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設計 > 保德縣晉北女裝店

保德縣晉北女裝店

發布時間:2021-07-19 11:43:47

① 大同巿地理位置、地形概況、氣侯情況、著名景點、主要物產

大同市位於省境北部,介於內外長城之間,是大同盆地的中心。為山西省第二大工業城市,晉、冀、蒙三省(區)和山西省北部各縣的交通樞紐,為山西省北部門戶,自古就是軍重重鎮和戰略要地。
全市總面積14176平方千米。總人口298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城區迎賓西路。郵編:037008。代碼:140200。區號:0352。

大同市轄4個市轄區、7個縣。即城區、礦區、南郊區、新榮區等4個區和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左雲縣、大同縣等7個縣。

塞上古城大同,是我國北方的歷史文化名城,曾為三代京華,兩朝重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早在舊時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夏、商、周屬冀州、並州。戰國末期開始置郡沒治,公元前三世紀,大同已建城池,趙之名將李牧修築烽火台及部分長城。西漢初,大同稱平城縣屬雁門那。公元 398年,北魏遷都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期間,大同曾大興土木,修建城池、宮室、宗廟上百座,聞名中外的雲岡石窟就是這一時期開鑿的。北齊天保七年改稱恆安鎮,北周置雲中縣,隋改為雲內縣屬冀州郡。唐初名定襄縣和雲中縣,屬雲州治天寶初為大同軍治。遼重熙十七年始置大同縣,為遼金陪都稱西京,至元二年雲中縣並入大同縣。明、清兩件皆設大同府。1949年建大同市屬察哈爾省管轄,1952年劃歸山西省。1993年 7月原雁北地區撤銷,左雲、大同縣、陽高、天鎮、渾源、廣靈、靈丘等原雁北地區所屬部分縣,統劃大同市所轄。

該市三面環山,御河縱貫南北。中部、南部是廣闊的平川(大同盆地),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山區可分為南、中、北三段。南部山區山勢險峻,主峰塔兒山海拔1714米。大同煤田主要分布在這里。中部山區,最高峰為大鍾山,海拔1417米,是大同中部制高點。北部山區群山交錯,為深坡陡,最高峰銀星山海拔1565米,野孤嶺海拔1201米,與東南部馬鋪山構成大同北部門戶,也是京包鐵路咽喉。西北部丘陵、山地交錯,溝谷縱橫,地形復雜。境內主要河流有御河、十里河、口泉河、淤泥河。雨季河水暴漲,平時水量極小。較大水庫有趙家窯水庫、石家寨水庫。城區和礦區水源充足,山區部分鄉村飲水困難。該市氣候干寒多風,溫差較大,年均氣溫6.4度,一月均溫--11.8度,七月均溫21.9度,年均降雨量 400O毫米左右,初霜期為九月下旬,無霜期 125天左右。

全市現有耕地801.7萬畝,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三十一。主要種植穀子、玉米、薯類、小麥、該麥、葫麻、蔬菜等。由於市域內多丘陵山地,無霜期短,雨量稀少,故農業不甚發達。

該市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高嶺土、耐火粘土、石墨等。其中尤以煤炭儲量為最,且煤質好、熱量大,是優良的動力用煤,素稱「工業細糧」。著名的「大同煤田」總面積達1700多平方公里,是我國主要煤田之一,可供動力、煉焦、化工、民用。全市主要工業行業有煤炭、電力、機械、建材、化工等。大同礦務局年產原煤3000萬噸以上,佔全市原煤產量的四分之三,居全國之首。此外山西柴油機廠、大同水泥廠、大同機車廠等都是規模宏大、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國營骨幹企業。大同西部雲崗溝內的四台溝礦,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特大型礦井,年產原煤 500萬噸。大同二電廠是京、津、唐地區城市供電基地之一。

大同境內交通發達,該市地處同蒲、京包、大秦鐵路的交會處,為晉、冀、蒙三省(區)的交通中心,也是由北京經烏蘭巴托至莫斯科的國際鐵路線的重要聯運站。大秦鐵路是我國第一條重載運煤鐵路專用線,並有口泉和雲岡兩條支線,連通市區和各主要煤礦。大同現有對外公路七條,分別和北京、包頭、太原、繁峙、保定、左雲、豐鎮相通。另有至塘沽的大塘公路正在建設。境內還有縣級和鄉鎮級公路多條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

大同市歷史悠久,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古跡眾多。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雲岡石窟;善化寺;上、下華嚴寺等。
大同市行政區劃
大同市面積14176平方千米,人口298萬(2003年)。
城區 面積46平方千米,人口58萬。郵政編碼037008。區人民政府駐迎賓西路30號。
礦區 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44萬。郵政編碼037001。區人民政府駐新平旺同泉西路248號。
南郊區 面積 966平方千米,人口28萬。郵政編碼037001。區人民政府駐五一路。
新榮區 面積1006平方千米,人口11萬。郵政編碼037002。
陽高縣 面積1678平方千米,人口29萬。郵政編碼038100。縣人民政府駐龍泉鎮。
天鎮縣 面積1635平方千米,人口21萬。郵政編碼038200。縣人民政府駐玉泉鎮。
廣靈縣 面積1283平方千米,人口18萬。郵政編碼037500。縣人民政府駐壺泉鎮。
靈丘縣 面積2720平方千米,人口23萬。郵政編碼034400。縣人民政府駐武靈鎮。
渾源縣 面積1965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037400。縣人民政府駐永安鎮。
左雲縣 面積1314平方千米,人口14萬。郵政編碼037100。縣人民政府駐雲興鎮。
大同縣 面積1501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037300。縣人民政府駐西坪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止2003年底。 *
大同市城區

城區位於大同市中心,東鄰御河,西銜南郊區馬軍營、平旺鄉,南接南郊區的東河河、時庄鄉,北達南郊區的白馬城、安家小村鄉。總面積46.129平方千米。總人口60萬人(2004年)。

區人民政府駐迎賓西路30號。郵編:037008。代碼:140202。區號:0352。

城區轄14個街道:南關街道、北關街道、東街街道、西街街道、南街街道、北街街道、新建南路街道、新建北路街道、大慶路街道、新華街街道、西花園街道、老平旺街道、向陽里街道、振華南街街道。
大同市礦區

礦區位於大同市西南部。總面積62平方千米。總人口44萬人(2004年)。

區人民政府駐新平旺同泉西路248號。郵編:037001。代碼:140203。區號:0352。

礦區轄24個街道:新勝街道、新平旺街道、煤峪口街道、永定庄街道、同家梁街道、四老溝街道、忻州窯街道、白洞街道、雁崖街道、挖金灣街道、晉華宮街道、馬脊樑街道、大斗溝街道、王村街道、姜家灣街道、新泉路街道、民勝街道、口泉街道、馬口街道、燕子山街道、杏兒溝街道、青磁窯街道、平泉路街道、四台溝街道。

解放初期礦區為大同市第五區。1950年3月第五區撤銷,改為「口泉礦區辦事處」。1951年4月改名為「口泉礦區人民政府」。1954月5月,口泉礦區改稱口泉區,下轄11個街道辦事處,還與城區、郊區共管27個鄉134個村。1958年,大同市劃歸雁北專署領導,口泉區與城區、郊區、古城區、懷仁區、雲岡區共管24個公社601個自然村。1965年,大同市從雁北劃出,大同、懷仁兩縣劃歸雁北,城區、口泉區共轄13個公社182個村劃歸大同市。1966年5月,將城區、口泉區所轄農業區域劃出,成立郊區,口泉區轉以城鎮工作為中心。1970年10月,大同市劃歸雁北領導,全市轄城區、礦區、南郊、北郊四個行政區。礦區隸屬大同礦務局和大同市雙重領導。1979年口泉鎮、馬口街道及南郊區管轄的部分工業企業劃歸礦區,同時改變「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礦區脫離與大同礦務局的隸屬關系。1980年2月,礦區直屬大同市領導,形成了礦區與南郊區交錯的格局。
大同市南郊區

