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設計 > 都柳江流域女裝

都柳江流域女裝

發布時間:2021-07-18 14:46:52

① 柳江發源地在那裡

柳江幹流發源於貴州省獨山縣堯梭鄉里臘村九十九個潭(一說拉林鄉附近的磨石灣)。

流經黔東南及桂北,在廣西象州縣石龍鎮三江口在左岸注入西江,幹流全長773公里。河源-老堡口為上游,柳州是中、下游的分界。

傳統上,其幹流分三段:上游在貴州省境源頭流出,經獨山、三都、榕江、從江入廣西境,稱都柳江;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老堡鄉老堡村匯入古宜河(尋江)後,經三江縣、融安縣、融水縣、柳城縣段,稱融江;在柳城縣鳳山鎮匯入龍江後,經柳州市、象州縣至石龍鎮三江口段稱柳江。

按水文,源頭至三江縣的老堡鄉為上游,老堡鄉至柳州市為中游,柳州市至象州縣石龍鎮三江口為下游。

(1)都柳江流域女裝擴展閱讀


地理氣候:

流域年均溫達18~20℃,生長期長達330天以上。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4~8月為雨季,佔全年的72%。由於高溫多雨,適宜亞熱帶、熱帶作物生長,年可三熟。上游及山區為中國重要杉木林區。

其中上游都柳江流域平均氣溫16-18℃,年雨量在1200-1600毫米之間,雷山、三都、榕江之間有一個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達1600毫米。

河流水文:

柳江歷來是廣西河流含沙最低的河流之一,以柳州站為代表,柳江50年代年平均含沙量0.120公斤/立方米;60年代0.094公斤/立方米。比50年代減少21.7%;20世紀70年代0.110/立方米,比50年代減少8.0%。含沙量呈下降趨勢,與柳江上中游森林植被復蓋度高有重要關系。

柳江年徑流量變化周期性不明顯,以柳州水文站為代表,從1946-1949年是一段多水時期,歷年稍高於多年平均徑流量410億立方米,1949年最大徑流量達588億立方米;

從1950-1975年的26年間,以少水年為主,多水年亦交替出現;其中少水年達18年,除1968年589億立方米外,1962-1975年為連續少水年,最少1963年為222億立方米,最大與最小水年差值達333億立方米,相當多年均值的0.80倍。

② 南方、北方的服飾特點是什麼

長衣盛飾是中國北方各民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屬於平原文化的北方各民族服裝款式在豐富中趨於統一。因為我國北方天氣寒冷,服飾多為大襟或 斜襟式寬大厚實長袍,服裝材料以皮毛、氈、氆氌和 錦緞為主,裝飾物則以華貴的金銀、珠玉、珊瑚、松 石為主。

北方少數民族服飾:

1.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分為長袍、腰帶、靴子、首飾四個主 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為適應牧業生產和自然環境而創制的一種古老的傳統服裝,按季節分為 單袍、夾袍、棉袍和皮袍:袖長而寬,高領有衽,從右方開襟,左方多不開叉;男袍肥大,女袍緊身。袍子沿邊、領口和袖口多為綢緞刺綉花邊或皮毛裝飾, 衣扣多用絛子綉制或綴以特製的黃銅琉璃扣子。男式長袍一般用深藍色、海藍色或天藍色的衣料制 作,男子扎腰時多把袍向上提一點,這樣便於騎馬。

女式長袍多用紅、綠色或黃色的綢 緞自製而成,穿著時向下拉展以使身體線條清晰, 顯得苗條健美。腰帶多用棉布或綢布縫制而成,選 用與袍服協調或對比的色彩。蒙古靴是蒙古民族服 裝的配套部件之一,分布靴、皮靴和氈靴三種,根據 季節選用,騎馬時能護踝壯膽,勾踏馬蹬;行路時能 防沙防害,減少阻力。

