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園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連蜜蜂爬滿了她的衣裙也渾然不知。等她醒來一看,才知道剛才是睡著了,可是低頭再看,花叢中的蜜蜂真的剛剛飛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的蜜汁和蜂蠟,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著靛藍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試圖覆蓋掉蠟跡。染完之後,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當姑娘從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時候,奇跡出現了,深藍色的衣裙上被蜂蠟沾過的地方出現了美麗的白花!姑娘心頭一動,立即找來蜂蠟,加熱熬化後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了蠟花圖案,然後放到靛藍染液中去染色,最後用沸水熔掉蜂蠟,布面上就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興地唱起了山歌。人們聽到了姑娘的歌聲,紛紛來到她家聽她講百花園里的夢境、觀看她染出的花裙、學習她描花繪圖的技藝,大家回到自己家裡之後,照著姑娘教給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樣繁多的花布。從此,蠟染技術就在苗族及與之雜居的布依、瑤族等兄弟民族之間流傳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