南郊區東鄰大同縣,南連懷仁縣,西接左雲縣,北與新榮區毗連。總面積966平方千米。總人口28萬人(2004年)。

區人民政府駐五一路,郵編:030001。代碼:140211。區號:0352。

南郊區轄3個鎮、7個鄉:古店鎮、高山鎮、雲岡鎮、口泉鄉、新旺鄉、水泊寺鄉、馬軍營鄉、西韓嶺鄉、平旺鄉、鴉兒崖鄉。

古店鎮
轄:古店村、北宋庄村、聖水溝村、馬站村、北羊坊村、山底村、孤山村、北榆澗村、窨子溝村、趙家窯村等。
高山鎮
轄:小窯頭村、羅家辛窯村、段家小村、南信庄村、南辛村、峰子澗村、馬脊樑村、枯樹村、東店灣村、燕子山村、桃柏溝村、白塘子村、小蒜溝村、黃土溝村、窯洞村、南溝村、萬家嘴村、辛庄村、南羊路村、北羊路村、碾子溝村、高山村、業家村、上碗溝村、張家灣村、二台村等。
雲岡鎮
轄:雲岡村、吳官屯村、姜家灣村、白廟村、大南溝村、三道溝村、榮華皂村、劉官莊村、興旺庄村、栗庄村、石頭村、張寺窯村、校尉屯村、竹林寺村、麻村村、水泉村、榆澗村、紅牆村等。
口泉鄉
轄:口泉村、回去村、同家梁村、銀塘溝村、曹家窯村、四老溝村、鄭家嶺村、白洞村、永定庄村、里南溝村、店村村、韓家窯村、趙家小村、米庄村、落里灣村、大路辛庄村、辛寨村、堡子店村、牆框堡村、蘇庄村、西房子村、高庄村、甘河村、西萬庄村、下窩寨村、郊城村、上窩寨村、羊坊村、榆林村、楊家窯村、小營村、張留庄村、郝庄村、五法村、窯子坡村等。
新旺鄉
轄:五愛村、永久村、解放村、新華村、先鋒村、和平村、新民村、永寧村、新旺村、新中村、紅旗村、新泉村、新勝村等。
水泊寺鄉
轄:水泊寺村、石家寨村、泗庄村、海力村、肖家寨村、東墳村、西墳村、牛庄村、燕庄村、泉寺頭村、金家灣村、馬家小村、梓家村、古城村、馬家堡村、曹夫樓村、齊家坡村、小南頭村、寺兒村、沙嶺村、艾庄村、塔兒村、西谷庄村、東王莊村、西王莊村等。
馬軍營鄉
轄:馬軍營村、小站村、五里店村、宋庄村、陽合坡村、上皇莊村、下皇莊村、安家小村、小石子村、白馬城村、陳庄村、田村村、東河河村、西河河村、智家堡村、周家店村、房子村、新添堡村、十里鋪村、十里店村、西水磨村等。
西韓嶺鄉
轄:西韓嶺村、東韓嶺村、東肖河村、小太村、肥村村、太善村、馬辛庄村、魏辛庄村、仝家灣村、茶坊村、北村村、南村村、南灣村、高店村、謝店村、要庄村、馮庄村等。
平旺鄉
轄:平旺村、拖皮村、王家園村、時庄村、馬營村、三井村、煤峪口村、石岩庄村、忻州窯村、大北溝村等。
鴉兒崖鄉
轄:鴉兒崖村、常流水村、魏家溝村、馬林澗村、喬村村、興勝溝村、雙井溝村、盤道村、高駝村、黑流水村、王村村、紅糜溝村、官窯村、老窯溝村等。

大同市南郊區於1970年10月成立,因區政府駐地在大同市西南,且轄區土地又以市郊南部為最廣,故名南郊區。1949年5月大同解放後,初期市郊及鄰近廠礦、村莊分屬一、二、三、四、五區和礦區管轄。1952年改為城區、口泉區、郊區管轄。1958年後,又分屬城區、口泉區、郊區、古城區、懷仁區、雲岡區管轄。1966年5月,成立大同市郊區,以市級農業系統各局和城區、口泉區的農村部分為行政區域。1970年10月,撤銷郊區,成立南郊區。
大同市新榮區
新榮區北靠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南接南郊區,東鄰陽高縣、大同縣,西連左雲縣。總面積1006平方千米。總人口11萬人(2004年)。

區人民政府駐地郵編:030002。代碼:140212。區號:0352。

新榮區轄1個鎮、6個鄉:新榮鎮、破魯堡鄉、郭家窯鄉、花園灣屯鄉、西村鄉、上深澗鄉、堡子灣鄉。

新榮鎮
轄:辛窯村、上甘溝村、新勝溝村、里場溝村、外場溝村、總高墩村、新榮村、李大頭村、王堂窯村、小官窯村、畔溝村、魯家溝村、村安樂庄村、光明村、前井溝村、張布袋溝村、後井溝村、龐家窯村、下甘溝村等。
破魯堡鄉
轄:火石溝村、破魯堡村、東旺庄村、彭場村、裴家窯村、高向台村、黃土口村、吳施窯村、山前庄村、王屯村、八墩村、水深唐村、劉家窯村、西旺庄村、鹼灘村、六墩村、栗恆窯村等。
郭家窯鄉
轄:郭家窯村、半坡店村、紅溝梁村、二隊地村、東張士窯村、東渠村、拒門堡村、賈什隊村、二隊窯村、二道溝村、梁頂村、菜元溝村、賈家屯村、蘆家窯村、東勝庄村、助馬堡村、磚樓溝村、二十五村、四道梁村、北劉窯村、木家坪村、助馬口村、北溫窯村、庄窩墩村、張士窯村、楊家場村、張力窯村、座堡窯村、元營子村、十三邊村等。
花園灣屯
轄:青羊嶺村、花元屯村、前井村、溝澗寨村、楊窯村、葦子灣村、清泉村、靳溝窯村、馬庄村、太平庄村、謝士庄村、於政府村、張指揮營村、麻口村、鎮川堡村、萬泉庄村、西寺村、三里橋村、鎮川口村、三墩村、元墩村、姜庄村、侯家堡村、馬河村、常勝庄村、圪坨村、尚龍門村、道士窯村、水溝畔村、青花村、趙彥庄村、三百戶村、黍地溝村等。
西村鄉
轄:西村村、沙河村、五旗村、謝場村、獅村村、新站村、東村村、夏庄村、白山村、甘庄村、戶部村、鎮虜村、李花庄村、七里村、和勝庄村、智家堡村、雞窩澗村、碓臼溝村、大窯山村、小窯山村、暢家嶺村等。
上深澗鄉
轄:上深澗村、下深澗村、蔡家窯村、蔡店村、張大仁村、施家窪村、劉中和村、劉安窯村、張旺庄村、馬家村、後所溝村、前窯村、新村、西梁村、北辛窯村、東梁村、前坡村、東坡村、後坡村等。
堡子灣鄉
轄:拒牆堡村、劉新莊村、楊州窯村、高家窯村、草漢窯村、拒牆口村、李三窯村、閆家窯村、風咀梁村、蔡家窯村、馬武溝村、馬廠村、祁皇墓村、靳圪塔梁村、堡子灣村、胡家窯村、二十一牆村、得勝村、鎮羌堡村、河東窯村、黑土墩村、二道溝村、四道溝村、楊里窯村、馬家窯村、李培溝村、磨復其灣村、宏賜村等。
大同市歷史沿革