2.鄂倫春族服飾

鄂倫春族服裝的作用主要是抵禦寒冷,他們打來的獵物皮被縫製成狍皮衣,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形式多半為右偏襟長袍,身上裝飾「弓箭形」、 「鹿角形」「雲卷形」等圖案,既美觀又結實。鄂倫春族的狍頭帽,戴上去很像一個狍子頭,生動逼真,精巧別致,又很保暖,出野外時還要在外面穿上皮套褲,這樣騎馬打獵時結實又抗磨。鄂倫春皮靴是用狍、鹿的腿皮製作的,用結實的袍子皮、野豬皮或熊皮做底,不同季節的皮靴高矮薄厚各不相同。鄂倫春族婦女善於刺綉,從頭上戴的到腳上穿的,都要綉上花、鳥、魚、蟲和小動物的圖案,顯示了她們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藝術創造力。

南方少數民族服飾

1.苗族服飾

湘西紅苗婦女以土花布或青布包頭,著圓領大襟長袖上衣,帶綉花肚兜,下穿寬腳褲、綉花鞋;黔東苗族婦 女為交領右紉,都柳江流域為大領對襟敞胸,雷山丹寨為大襟衣,下身為百褶裙;烏蒙山大花苗族婦女為白麻布對襟短衣,外披大花披肩,下穿藍花蠟染裙;丘北式苗族上穿黑色對襟短衣,下著蠟染白色麻布褶裙,外系花圍腰;開遠式苗族婦女盛裝為右衽窄袖花衣,下為青色蠟染裙,包頭帕,扎綁腿。這些紛繁款式的形成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苗族歷史發展中的大遷移,造成群落的分割與斷裂;其二是苗族人生活的山地環境使不同支系的服飾產生極大的差異。

2.彝族服飾

涼山彝族男女皆著右衽大襟衣,穿披氈、察爾瓦男子蓄頂發,俗稱天菩薩,用青布或藍布包裹頭部,裹成尖 錐狀,俗稱「英雄結」;烏蒙山彝族服飾以黑為主,長衫大襟右衽,長褲,女子盤肩,衣邊有花飾;紅河彝族外套坎肩,長褲,系圍裙,色彩對比強烈,華貴艷麗;滇東南彝族保留古老的貫頭衣,方袍款式;楚雄 彝族有獨特的火草褂。

(2)都柳江流域女裝擴展閱讀

南方服飾是長期生活在南方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下的產物。南方地區因為地理環境復雜多樣,氣候濕熱,再加上自然資源豐富,如各種服飾所需要的原材料等,為形成南方特色服飾提供優勢條件,也形成了南方人特有的地域文化。南方人比較注重單衣的穿著,且多為不易吸熱的淺顏色,衣服形制多為短衣和裙類;在服裝的用料上。多是以棉布為衣料,特別是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服裝的質料,大多是自織麻布和土布。這種狀況在古代最為明顯。南方許多地方時興穿裙,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更是離不了裙服。這些是南方服飾的要義所在。

參考資料網路——南北方服飾

③ 求玄幻小說素材,古代服飾。

女服飾:腰間:腰帶系吊飾或玉佩 上身:束胸加外套 下身:長褶裙

④ 這是什麼民族的服裝

這是苗族服飾

苗族,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民族,主要聚居於中國華南及東南亞。在中國,苗族約為9426007人(2010年),為中國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分布苗族苗族發源於中國,約有8成的苗族人口聚居於中國南方省份,而在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寮國、緬甸也有相當規模的苗族。1975年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後,數萬苗族人成為難民,部分移居到美國和法國。

關於苗族族源,與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被史籍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有聯系。有人認為古史傳說時代的蚩尤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與苗族有親緣關系。有人認為古代三苗與苗族有淵源關系。有人則認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還有驩兜說、夜郎說、巴郡南郡蠻說、盤瓠蠻說、武陵蠻說等。

近年來,有人提出傳說時代的蚩尤、唐虞夏時代的三苗、殷周時代的髳[méng]、春秋戰國時代的荊蠻、秦漢時代的黔中蠻或武陵蠻,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內,是苗族先民在歷史上不同時代的不同名稱。

總之,根據史籍記載和傳說,苗族先民殷周時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帶生息。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荊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動。秦漢時,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區定居,小部分繼續遷徙到黔東南的都柳江流域。嗣後,由於戰爭、飢饉、疾病流行、生育頻繁、農田荒蕪等原因而不斷遷徙。

貴州,湖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苗族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這也是苗族服飾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的原因。

⑤ 貴州省黔東南州清水江、都柳江都是在哪

清水江自錦屏縣茅坪鎮下的楊渡角流入天柱縣境,流經天柱的坌處、竹林、遠口、白市、江東、瓮洞六鄉鎮,沿岸瀕江的村寨50餘個,流經河段77公里,沿河接納三門溪、鑒江河、圭大溪、汶溪河、江東溪、瓦窯江、瓮瓦溪等諸條溪河,然後浩浩東下,於瓮洞鎮的下金紫村流入湖南,出省河口海拔216米。
都柳江為榕江縣城內的第一大河流,發源於黔南州獨山縣,流經榕江縣的興華、定威、八開、都江、古州、都什、八吉入從江縣,境內全長77.3公里,自然落差84.5米,集雨面積6700平方公里(縣境內集雨面積105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5立方米/秒,歷為黔桂兩省水上交通的樞紐,昔日都柳江航道百舸爭流,古州碼頭日均停泊船隻約300餘艘。

⑥ 求苗族的歷史、傳說、服飾資料

苗族,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秀的民族。早在五六千年前,其先民蚩尤九黎和三苗部落,即同炎帝、黃帝部落「逐鹿中原」,共同開發了黃河平原和大江南北,為中華文明奠下了最初的基石。在以後的歷史歲月中,雖被迫輾轉遷徙,進入條件惡劣的南部山區和西南高原,但勤勞、勇敢的苗族人民,生生不息,奮斗不絕,又為祖國的中南和西南地區的開拓和中華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關於苗族族源,與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被史籍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有聯系。有人認為古史傳說時代的蚩尤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與苗族有親緣關系。有人認為古代三苗與苗族有淵源關系。有人則認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還有驩兜說、夜郎說、巴郡南郡蠻說、盤瓠蠻說、武陵蠻說等。
近年來,有人提出傳說時代的蚩尤、唐虞夏時代的三苗、殷周時代的髳、春秋戰國時代的荊蠻、秦漢時代的黔中蠻或武陵蠻,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內,是苗族先民在歷史上不同時代的不同名稱。
總之,根據史籍記載和傳說,苗族先民殷周時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帶生息。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荊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動。秦漢時,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區定居,小部分繼續遷徙到黔東南都柳江流域。嗣後,由於戰爭、飢饉、疾病流行、生育繁密、農田丟荒等原因而不斷遷徙。
相傳在很古的時候,苗家人的寨子在東方,在一片水汪汪的大河邊。開始時苗家人沒有現在的衣裳穿,只拿些寬樹葉來掩體避寒。過了很多年之後,在一個叫尤公(蚩尤)的頭領的帶領下,苗家才種了綿花,紡了紗,織了布,先制出圍腰以後製成裙、褲子、衣服、鞋,但是也很不好看。有一天,一個名叫榜往尤的苗家姑娘和男友牛里九來到村邊的大楓樹下遊方。阿榜姑娘看到周圍有各種各樣漂亮的花草蝶蟲,天生愛美的她就想:要是能讓我們的衣服也變得像那些翠鳥和五顏六色的花朵、蝴蝶一樣漂亮該多好啊!於是她把這個想法對阿牛哥講了。還故意撒嬌說:你若不趕緊想出好辦法讓我早日穿上漂亮的衣裳,那我倆就不能成親。這一下可急壞了身強力壯的阿牛,他冥思苦想了8天,才想出用一些能變色的樹葉、果實和黃土、黑土把棉線染上顏色。心靈手巧的阿榜姑娘發動姐妹們一齊動手,用這些五顏六色的線在幾天內綉出了美麗的圍腰、裙子、衣服來,自己也終於穿上這些漂亮的新衣和阿牛成親了。整個苗寨都沸騰了,男女老少都以萬分喜悅的心情來慶賀。從此,經過苗族婦女們一代一代的動腦筋,不斷改進,才有了今天這樣漂亮的服飾綉品。
紛繁復雜的苗族服飾分為湘西型、黔東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類別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帶。古代男女蓄發椎髻的習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綉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紮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黔東型,流行於黔東南。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女裝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為料,花飾滿身,圖案多為平綉的各種龍、鳳、鳥、魚及花卉。雷公山一帶女裝獨特,百初裙甚短,長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飾用綵線挑以各種幾何圖案。婦女盛裝銀飾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於川、黔、滇、桂等省區講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區。女裝上為麻布衣,下為蠟染麻布花裙。色調較淺,花飾不多,銀飾亦少。黔西北和滇東北一帶,不論男女皆綴以織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於貴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處。女裝上衣多披領、背帕等,下裝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蠟染裙。以挑花為主,兼用蠟染。貴陽、安順、安龍等地的花溪式女裝,其披領酷似一面旗幟,俗稱「旗幟服」,花飾也多。海南型,流行於海南省。女裝多為右偏襟青布長衫,蠟染布筒裙,花飾少。