戰國屬趙,秦置平城縣。北魏天興元年於此定都。北齊天保七年改稱恆安鎮,北周置雲中縣,隋改為雲內縣。唐開元十八年(730年)置雲中郡和雲洲。遼重熙十三年(1044年)於今大同城建西京,十七年(1048年)置大同縣附郭。自此,大同縣名沿用未改。金西京路總管大同府。元因之為西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更名大同路;至大元年(1309年)改屬中都留守司,四年(1311年)復屬宣慰司。至元二年(1265年)雲中縣並入大同縣。明洪武七年(1374年)為大同府治。抗日戰爭時期分設東、西大同縣。1949年5月解放後,大同城區建為大同市,屬察哈爾省。
春秋時期為游牧民族樓煩占據。戰國時期屬趙國,設置雲中、雁門、代郡。秦統一六國後置雁門郡。兩漢時期為平城縣,隸屬雁門郡。三國曹魏時隸屬冀州新興郡。北魏自雲中徙都平城,置司州牧及置代尹,又置恆州,領轄八郡十四縣。北齊將北恆州改為恆安鎮,隸屬恆州太平縣。北周將太平縣改為雲中縣。隋以其地屬雲、朔、代三州,為避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的名諱,故而將雲中縣改為去內縣。唐開元年間置雲州,天寶初年改雲中郡,乾元初年復為雲州,咸通九年置大同軍節使,領轄雲、朔、蔚三州。五代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遼重熙十三年改雲州為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大同始稱於此時,領轄弘州、德州二州以及大同縣、雲中縣、天成縣、長青縣、奉義縣、懷仁縣、懷安縣七縣。北宋宣和五年預置雲中府路,因宋遼對峙,大同為遼所佔據,故而雲中府路只是虛設而已。金為西京路大同府,置西京路總管府,又置留守司。西京路領轄二府(大同、德州)、七節鎮、八刺郡、三十九縣、九鎮。大同府領轄大同縣、雲中縣、宣寧縣、懷安縣、天成縣、白登縣、懷仁縣七縣以及奉義、窟龍城、安七疃三鎮。元朝大同中書省河東山西道,改西京道為大同路,領轄八州、五縣、七屯。八州:弘州、渾源、應、朔、武、豐、東勝、雲內;五縣:大同、白登、宣寧、平地、懷仁;七屯:山陰、雁門、馬邑、鄯陽、洪濟、金城、寧武。
明朝實行省、府、縣三級制。明初設山西行中書省,不久改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共轄五府、三直隸州、七十七縣。大同府轄四州、七縣、十三衛所。四州:朔州、應州、渾源州、蔚州;七縣:大同縣、懷仁縣、馬邑縣、山陰縣、廣靈縣、廣昌縣(河北省淶源縣)、靈丘縣;十三衛所:大同前衛、大同後衛、大同左衛、雲川衛、大同右衛、玉林衛、陽和衛、高山衛、天成衛、鎮魯衛、平魯衛、威遠衛、井坪千戶所。
清朝定鼎中原以後,承襲明朝轄制,山西為十八省之一,共轄九府、十直隸州、六散州、八十五縣、十二直隸廳。大同府(治大同)轄二州七縣一廳。二州:渾源州、應州;七縣:大同縣、天鎮縣、陽高縣、懷仁縣、山陰縣,廣靈縣、靈丘縣;一廳:豐鎮廳(由豐川、鎮寧二衛合並);朔平府(治右玉),轄一州三縣一廳,一州:朔州;三縣:右玉縣、左雲縣、平魯縣;一廳:寧遠廳(豐、寧二廳今在內蒙)。
中華民國元年大同府廢,民園二年五月置雁門道,治大同,轄雁北十三縣和析州十三縣,共計二十六縣。當時雁北十三縣有:大同縣、懷仁縣、應縣、山陰縣、朔縣、平魯縣、左雲縣、右玉縣、陽高縣,天鎮縣、渾源縣、靈丘縣、廣靈縣。
1937年9月13日,日寇侵佔大同之後,二10月15日成立"晉北自治政府",1939年4月成立「晉北政廳」隸屬日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1943 年改為「大同省公暑」。在此期間所轄雁北13縣,即:大同縣、懷仁縣、應縣、山陰縣、朔縣、平魯縣、左雲縣、右玉縣、陽高縣、天鎮縣、渾源縣、靈丘縣、廣靈縣。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於大同農村開辟抗日根據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以京包鐵路和北同蒲鐵路為界線,成立了東西大同縣,東大同縣屬晉察冀邊區,西大同縣屬晉綏邊區。1949年5月1日雁同地區解放以後,劃歸察哈爾省管轄。
1952年11月,察哈爾省撤銷後,雁北十三縣及大市又劃歸山西管轄。1958 年雁北地區與忻縣地區合並為晉北專區,1961年雁北與忻縣兩個地區分開,大同改為省轄市。1964年恢復大同縣、懷仁縣,屬大同市管轄,1965年二縣劃歸雁北專署管轄。1970年4月,大同市劃歸雁北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72年3月,大同市復為山西省轄市。大同市轄有四區,即:城區、礦區、南郊區、新榮區;雁北地區轄有十三縣,即:大同縣、懷仁縣、應縣、山陰縣、朔縣、平魯縣、左雲縣、右玉縣、陽高縣、天鎮縣、渾源縣、靈丘縣、廣靈縣。(以上摘自網路)

雁北專區、晉北專區、雁北專區、雁北地區

1952年原察哈爾省雁北專區劃歸山西省,原由察哈爾省直轄的天鎮縣劃入雁北專區,專署駐大同市。轄大同、陽高、天鎮、廣靈、靈丘、渾源、應縣、懷仁、山陰(駐岱嶽鎮)、朔縣、平魯、右玉、左雲等13縣。1954年大同、懷仁2縣合並,改名為大仁縣(駐大同市)。雁北專區轄12縣。1958年撤銷雁北專區,改設晉北專區,專署駐大同市。原由省直轄的大同市及原雁北專區所屬大仁、天鎮、靈丘、應縣、朔縣、左雲、陽高、廣靈、渾源、山陰、平魯、右玉等12縣及原忻縣專區所屬忻縣、代縣、五台、陽曲、嵐縣、岢嵐、河曲、五寨、寧武、崞縣、繁峙、定襄、靜樂、興縣、保德、偏關、神池等17縣劃入晉北專區。撤銷陽曲縣,並入太原市;撤銷大仁縣,並入大同市和山陰縣;撤銷應縣,並入山陰縣;撤銷忻縣、定襄2縣,合並設立忻定縣(駐原忻縣城)。撤銷崞、代2縣,將崞縣部分地區並入寧武縣;代縣部分地區並入繁峙縣;崞、代2縣其餘地區合並設立原平縣(駐原崞縣城)。撤銷岢嵐縣,並入五寨縣;撤銷神池縣,並入五寨、寧武2縣;撤銷嵐縣,並入靜樂縣;撤銷保德縣,並入河曲、興縣2縣;撤銷偏關縣,並入河曲縣;撤銷天鎮縣,並入陽高縣;撤銷廣靈縣,並入渾源縣;撤銷平魯縣,並入朔縣;撤銷右玉縣,並入左雲縣。晉北專區轄大同市及忻定、原平、繁峙、五台、靜樂、興縣、河曲、五寨、寧武、陽高、靈丘、渾源、山陰、朔縣、左雲等15縣。1960年,恢復廣靈、保德、偏關、應縣4縣。原平縣由原崞縣城遷駐原平鎮。晉北專區轄1市、19縣。1961年撤銷晉北專區,復設雁北專區,專署駐大同市。大同市改由省直轄。將忻定、寧武、原平、繁峙、五台、靜樂、興縣、河曲、五寨、保德、偏關等11縣劃歸忻縣專區。恢復天鎮(駐天鎮縣城)、平魯(駐井坪鎮)、右玉(駐右玉縣城)3縣。雁北專區轄11縣。1965年大同市所屬大同(駐大同市)、懷仁2縣(此2縣為1964年恢復),劃入雁北專區。轄13縣。1970年雁北專區改稱雁北地區,地區駐大同市。轄大同市及大同(駐大同市)、陽高、天鎮、廣靈、靈丘、渾源、懷仁、應縣、山陰(駐岱嶽鎮)、朔縣、平魯(駐井坪鎮)、左雲、右玉等13縣。1971年大同縣駐地由大同市遷西坪。1972年大同市改由省直轄。雁北地區轄13縣。1973年右玉縣駐地遷梁家油坊。(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1949-1979)》史為樂編)
1989年1月,成立朔州市,轄有朔城區(原朔縣)、平魯區(原平魯縣)、山陰縣。
1993年6月25日,國務院《關於山西省撤銷雁北地區調整大同市、朔州市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1993]93號)批復:撤銷雁北地區;將原雁北地區管轄的左雲、大同、陽高、天鎮、渾源、廣靈、靈丘7縣劃歸大同市領導;將原雁北地區管轄的懷玉、右玉、應縣3縣劃歸朔州市領導。山西省省委、省政府下發《關於雁北地區與大同市合並,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實施方案》。7月10日正式實施。

大同市地圖

山西政區目錄

太原市:太 原 市;古 交 市;清 徐 縣;陽 曲 縣;婁 煩 縣;太原城區
大同市:大 同 市;大 同 縣;天 鎮 縣;陽 高 縣;左 雲 縣;廣 靈 縣;靈 丘 縣;渾 源 縣
朔州市:朔 城 區;平 魯 區;山 陰 縣;應 縣;懷 仁 縣;右 玉 縣
忻州市:忻 州 市;原 平 市;繁 峙 縣;代 縣;五 台 縣;定 襄 縣;寧 武 縣;靜 樂 縣;神 池 縣;五 寨 縣;岢 嵐 縣;偏 關 縣;河 曲 縣;保 德 縣
陽泉市:陽 泉 市;平 定 縣;盂 縣
呂梁市:離 石 區;孝 義 市;興 縣;交 口 縣;方 山 縣;石 樓 縣;嵐 縣;中 陽 縣;交 城 縣;臨 縣;文 水 縣;柳 林 縣;汾 陽 縣
晉中市:榆 次 區;介 休 市;昔 陽 縣;壽 陽 縣;和 順 縣;左 權 縣;榆 社 縣;太 谷 縣;祁 縣;平 遙 縣;靈 石 縣
臨汾市:臨 汾 市;候 馬 市;霍 州 市;隰 縣;蒲 縣;吉 縣;古 縣;安 澤 縣;鄉 寧 縣;汾 西 縣;洪 洞 縣;浮 山 縣;翼 城 縣;襄 汾 縣;曲 沃 縣;大 寧 縣;永 和 縣
運城市:運 城 市;絳 縣;夏 縣;聞 喜 縣;垣 曲 縣;新 絳 縣;稷 山 縣;河 津 市;萬 榮 縣;臨 猗 縣;永 濟 市;平 陸 縣;芮 城 縣
長治市:長 治 市;黎 城 縣;武 鄉 縣;沁 縣;沁 源 縣;襄 垣 縣;潞 城 市;平 順 縣;壺 關 縣;長 治 縣;屯 留 縣;長 子 縣
晉城市:晉 城 市;高 平 市;陵 川 縣;沁 水 縣;陽 城 縣

② 保德的歷史,有什麼名人

歷史:

「保德」一詞,出自《左傳·哀公七年》:「民保於城,城保於德」,其核心指的是傳統「德」中的「信」和「仁」。「保德」地名,始於宋淳化四年(994年),體現了北宋對邊關由武備轉文治的時代特點,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保德,《禹貢》冀州之域。虞夏為荒服。周初為蕃服。春秋屬晉,為林濤寨。晉三分後,為樓煩所據,名曰林胡,又名澹林。戰國時,趙武靈王練武收復之,置樓煩郡。《史記趙世家》曰:「趙西有林胡」。《匈奴傳》曰:「晉北有林胡,樓煩是也」。秦屬太原。漢屬雁門郡(今代州),晉劉元海據離石,其地屬漢。後拓跋氏據有北方,屬魏。高氏篡位,屬齊。宇文氏滅齊,屬周。唐屬嵐州(即岢嵐州)五代屬後唐。後屬北漢。宋淳化四年析憲州(即靜樂縣)置定羌軍。景德二年改保德軍(取民保於城,城保於德也)尋立為州。管五里。與河西麟州(即神木縣)、府州——府谷、豐州(今在河套)相表裡,以控制夏人。屬河東道。宋室南渡,金置附廓保德縣,隸府州歷五十餘年。至辛卯復升為州。元初至元三年((1337))又省並?州——河曲、芭州(在河套)隸焉,屬太原路。明初亦為州,洪武七年(1374)改縣,九年復為州,仍轄河曲縣。洪武十四年(1381)河曲縣分出,隸屬於太原府。明正德年間外敵侵擾邊疆,保德州隸屬山西冀寧道。清朝時隸屬太原。雍正二年(1724)保德升為直隸州,管轄河曲、興縣。雍正八年(1730)興縣仍歸太原管轄,保德州仍下轄河曲縣。明清時還曾設有保德所、保德營(均為邊防駐軍建置)。

民國元年(1912)改保德州為保德縣,直屬山西省。民國三年(1914)設置保德道,隸屬雁門道,民國十六年(1927)廢道,直屬山西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閻錫山政權將全省劃為七個行政區,保德隸屬第二行政區管轄。

1940年1月,保德全縣解放,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屬中共領導的晉西北行政公署二專署(岢嵐區)領導。1943年11月,晉西北行政公署改名為晉綏邊區行政公署。保德屬二專署領導。後行政區劃多次改動,保德縣一直屬二專署領導。1949年年初,保德縣屬陝甘寧邊區晉西北行署五寨專署領導。1949年9月,保德縣屬興縣專署領導。1952年,保德縣劃歸忻縣專署。1959年1月1日,石塘河以北地區與河曲、偏關合並為河曲縣,縣政府設在河曲縣巡鎮,保德設督導組;石塘河以南地區與興縣合並為興縣,縣政府設在興縣城關。其時,忻縣、雁北兩專署合並,河曲縣、興縣均屬晉北專員公署領導。7月,按原來建置,南、北兩地區,又合為保德縣,仍屬晉北專員公署領導。1961年,撤銷晉北專署,分設忻縣、雁北專署,保德復歸忻縣專員公署(今稱忻州)領導,至今不變。

名人:

這里傳誦著楊家將名垂青史的英雄事跡;

孕育了十世同堂不分家的趙寧、姜家三代忠良、五省總督陳奇瑜等彪炳千秋的傳奇人物;

誕生了王邵、白君琳、劉祖舜等一批情系故土的文化賢達;

新時期又涌現出全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馬玉濤、全國勞動模範造林英雄張侯拉、全國民歌藝術家楊氏三兄妹等令人景仰的鼎鼎名流。

其它概況:

保德地處呂梁山北麓的黃河之濱,三面群山為之屏障,一面大河為之襟帶。北靠河曲,東鄰岢嵐,南接興縣,西抵黃河與陝西府谷隔河相望。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地帶,地勢東高西低,境內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呈一面斜坡。全縣總面積997.4平方公里,南北縱長約45公里,東西寬約21.7公里。有國家級古脊椎三趾馬化石保護群和省級保護單位林遮峪新石器遺址。東部木蘭圪塔為最高峰,海拔1585米,西南部的馮家川村的棗樹灘為最低點,海拔780米,東部土石地區,宜林宜牧。中部黃土丘陵區,地形復雜,山河相間,平行排列,源東流西,注入黃河,為該縣主要糧食產區。境內河流除黃河外,尚有朱家川,小河溝等常流河,此外多為季節河。該縣氣候干寒,年均氣溫8度,一月均溫--9度,七月均溫23度,年均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180天。

保德縣境村資源豐富,初步探明,煤儲量為120億噸,鋁土礦86.4億噸,鐵礦石儲量37.8億噸,硫磺礦儲量12億噸,全縣境內遍存一層四百米厚的石灰石岩層,此外還有高嶺土等。保德縣地下水資源豐富,天橋泉域的地下水儲量之大,質量之純,為全省之冠,不僅是良好的工業用水,而且是優質的食用水。除此之外,銅、長石、油母頁岩等儲量也較大。主要工業產品主要有原煤、焦炭、化肥、水泥、陶瓷、電石、生鐵、玻璃器皿等。