⑦ 都柳江的主要支流

都柳江的支流,北岸較多、較大,均發源於苗嶺山脈南麓,主要有江寨河、爛土河、高峴河、馬場河、排調河、交梨河、排場河、寨蒿河及其支流平永河、雙江、獨洞河、水口河等11條,南岸支流較小,主要有王璽河、壩街河、烏良河、擺西河、八開河、孫覽河及其支流宰便河、平正河、長寨河、翠里河、西山河等10條。都柳江支流以寨筒河、雙江、平永河較大,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 在三都縣境,都柳江支流大部分集中在縣境西北部和北部河谷地帶,以橫貫西東部的都柳江為幹流,南北兩岸分別有31條支流匯人。
交洛河,發源於獨山縣境,流經下甲照手扒岩入都柳江,全長17公里。平均流量每秒1.12立方米,進出口落差96米。
巴佑小河,發源於巴佑鄉更頂山,經合一、巴佑入都江河,全長8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31立方米,進出口落差345米。
都江河,發源於獨山縣戛加山,經栗木坪、岩江,與巴佑小河匯合,入都柳江,全長22.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2.24立方米,進出口落差150米。
打見河,發源於都勻市龍山坡,經巴篙、三勤入都柳江,全長21公里。平均流量每秒1.56立方米,進出口落差114米。
打便河,發源於丹寨縣金鍾鄉,經交規、馬安寨、麻江寨入普安河,全長18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76立方米,進出口落差162米。
普安河,發源於丹寨縣的龍泉山,經雞照、甲攬、普屯、平寨、周家洞、四十寨,與打便河匯合,流經燕高、楊能寨入馬場河,全長28公里,平均流量每秒1.43立方米,進出口落差190米。
馬場河(交然河),發源於都勻縣狼雞坡,經潘洞、康寨、交然、堯基、平寨,在下巴林與普安河匯合,經巴外入都柳江,全長39公里,平均流量每秒3.94立方米,進出口落差130米。
干河,發源於塘州鄉上羊猛,經中嶽、炳奇、甲倒入甲曬河,全長17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89立方米,進出口落差194米。
甲曬河,發源於獨山縣罩子坡,經丙桃、甲良、甲曬入都柳江,全長23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93立方米,進出口落差270米。
行嘗河,發源於水龍鄉岩腳坡,經娘寨、麻勇入甲曬河,全長11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85立方米,進出口落差100米。
苗龍河,發源於高洞鄉排堯坡,經苗龍場、羊芒、下巴綿入交梨河,全長13.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33立方米,進出口落差70米。
交梨河,發源於丹寨高要,經巫暇溝、營盤寨、莫家寨、交梨街、王家寨,在下巴綿與苗龍河匯合流入都柳江。全長22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79立方米,進出口落差80米。
殺葉河,發源於堯麓鄉怒膽,經姑掛、牛場、三郎入都柳江,全長13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58立方米,進出口落差70米。
打孟河,發源於苗龍鄉排金曼。經巫孟、打孟寨入都柳江,全長12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45立方米,進出口落差52米。
巫檢溝,發源於拉攬鄉瑤人山,經來樓入都柳江,全長7.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23立方米,進出口落差440米。
康細河,發源於高洞鄉無尖坡,經梁家溝、野足、黃泥田人打魚河,全長14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31立方米,進出口落差176米。
介賴河(巫蝦河),發源於丹寨縣雅灰鄉才姚,經介賴、巫崩,人打魚河,全長30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69立方米,進出口落差258米。
打魚河,發源於雷山縣冷竹山,經丹寨縣雅灰鄉,由烏水河、排調河、康細河匯合流入打魚河,經打魚寨入都柳江,全長61公里,平均流量每秒15.89立方米,進出口落差30米。
懂述河(新橋河),發源於拉攬鄉兔老坡,經排高坡、懂述入都柳江,全長8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27立方米,進出口落差323米。
柳疊河,發源於打魚鄉排怪坡,經柳疊上寨人都柳江,全長10.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22立方米,進出口落差433米。
爛牛河,發源於拉攬鄉排高坡,經白高坡、里息、欄牛河人都柳江,全長14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53立方米,進出口落差318米。