保德境內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林遮峪新石器遺址、商代青銅器出土文化保護區、釣魚台石窟、金峰寺、神峰寺等古建築群,這些遺址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保德大地古老燦爛的文化遺產。遍布全境的「保德紅土」內富含三址馬、劍齒虎等古脊椎動物化石。

保德交通不甚方便,現有縣城通往五寨三岔的干線公路一條,另有鄉鎮級公路多條,同時在黃河上有70多公里的航道。保德黃河大橋,橋身全長639.8米,此橋是溝通晉、秦兩省之要途。

保德禁忌習俗:

1.子、女不呼父母名,起名字避父輩及祖輩的諱。

2.大伯(兄長)和弟媳絕少交談,互不稱呼。

3.有嬰兒的人家、不喜歡行路人或陌生人直接進屋,以防帶入冷風,釀成疾病。所以進院以後應該先問一聲:「有小孩兒沒有?」如若答「不忌人」,即可進去。否則,得在院內站上一會兒,方可進去。

4.過去,婚嫁、喪葬擇吉日;修建既要選擇吉日,也要選擇方位。現在多不大講究。

5.過去正月禁針,婦女不縫,現無此說。

6.語言禁忌有:

坐船忌說「爛」、「開」等字。「米爛了」說「飯熟了」。「水開了」說「水煮了」。

棺材叫「壽木」。

人死了叫「老了」或「歿了」。

③ 澳門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概幢和氣候情況和著名景點。

同市位於省境北部介於內外城間同盆山西省第二工業城市晉、冀、蒙三省(區)山西省北部各縣交通樞紐山西省北部門戶自古軍重重鎮戰略要
全市總面積14176平千米總口298萬(2003)市民政府駐城區迎賓西路郵編:037008代碼:140200區號:0352

同市轄4市轄區、7縣即城區、礦區、南郊區、新榮區等4區陽高縣、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左雲縣、同縣等7縣

塞古城同我北歷史文化名城曾三代京華兩朝重鎮具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早舊器代華民族祖先繁衍息夏、商、周屬冀州、並州戰末期始置郡沒治公元前三世紀同已建城池趙名李牧修築烽火台及部城西漢初同稱平城縣屬雁門公元 398北魏遷都平城(今同)建都達96久期間同曾興土木修建城池、宮室、宗廟百座聞名外雲岡石窟期鑿北齊保七改稱恆安鎮北周置雲縣隋改雲內縣屬冀州郡唐初名定襄縣雲縣屬雲州治寶初同軍治遼重熙十七始置同縣遼金陪都稱西京至元二雲縣並入同縣明、清兩件皆設同府1949建同市屬察哈爾省管轄1952劃歸山西省1993 7月原雁北區撤銷左雲、同縣、陽高、鎮、渾源、廣靈、靈丘等原雁北區所屬部縣統劃同市所轄

該市三面環山御河縱貫南北部、南部廣闊平川(同盆)整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山區南、、北三段南部山區山勢險峻主峰塔山海拔1714米同煤田主要布部山區高峰鍾山海拔1417米同部制高點北部山區群山交錯深坡陡高峰銀星山海拔1565米野孤嶺海拔1201米與東南部馬鋪山構同北部門戶京包鐵路咽喉西北部丘陵、山交錯溝谷縱橫形復雜境內主要河流御河、十河、口泉河、淤泥河雨季河水暴漲平水量極較水庫趙家窯水庫、石家寨水庫城區礦區水源充足山區部鄉村飲水困難該市氣候干寒風溫差較均氣溫6.4度月均溫--11.8度七月均溫21.9度均降雨量 400O毫米左右初霜期九月旬霜期 125左右

全市現耕801.7萬畝占總面積百三十主要種植谷、玉米、薯類、麥、該麥、葫麻、蔬菜等由於市域內丘陵山霜期短雨量稀少故農業甚發達

該市礦藏資源豐富主要煤炭、石灰石、高嶺土、耐火粘土、石墨等其尤煤炭儲量且煤質、熱量優良力用煤素稱工業細糧著名同煤田總面積達1700平公我主要煤田供力、煉焦、化工、民用全市主要工業行業煤炭、電力、機械、建材、化工等同礦務局產原煤3000萬噸佔全市原煤產量四三居全首外山西柴油機廠、同水泥廠、同機車廠等都規模宏、機械化程度較高營骨幹企業同西部雲崗溝內四台溝礦我自行設計特型礦井產原煤 500萬噸同二電廠京、津、唐區城市供電基

同境內交通發達該市處同蒲、京包、秦鐵路交處晉、冀、蒙三省(區)交通由北京經烏蘭巴托至莫斯科際鐵路線重要聯運站秦鐵路我第條重載運煤鐵路專用線並口泉雲岡兩條支線連通市區各主要煤礦同現外公路七條別北京、包、太原、繁峙、保定、左雲、豐鎮相通另至塘沽塘公路建設境內縣級鄉鎮級公路條構四通八達公路交通網

同市歷史悠久我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跡眾屬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岡石窟;善化寺;、華嚴寺等
同市行政區劃
同市面積14176平千米口298萬(2003)
城區 面積46平千米口58萬郵政編碼037008區民政府駐迎賓西路30號
礦區 面積62平千米口44萬郵政編碼037001區民政府駐新平旺同泉西路248號
南郊區 面積 966平千米口28萬郵政編碼037001區民政府駐五路
新榮區 面積1006平千米口11萬郵政編碼037002
陽高縣 面積1678平千米口29萬郵政編碼038100縣民政府駐龍泉鎮
鎮縣 面積1635平千米口21萬郵政編碼038200縣民政府駐玉泉鎮
廣靈縣 面積1283平千米口18萬郵政編碼037500縣民政府駐壺泉鎮
靈丘縣 面積2720平千米口23萬郵政編碼034400縣民政府駐武靈鎮
渾源縣 面積1965平千米口35萬郵政編碼037400縣民政府駐永安鎮
左雲縣 面積1314平千米口14萬郵政編碼037100縣民政府駐雲興鎮
同縣 面積1501平千米口17萬郵政編碼037300縣民政府駐西坪鎮
* 處區劃名資料截止200512月;面積、口數據根據《華民共行政區劃簡冊(2005)》口截止2003底 *
同市城區

城區位於同市東鄰御河西銜南郊區馬軍營、平旺鄉南接南郊區東河河、庄鄉北達南郊區白馬城、安家村鄉總面積46.129平千米總口60萬(2004)

區民政府駐迎賓西路30號郵編:037008代碼:140202區號:0352

城區轄14街道:南關街道、北關街道、東街街道、西街街道、南街街道、北街街道、新建南路街道、新建北路街道、慶路街道、新華街街道、西花園街道、平旺街道、向陽街道、振華南街街道
同市礦區

礦區位於同市西南部總面積62平千米總口44萬(2004)

區民政府駐新平旺同泉西路248號郵編:037001代碼:140203區號:0352

礦區轄24街道:新勝街道、新平旺街道、煤峪口街道、永定庄街道、同家梁街道、四溝街道、忻州窯街道、白洞街道、雁崖街道、挖金灣街道、晉華宮街道、馬脊樑街道、斗溝街道、王村街道、姜家灣街道、新泉路街道、民勝街道、口泉街道、馬口街道、燕山街道、杏溝街道、青磁窯街道、平泉路街道、四台溝街道

解放初期礦區同市第五區19503月第五區撤銷,改口泉礦區辦事處19514月改名口泉礦區民政府1954月5月口泉礦區改稱口泉區轄11街道辦事處與城區、郊區共管27鄉134村1958,同市劃歸雁北專署領導口泉區與城區、郊區、古城區、懷仁區、雲岡區共管24公社601自村1965,同市雁北劃同、懷仁兩縣劃歸雁北城區、口泉區共轄13公社182村劃歸同市19665月城區、口泉區所轄農業區域劃立郊區口泉區轉城鎮工作197010月同市劃歸雁北領導全市轄城區、礦區、南郊、北郊四行政區礦區隸屬同礦務局同市雙重領導1979口泉鎮、馬口街道及南郊區管轄部工業企業劃歸礦區同改變政企合管理體制礦區脫離與同礦務局隸屬關系19802月,礦區直屬同市領導形礦區與南郊區交錯格局
同市南郊區