排長河,發源於雷山縣牛角山,經丹寨縣雅灰鄉、本縣羊福鄉、上江鎮岔河口人都柳江,全長57公里,平均流量每秒3.99立方米,進出口落差263米。
壩輝河,發源於壩街古梅共坡,經後輝、壩輝人都柳江,全長11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3 2立方米,進出口落差306米。
拉旦河,發源於水龍鄉交把,經中和、拉旦人壩街河,全長12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47立方米,進出口落差300米。
立場河,發源於水龍鄉水龍大坡,經雅灰寨、科寨流人壩街河。全長1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33立方米,進出口落差170米。
孟略河,發源於地祥鄉引掌坡,經祥寨、偉寨入壩街河,全長2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9立方米,進出口落差330米。
姑正河,發源於揚拱鄉姑正甘坡,經滾豆人壩街河,全長19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72立方米,進出口落差332米。
壩街河,由孟略河、拉旦河、立場河、姑正河匯合經安素、壩街入都柳江,全長44公里,平均流量每秒4,85立方米,進出口落差157米。
巫不河,發源於巫不鄉,經榕江縣境入都柳江,全長10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37立方米,進出口落差302米。
高堯河,發源於巫不鄉,經榕江縣境,入都柳江,全長8.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21立方米,進出口落差240米。
水配河,發源於板甲鄉,經榕江縣境,入都柳江,全長7.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29立方米,進出口落差120米。 在榕江縣境,匯人都柳江的一級支流13條,二級支流 14條,三級支流19條,四級支流7條,其它支流5條。
寨蒿河,發源於劍河縣海拔1150米的老山界,南向流經朗洞鎮宰牙、色邊、岑最,黎平縣育洞,寨蒿鎮平堡至寨蒿納八妹河,南向流經忠誠鎮、車江鄉於縣城北納平永河入都柳江,全長103公里,集面積2351平方公里(縣境172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5.77立方米/秒。其中,平永河口以上,集雨面積1283平方公里(縣境920平方公里),自然落差902.2米,平均坡降8.8米/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4.11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3.52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84萬千瓦,已開發利用0.03萬千瓦。縣境匯人寨蒿河的溪流20條。牛場河,發源於水尾鄉海拔1151米的滾通規信南面,北流於定威入都柳江,全長42公里,自然落差698米,平均坡降14.9米/公里,集雨面積22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2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1.43萬千瓦。
高雅溪,發源於海拔1348米的計劃鄉污洋坡,北向流至八開鄉府駐地入都柳江。全長35公里,自然落差1130米,平均坡降32.3米/公里,集雨面積10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11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0.82萬千瓦。
八蒙河,發源於荔波縣海拔1000米的板甲鄉上菇城,北向流至八蒙入都柳江。全長36公里,自然落差613.4米,平均坡降17米/公里,集雨面積16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86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0.77萬千瓦。
的牛寨河,發源於興華鄉姑躍坡南麓,北向流經亞鞏、平雨入都柳江,全長36里。
高舊溪,發源於三江鄉腳車,南向流至高舊入都柳江,全長19公里。
小定旦溪,發源於三江鄉喬拉,南向流至小定旦入都柳江,全長12公里。
養把溪,發源於定威鄉養把北面,南向流至格覽入都柳江,全長10公里。
格覽溪,發源於計劃鄉長寨,南向流至格覽人都柳江,全長9.5公里。
發塘溪,發源於八開鄉格攏,南向流至八開入都柳江,全長10公里。
烏娘溪,發源於計劃鄉污秋,北向流經加宜至臘酉入都柳江,長27公里。
歸仰溪,發源於古州鎮烏花,西南向流經歸仰入都柳江,長8.5公里。
八吉溪,發源於從江縣孔明,東北向流至古州鎮八吉入都柳江,縣內長11.5公里。 在從江縣境,支流南岸多於北岸,較大的支流有四寨河等7條,還有其它小河溪40餘條。
孖溫河,源於加鳩區月亮山南麓和太陽山西麓,源頭至雙江口稱污牛河,雙江口至孖溫段稱孖溫河。流經加牙、加塢、加瑞、東朗、加民、擺亥鄉,於下江鎮開溫村注人都柳江。長68公里,流域面積880平方公里,有窩新河、污秋河、宰便河等支流,落差1029米,平均流量21.7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6.87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4.67萬千瓦。最大支流宰便河,源出寨坪鄉岩雞山羊該坡西麓,北東向流經加燒、宰河、宰便、加牙至雙江口入孖溫河。落差503米。平均流量7.3立方米/秒。水能蘊藏量1.51萬千瓦。
平正河,亦稱孖覽河(平正以上稱三百河)。東發源於廣西環江縣境內的慶林山脈,西發源於縣境內端上甲路村,流經縣境剛邊、平正、黨九等鄉至巨洞鄉臘俄村注人都柳江,長49公里,流域面積725平方公里,其中縣境48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98立方米/秒,年徑流量5.97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2.04萬千瓦。主要支流加車河,發源於秀塘鄉攪董山西麓。污養以上稱打秀河,污養以下稱加車河。東北向流經加磨、孖銀匯人平正河,長30公里,流域面積131.5平方公里,高差478米。平均水流量3.4立方米/秒。水能蘊藏量0.60萬千瓦。
四寨河,又名雙江河。民國時稱宰滾河。源出黎平縣寶塘山脈愛眾。雙江(宰滾)以上稱孔寨河及曹平江。下游稱四寨河。流經縣內增沖、谷坪、和平等鄉至丙妹鎮平豪村境注人都柳江。境內河長33公里。流域面積138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6.16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9萬千瓦。縣境孔寨段有壯觀的龍王潭瀑布群,境內有谷洞河、牙現河、往洞河等支流。
雍里河,發源於廣西融水縣境慶林山脈(摩天嶺)十二坪,流經縣境令里、雍里、長寨,於廣西三江縣石碑村境注人都柳江,境內長26公里,流域面積37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9.5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2.99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58萬千瓦。建有雍里、長寨兩座小水電站,裝機容量共1400千瓦。
西山河,古稱蔡江。發源於廣西融水縣慶林山脈岩屋,東向流經從江縣的翠里、卡翁、西山至廣西三江縣平力村匯人都柳江。縣境內長34公里,流域面積26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2.03億立米,水能蘊藏量0.99萬千瓦,建有卡翁水電站(裝機容量400千瓦)。主要支流有頂洞河。
八洛河,發源子黎平縣屯洞麓背山,得卡以上稱洛香河,流經上皮林、洛香、大團、得卡,至八洛注人都柳江,全長25公里,流域面積24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8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2.15億立米,水能蘊藏量1.32萬千瓦,建有裝機容量400千瓦的貫洞電站。
大年河,源出廣西融水縣慶林山脈摩天嶺岩屋。流經牙里、岑偶、灣里、平洞後出廣西融水、三江縣境,於堂華匯人都柳江。境內長13公里,流域面積9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0.2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3億立方米,可行船,水能蘊藏量2萬千瓦。
達州河,境內諸河中屬龍江水系的唯一河流。發源於太陽山南麓,流經廖家坡、雷家坡、堯貴鄉達州村,於廣西環江縣境注入龍江。 在廣西三江縣境,支流有:
苗江,苗江又稱孟江、猛江,發源於獨峒鄉干沖村三省坡南麓,全長 47.3 公里,年徑流量 32486 萬立方米,經獨峒、同樂兩鄉至良口鄉產口村注入溶江(都柳江)。
大地河,又名四寨河(水電部門稱大良河),發源於白雲山北麓即老堡鄉朋界寨附近,全長 12 公里,年徑流量 7282 萬立方米,流經良口鄉良帽村,至良口村大地河口注入溶江(都柳江)。
曬江河,發源於同樂鄉平香甲波羅蘇山南麓之信洞山,全長 23 公里,年徑流量 8576萬立方米,在良口寨對面匯入溶江(都柳江)。
小賓河,發源於洋溪鄉紅岩村白雲山北麓,全長 12.1 公里,年徑流量 3438 萬立方米,至洋溪村彎寨注入溶江(都柳江)。
高露河,發源於洋溪鄉高露村群凳山,全長 23.1 公里,年徑流量 10093 萬立方米,流至洋溪匯入溶江。
大年河,其上游為平卯河,發源於融水縣拱洞鄉平卯村山麓,全長 13.3 公里,年徑流量7232 萬立方米,流經富祿鄉至唐華河口匯入溶江(都柳江)。
南江河,發源於貴州省黎平縣水口區,流經地平,至三江縣富祿鄉高安村匯入溶江(都柳江)。
八洛江,發源於貴州省從江縣北,至三江縣浪泡對面八洛注入溶江(都柳江)。
西山河,發源於貴州省從江縣西南,至三江縣梅林鄉平力村,注入溶江(都柳江)。