南郊區東鄰同縣南連懷仁縣西接左雲縣北與新榮區毗連總面積966平千米總口28萬(2004)

區民政府駐五路郵編:030001代碼:140211區號:0352

南郊區轄3鎮、7鄉:古店鎮、高山鎮、雲岡鎮、口泉鄉、新旺鄉、水泊寺鄉、馬軍營鄉、西韓嶺鄉、平旺鄉、鴉崖鄉

古店鎮
轄:古店村、北宋庄村、聖水溝村、馬站村、北羊坊村、山底村、孤山村、北榆澗村、窨溝村、趙家窯村等
高山鎮
轄:窯村、羅家辛窯村、段家村、南信庄村、南辛村、峰澗村、馬脊樑村、枯樹村、東店灣村、燕山村、桃柏溝村、白塘村、蒜溝村、黃土溝村、窯洞村、南溝村、萬家嘴村、辛庄村、南羊路村、北羊路村、碾溝村、高山村、業家村、碗溝村、張家灣村、二台村等
雲岡鎮
轄:雲岡村、吳官屯村、姜家灣村、白廟村、南溝村、三道溝村、榮華皂村、劉官莊村、興旺庄村、栗庄村、石村、張寺窯村、校尉屯村、竹林寺村、麻村村、水泉村、榆澗村、紅牆村等
口泉鄉
轄:口泉村、村、同家梁村、銀塘溝村、曹家窯村、四溝村、鄭家嶺村、白洞村、永定庄村、南溝村、店村村、韓家窯村、趙家村、米庄村、落灣村、路辛庄村、辛寨村、堡店村、牆框堡村、蘇庄村、西房村、高庄村、甘河村、西萬庄村、窩寨村、郊城村、窩寨村、羊坊村、榆林村、楊家窯村、營村、張留庄村、郝庄村、五村、窯坡村等
新旺鄉
轄:五村、永久村、解放村、新華村、先鋒村、平村、新民村、永寧村、新旺村、新村、紅旗村、新泉村、新勝村等
水泊寺鄉
轄:水泊寺村、石家寨村、泗庄村、海力村、肖家寨村、東墳村、西墳村、牛庄村、燕庄村、泉寺村、金家灣村、馬家村、梓家村、古城村、馬家堡村、曹夫樓村、齊家坡村、南村、寺村、沙嶺村、艾庄村、塔村、西谷庄村、東王莊村、西王莊村等
馬軍營鄉
轄:馬軍營村、站村、五店村、宋庄村、陽合坡村、皇莊村、皇莊村、安家村、石村、白馬城村、陳庄村、田村村、東河河村、西河河村、智家堡村、周家店村、房村、新添堡村、十鋪村、十店村、西水磨村等
西韓嶺鄉
轄:西韓嶺村、東韓嶺村、東肖河村、太村、肥村村、太善村、馬辛庄村、魏辛庄村、仝家灣村、茶坊村、北村村、南村村、南灣村、高店村、謝店村、要庄村、馮庄村等
平旺鄉
轄:平旺村、拖皮村、王家園村、庄村、馬營村、三井村、煤峪口村、石岩庄村、忻州窯村、北溝村等
鴉崖鄉
轄:鴉崖村、流水村、魏家溝村、馬林澗村、喬村村、興勝溝村、雙井溝村、盤道村、高駝村、黑流水村、王村村、紅糜溝村、官窯村、窯溝村等

同市南郊區於197010月立區政府駐同市西南且轄區土市郊南部廣故名南郊區19495月同解放初期市郊及鄰近廠礦、村莊屬、二、三、四、五區礦區管轄1952改城區、口泉區、郊區管轄1958屬城區、口泉區、郊區、古城區、懷仁區、雲岡區管轄19665月立同市郊區市級農業系統各局城區、口泉區農村部行政區域197010月撤銷郊區立南郊區
同市新榮區
新榮區北靠城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南接南郊區東鄰陽高縣、同縣西連左雲縣總面積1006平千米總口11萬(2004)

區民政府駐郵編:030002代碼:140212區號:0352

新榮區轄1鎮、6鄉:新榮鎮、破魯堡鄉、郭家窯鄉、花園灣屯鄉、西村鄉、深澗鄉、堡灣鄉

新榮鎮
轄:辛窯村、甘溝村、新勝溝村、場溝村、外場溝村、總高墩村、新榮村、李村、王堂窯村、官窯村、畔溝村、魯家溝村、村安樂庄村、光明村、前井溝村、張布袋溝村、井溝村、龐家窯村、甘溝村等
破魯堡鄉
轄:火石溝村、破魯堡村、東旺庄村、彭場村、裴家窯村、高向台村、黃土口村、吳施窯村、山前庄村、王屯村、八墩村、水深唐村、劉家窯村、西旺庄村、鹼灘村、六墩村、栗恆窯村等
郭家窯鄉
轄:郭家窯村、半坡店村、紅溝梁村、二隊村、東張士窯村、東渠村、拒門堡村、賈隊村、二隊窯村、二道溝村、梁頂村、菜元溝村、賈家屯村、蘆家窯村、東勝庄村、助馬堡村、磚樓溝村、二十五村、四道梁村、北劉窯村、木家坪村、助馬口村、北溫窯村、庄窩墩村、張士窯村、楊家場村、張力窯村、座堡窯村、元營村、十三邊村等
花園灣屯
轄:青羊嶺村、花元屯村、前井村、溝澗寨村、楊窯村、葦灣村、清泉村、靳溝窯村、馬庄村、太平庄村、謝士庄村、於政府村、張指揮營村、麻口村、鎮川堡村、萬泉庄村、西寺村、三橋村、鎮川口村、三墩村、元墩村、姜庄村、侯家堡村、馬河村、勝庄村、圪坨村、尚龍門村、道士窯村、水溝畔村、青花村、趙彥庄村、三百戶村、黍溝村等
西村鄉
轄:西村村、沙河村、五旗村、謝場村、獅村村、新站村、東村村、夏庄村、白山村、甘庄村、戶部村、鎮虜村、李花庄村、七村、勝庄村、智家堡村、雞窩澗村、碓臼溝村、窯山村、窯山村、暢家嶺村等
深澗鄉
轄:深澗村、深澗村、蔡家窯村、蔡店村、張仁村、施家窪村、劉村、劉安窯村、張旺庄村、馬家村、所溝村、前窯村、新村、西梁村、北辛窯村、東梁村、前坡村、東坡村、坡村等
堡灣鄉
轄:拒牆堡村、劉新莊村、楊州窯村、高家窯村、草漢窯村、拒牆口村、李三窯村、閆家窯村、風咀梁村、蔡家窯村、馬武溝村、馬廠村、祁皇墓村、靳圪塔梁村、堡灣村、胡家窯村、二十牆村、勝村、鎮羌堡村、河東窯村、黑土墩村、二道溝村、四道溝村、楊窯村、馬家窯村、李培溝村、磨復其灣村、宏賜村等
同市歷史沿革