⑧ 苗族服飾歷史背景

(一)解放前的苗族服飾
苗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用服飾記載歷史、傳承文化是可以理解的。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我們祖先曾度過了赤身裸體的時代,那時「未有火化」,人們吃的是「草木之實」、「鳥獸之肉」,身上赤條條沒有什麼可以遮掩的東西。正如《莊子》言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天積存下柴草,冬天用來燒火取暖,叫做「知生之民」。由此推知其他民族亦然。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意識也逐漸增強,為了獲得禦寒、遮羞、裝飾的服飾意識,他們遂以最原始的天然材料如樹葉、草葉或獸皮等裹身,從而形成了最古老、最原始的服飾樣式和服飾意識。《禮記"禮運篇》:「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菅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考古學家也認為,「最早的服裝是原始人把樹葉、草葉纏裹在身上,或用石器把獸皮稍加分割後披在身上或掩於下體。」 《滇書》卷上稱我國古代苗族「楫木葉以為衣服」,此亦印證。而到神農、伯余(黃帝臣子)、黃帝時期已被織造麻、絲布帛和垂衣裳的習俗所取代。(《禮記"禮運篇》):「後聖有作……治其麻絲,以為布帛」;(《莊子"盜跖》):「神農之世……耕而食,織而衣」;(《淮南子"汜論》):「伯余之初作衣也,糹炎麻索屨,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後世為之機杼勝復,以領其用,而民得以掩形禦寒」;(《周易"系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又此可以想像,服飾的創造和演變是一個曲折而痛苦的過程。
(二)解放後到90年代服飾
此時期的服飾縱橫交錯,既有傳統的,又有改進的,類別繁多,交叉混雜,有關專家學者對此時期的服飾描述達六七種,筆者只選取比較典型的其中兩種。
第一種描述見李廷貴教授等主編的《苗族歷史與文化》第217頁到218頁:畢節北部的燕子口一帶,穿綉花欄乾的大襟短衣,外穿白麻布大領對襟長衫,無系也無扣,衣襟纏於腰間,衣背、兩肩都綴有桃花錦件,衣領也挑花紋,當地漢族稱「花褡褡」。其無袖無衿無扣,穿後敞胸。穿在裡面的大襟衣,右邊的綉花欄干均外露。著多截百褶國長裙,上端約一半為青色,其餘一半依次為白、黑、灰色,裙腳為白色。前束一張挑花裙圍,頭摻假發盤於頂上,發外以大綹紅毛線束緊,腳以白布裹緊,男人多穿漢裝。
第二種描述見吳仕忠等編著的《中國苗族服飾圖志》第38頁:少女綰髻於頭頂,用紅頭繩挽頭一圈扎緊,包青布頭帕,帕尾上翹。上穿對襟無扣長衣,兩袖綴彩色布和刺綉圖案。外套挑花披肩綴有蠟畫,系蠟染絲綉長圍腰,圍腰邊緣綉有花紋圖案,數條重疊,露出圍腰花紋,系白麻布腰帶,包白色綁腿,便裝為右衽衣,襟邊。衣袖飾有挑花,刺綉花邊。男人漢服裝扮。
(三)2000年後的服飾
據筆者現場調查:婦女盤發於頭頂,無髻,外用挑花帶裹飾,外緣垂珠串及綵線流梳,腦後用鋁條花布珠串等做成的兩角像兔子耳朵向上翹起,後腦帽沿下縫上一塊青色刺綉花帕遮於後面,直達頸部。上衣低領右衽,是綉花欄乾的大襟短衣,衣肩圍有一塊半圓形的綉片貽飾,周邊垂纓絡,衣袖,衣身均用挑花或刺綉裝飾,紋樣豐富多彩,有桃花形,棱形等。下裝為蠟染的白褶裙,裙長膝蓋頭,從裙頭到裙腳,依次交叉以蠟染,織錦裝飾,形成若乾花包飾段。前系一與裙同長的挑花圍腰,兩端上各系有挑花飄帶,繞腰一周系於身後。飄帶末端以纓穗裝飾。綁腿一種是百麻布裹腿,一種是長方形挑花巾,纏裹時花紋外露,也有用挑花布做成裹腿樣式。內裝海綿,套於腿上時,用按扣或拉鏈。腳穿現代皮鞋。服飾所用布料多為集市上最好的布料或上等絲織品。男裝以現代漢服為主,但為展現民族風采,弘揚民族文化,在節日、演出和結婚儀式上,近期推出男裝新款式。上衣是對襟大領,短小緊身。頸部有一圓形綉花圖案,從後圍到前胸綴於衣上,胸前有兩行平行對稱的刺綉圖案,接上端綉花圖案直達底端,胸部有拉鏈或按扣。兩衣袖也綴有花飾,顏色比女裝淺。腰帶約長五六尺,也是挑花刺綉,褲子用現代布料,褲襠寬大,褲腿挑花點綴。