戰屬趙秦置平城縣北魏興元於定都北齊保七改稱恆安鎮北周置雲縣隋改雲內縣唐元十八(730)置雲郡雲洲遼重熙十三(1044)於今同城建西京十七(1048)置同縣附郭自同縣名沿用未改金西京路總管同府元西京路至元二十五(1288)更名同路;至元(1309)改屬都留守司四(1311)復屬宣慰司至元二(1265)雲縣並入同縣明洪武七(1374)同府治抗戰爭期設東、西同縣19495月解放同城區建同市屬察哈爾省
春秋期游牧民族樓煩占據戰期屬趙設置雲、雁門、代郡秦統六置雁門郡兩漢期平城縣隸屬雁門郡三曹魏隸屬冀州新興郡北魏自雲徙都平城置司州牧及置代尹置恆州領轄八郡十四縣北齊北恆州改恆安鎮隸屬恆州太平縣北周太平縣改雲縣隋其屬雲、朔、代三州避隋文帝楊堅父楊忠名諱故雲縣改內縣唐元間置雲州寶初改雲郡乾元初復雲州咸通九置同軍節使領轄雲、朔、蔚三州五代石敬瑭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遼重熙十三改雲州西京設西京道同府同始稱於領轄弘州、德州二州及同縣、雲縣、縣、青縣、奉義縣、懷仁縣、懷安縣七縣北宋宣五預置雲府路宋遼峙同遼所佔據故雲府路虛設已金西京路同府置西京路總管府置留守司西京路領轄二府(同、德州)、七節鎮、八刺郡、三十九縣、九鎮同府領轄同縣、雲縣、宣寧縣、懷安縣、縣、白登縣、懷仁縣七縣及奉義、窟龍城、安七疃三鎮元朝同書省河東山西道改西京道同路領轄八州、五縣、七屯八州:弘州、渾源、應、朔、武、豐、東勝、雲內;五縣:同、白登、宣寧、平、懷仁;七屯:山陰、雁門、馬邑、鄯陽、洪濟、金城、寧武
明朝實行省、府、縣三級制明初設山西行書省久改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共轄五府、三直隸州、七十七縣同府轄四州、七縣、十三衛所四州:朔州、應州、渾源州、蔚州;七縣:同縣、懷仁縣、馬邑縣、山陰縣、廣靈縣、廣昌縣(河北省淶源縣)、靈丘縣;十三衛所:同前衛、同衛、同左衛、雲川衛、同右衛、玉林衛、陽衛、高山衛、衛、鎮魯衛、平魯衛、威遠衛、井坪千戶所
清朝定鼎原承襲明朝轄制山西十八省共轄九府、十直隸州、六散州、八十五縣、十二直隸廳同府(治同)轄二州七縣廳二州:渾源州、應州;七縣:同縣、鎮縣、陽高縣、懷仁縣、山陰縣廣靈縣、靈丘縣;廳:豐鎮廳(由豐川、鎮寧二衛合並);朔平府(治右玉)轄州三縣廳州:朔州;三縣:右玉縣、左雲縣、平魯縣;廳:寧遠廳(豐、寧二廳今內蒙)
華民元同府廢民園二五月置雁門道治同轄雁北十三縣析州十三縣共計二十六縣雁北十三縣:同縣、懷仁縣、應縣、山陰縣、朔縣、平魯縣、左雲縣、右玉縣、陽高縣鎮縣、渾源縣、靈丘縣、廣靈縣
19379月13寇侵佔同二10月15立"晉北自治政府"19394月立晉北政廳隸屬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1943 改同省公暑期間所轄雁北13縣即:同縣、懷仁縣、應縣、山陰縣、朔縣、平魯縣、左雲縣、右玉縣、陽高縣、鎮縣、渾源縣、靈丘縣、廣靈縣
抗戰爭期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於同農村辟抗根據建立抗民主政府京包鐵路北同蒲鐵路界線立東西同縣東同縣屬晉察冀邊區西同縣屬晉綏邊區19495月1雁同區解放劃歸察哈爾省管轄
195211月察哈爾省撤銷雁北十三縣及市劃歸山西管轄1958 雁北區與忻縣區合並晉北專區1961雁北與忻縣兩區同改省轄市1964恢復同縣、懷仁縣屬同市管轄1965二縣劃歸雁北專署管轄19704月同市劃歸雁北區革命委員領導19723月同市復山西省轄市同市轄四區即:城區、礦區、南郊區、新榮區;雁北區轄十三縣即:同縣、懷仁縣、應縣、山陰縣、朔縣、平魯縣、左雲縣、右玉縣、陽高縣、鎮縣、渾源縣、靈丘縣、廣靈縣(摘自網路)

雁北專區、晉北專區、雁北專區、雁北區

1952原察哈爾省雁北專區劃歸山西省原由察哈爾省直轄鎮縣劃入雁北專區專署駐同市轄同、陽高、鎮、廣靈、靈丘、渾源、應縣、懷仁、山陰(駐岱嶽鎮)、朔縣、平魯、右玉、左雲等13縣1954同、懷仁2縣合並改名仁縣(駐同市)雁北專區轄12縣1958撤銷雁北專區改設晉北專區專署駐同市原由省直轄同市及原雁北專區所屬仁、鎮、靈丘、應縣、朔縣、左雲、陽高、廣靈、渾源、山陰、平魯、右玉等12縣及原忻縣專區所屬忻縣、代縣、五台、陽曲、嵐縣、岢嵐、河曲、五寨、寧武、崞縣、繁峙、定襄、靜樂、興縣、保德、偏關、神池等17縣劃入晉北專區撤銷陽曲縣並入太原市;撤銷仁縣並入同市山陰縣;撤銷應縣並入山陰縣;撤銷忻縣、定襄2縣合並設立忻定縣(駐原忻縣城)撤銷崞、代2縣崞縣部區並入寧武縣;代縣部區並入繁峙縣;崞、代2縣其餘區合並設立原平縣(駐原崞縣城)撤銷岢嵐縣並入五寨縣;撤銷神池縣並入五寨、寧武2縣;撤銷嵐縣並入靜樂縣;撤銷保德縣並入河曲、興縣2縣;撤銷偏關縣並入河曲縣;撤銷鎮縣並入陽高縣;撤銷廣靈縣並入渾源縣;撤銷平魯縣並入朔縣;撤銷右玉縣並入左雲縣晉北專區轄同市及忻定、原平、繁峙、五台、靜樂、興縣、河曲、五寨、寧武、陽高、靈丘、渾源、山陰、朔縣、左雲等15縣1960恢復廣靈、保德、偏關、應縣4縣原平縣由原崞縣城遷駐原平鎮晉北專區轄1市、19縣1961撤銷晉北專區復設雁北專區專署駐同市同市改由省直轄忻定、寧武、原平、繁峙、五台、靜樂、興縣、河曲、五寨、保德、偏關等11縣劃歸忻縣專區恢復鎮(駐鎮縣城)、平魯(駐井坪鎮)、右玉(駐右玉縣城)3縣雁北專區轄11縣1965同市所屬同(駐同市)、懷仁2縣(2縣1964恢復)劃入雁北專區轄13縣1970雁北專區改稱雁北區區駐同市轄同市及同(駐同市)、陽高、鎮、廣靈、靈丘、渾源、懷仁、應縣、山陰(駐岱嶽鎮)、朔縣、平魯(駐井坪鎮)、左雲、右玉等13縣1971同縣駐由同市遷西坪1972同市改由省直轄雁北區轄13縣1973右玉縣駐遷梁家油坊(摘自:《華民共政區沿革(1949-1979)》史樂編)
19891月立朔州市轄朔城區(原朔縣)、平魯區(原平魯縣)、山陰縣
19936月25務院《關於山西省撤銷雁北區調整同市、朔州市行政區劃批復》(函[1993]93號)批復:撤銷雁北區;原雁北區管轄左雲、同、陽高、鎮、渾源、廣靈、靈丘7縣劃歸同市領導;原雁北區管轄懷玉、右玉、應縣3縣劃歸朔州市領導山西省省委、省政府發《關於雁北區與同市合並實行市領導縣體制實施案》7月10式實施

同市圖

山西政區目錄

太原市:太 原 市;古 交 市;清 徐 縣;陽 曲 縣;婁 煩 縣;太原城區
同市: 同 市; 同 縣; 鎮 縣;陽 高 縣;左 雲 縣;廣 靈 縣;靈 丘 縣;渾 源 縣
朔州市:朔 城 區;平 魯 區;山 陰 縣;應 縣;懷 仁 縣;右 玉 縣
忻州市:忻 州 市;原 平 市;繁 峙 縣;代 縣;五 台 縣;定 襄 縣;寧 武 縣;靜 樂 縣;神 池 縣;五 寨 縣;岢 嵐 縣;偏 關 縣;河 曲 縣;保 德 縣
陽泉市:陽 泉 市;平 定 縣;盂 縣
呂梁市:離 石 區;孝 義 市;興 縣;交 口 縣; 山 縣;石 樓 縣;嵐 縣; 陽 縣;交 城 縣;臨 縣;文 水 縣;柳 林 縣;汾 陽 縣
晉市:榆 區;介 休 市;昔 陽 縣;壽 陽 縣; 順 縣;左 權 縣;榆 社 縣;太 谷 縣;祁 縣;平 遙 縣;靈 石 縣
臨汾市:臨 汾 市;候 馬 市;霍 州 市;隰 縣;蒲 縣;吉 縣;古 縣;安 澤 縣;鄉 寧 縣;汾 西 縣;洪 洞 縣;浮 山 縣;翼 城 縣;襄 汾 縣;曲 沃 縣; 寧 縣;永 縣
運城市:運 城 市;絳 縣;夏 縣;聞 喜 縣;垣 曲 縣;新 絳 縣;稷 山 縣;河 津 市;萬 榮 縣;臨 猗 縣;永 濟 市;平 陸 縣;芮 城 縣
治市: 治 市;黎 城 縣;武 鄉 縣;沁 縣;沁 源 縣;襄 垣 縣;潞 城 市;平 順 縣;壺 關 縣; 治 縣;屯 留 縣; 縣
晉城市:晉 城 市;高 平 市;陵 川 縣;沁 水 縣;陽 城 縣

④ 唐朝時候保德縣叫什麼

唐朝時候的保德縣還沒設州縣名,現有保德地塊屬於嵐州地界。有歷史記錄是在金代大定十一年設置的保德縣。

保德縣,位於山西省西北部,地處呂梁山脈北段西坡,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地帶,晉陝峽谷北中段。地理坐標:東經111°56′30″——111°19′40″,北緯38°39′——39°6′56″。東界大山與岢嵐縣為鄰,西隔黃河與府谷相望,北與河曲縣接壤,南與興縣毗連。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寬約21.7公里,總面積為997.4平方公里。

山西保德縣歷史變更:

春秋,屬晉。

戰國,屬趙樓煩地。

,為太原郡地。

唐,為嵐州地。

,大定十一年置保德縣,大定二十二年改保德軍為保德州。

,廢縣留州。

民國元年(1912年),改保德州為保德縣,直屬山西省。民國元年(1912年)改保德州為保德縣,直屬山西省。民國三年(1914年),設置保德道,隸屬雁門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閻錫山政權將全省劃為七個行政區,保德隸屬第二行政區管轄。

1940年1月,保德全縣解放,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屬中共領導的晉西北行政公署二專署(岢嵐區)領導。

1943年11月,晉西北行政公署改名為晉綏邊區行政公署。保德屬二專署領導。後行政區劃多次改動,保德縣一直屬二專署領導。

1949年年初,保德縣屬陝甘寧邊區晉西北行署五寨專署領導。

1949年9月,保德縣屬興縣專署領導。

1952年,保德縣劃歸忻縣專署。

1959年1月1日,石塘河以北地區與河曲、偏關合並為河曲縣,縣政府設在河曲縣巡鎮,保德設督導組;石塘河以南地區與興縣合並為興縣,縣政府設在興縣城關。其時,忻縣、雁北兩專署合並,河曲縣、興縣均屬晉北專員公署領導。

1959年7月,按原來建置,南、北兩地區,又合為保德縣,仍屬晉北專員公署領導。

1961年,撤銷晉北專署,分設忻縣、雁北專署,保德復歸忻縣專員公署(今稱忻州)領導。

⑤ 晉東北是包括山西省哪些地區

c晉東南
山區能源基地建設在晉北、晉中地區主要受水源限制,因此加快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晉東南地區主要受交通狹窄的影響,因此加快線路改造和新建鐵路是當務之急。

⑥ 山西保德縣為什麼不過十五過廿十五

對於這個問題。忻州地區冬季冷有關糸。保德地處黃河邊。十五也過。二十五也過。

⑦ 保德縣有那些旅遊景點

保德熱門景點:

飛龍山公園
飛龍山公園位於保德縣城東,地理坐標東經111°19′40″-111°56′30″、北緯38°39′8″-39°6′56″,面積1200公頃。公園緊臨黃河,依山勢、自然地形規劃建設,是2002年以來通過大搞造林綠化、建設景區景點而形成的新造林地公園。主要林木有油松、楊樹、側柏、山楊還有綉線菊、沙棘、檸條等灌叢。飛龍山公園景觀有蓮花山主峰北坡的龍山野趣,廟山北坡200餘公頃油松林的松海聽濤,樹高17.30米的千年古槐,5株古柏,從古槐樹分叉處長出榆樹的「槐抱榆」,還有棗林映翠、野花漫步、果花爛漫等景色。

保德釣魚台景區
釣魚台位於黃河之濱的山西省西北部保德縣西部楊家灣鎮,距保德縣城8公里,這裡面臨黃河,背靠大山,近臨沿黃(河)旅遊公路,是我國古代著名愛國將領明代五省總督陳奇瑜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耗巨資開鑿的一處大型園林式石窟。這里「輕鰷出水、白鷗矯翼,水石清幽、地勢險峻」,是全國十大釣魚台之一,是黃河上唯一叫釣魚台的旅遊景點。景點主要有陳奇瑜總督的書房同哥館和大型佛教活動區佛祖閣、潮音閣、藏經洞、古韻軒、呂祖祠等,此外還有古水井、古渡口和嵌有「天險雄辟」的古關門,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上」之險。

林遮峪遺址
林遮峪遺址林遮峪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保德縣城南35公里林遮峪鄉林遮峪村南500米墩兒梁該地背山面水,地勢平坦,遺址長1000米,寬500米,面積約為50萬平方米。從斷崖觀測文化層厚0.5---1米,器形有鬲、罐等,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紅陶為次。1971年在此遺址內清理出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了30多件青銅器,有銅鼎、銅爵等隨葬品。為商代代表性器物。

金峰寺
金峰寺位於縣城南34公里處的牙前塔村。這里深谷幽靜,山峰巍峨,佛寺依山面水,規模宏大。寺廟始建於金代,清康熙年間郡庠生袁變募金重修,乾隆九年、咸豐七年又先後擴建維修,成為東西中三院並列的建築群。東院創建最早為主寺。山門、獻殿、千佛殿、大堆寶殿由前向後座落在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各原有配殿6間,現僅存西配殿,東配殿全部折毀。山門,面闊、進深各3間,硬山頂,斗拱5鋪作,單抄單下昂(五踩)補間1朵。內梁題字「大清乾隆十年二月二十八卯時上樑大吉重修南殿一座」。

與保德縣晉北女裝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兒童會把大便拉到褲子里 瀏覽:468
男皮褲多少錢一條 瀏覽:43
做生意童裝和孕嬰哪個好 瀏覽:651
好的童裝貨源推廣文 瀏覽:551
品牌衣服女裝價格圖片精選 瀏覽:499
亮灰色鞋子配什麼褲子好看嗎 瀏覽:93
淘寶童裝旗艦店怎麼開 瀏覽:929
紅色衣服搭綠色褲子好看嗎 瀏覽:821
穿旗袍的新娘的發型 瀏覽:649
這項帽子我戴太小了英文 瀏覽:516
中老年服女裝男裝地攤貨 瀏覽:503
白襯衫搭配風衣圖片女 瀏覽:565
旗袍如意風尺碼3尺8 瀏覽:119
冬季格格瘦腿褲子 瀏覽:876
燈籠袖襯衫女十大品牌排行榜 瀏覽:616
樂鯊童裝貴嗎怎麼樣 瀏覽:258
保定市各高中校服 瀏覽:602
熙熙童裝網購 瀏覽:853
穿校服體罰 瀏覽:699
屁股小穿褲子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