⑨ 苗族女人頭上的銀飾叫什麼

苗族銀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護頭花、銀頂花、銀瓢頭排等。

一、銀童帽飾屬於頭飾,通常釘在童帽上。

二、貴州苗族銀角,以地域分為三種類型:西江型、施洞型、排調型。

1、西江型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約一厘米。

2、施洞型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分叉的兩角間均勻分布四根銀片,頗似扇骨而得名。

3、排調型銀角,銀角似角似羽。兩角一分為二,遠觀似角,近觀如羽。正中開出一支,頂端則明顯為變形銀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雞羽。

三、銀帽分為三種類型:重安江型、雷山型、革東型。

四、銀圍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將散件銀飾固定在頭帕上;另一種則整體為銀制,內襯布墊或直接固定在頭上。

五、苗族銀發簪式樣極多,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復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六、插針的類型:有葉形銀插針、挖耳銀插針、方柱形銀插針、錢紋鑲珠銀插針、幾何紋銀插針、「壽」字銀插針、六方珠丁銀插針等等。

七、銀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

(9)都柳江流域女裝擴展閱讀:

苗族銀飾特徵:

1、以大為美,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時也體現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錯的,並顯示著苗家姑娘的大氣。

2、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為美,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

⑩ 都柳江的介紹

都柳江,珠江水系西江幹流黔江段支流柳江的上源河段。發源於貴州省獨山縣,流經三都縣、榕江縣、從江縣,入廣西三江縣尋江(古宜河)口,進入柳江幹流融江段。全長310公里,落差1176米,平均比降3.8‰,八洛段平均流量212立方米每秒。都柳江歷代為黔桂兩省水上交通的樞紐,舊時都柳江航道百舸爭流,古州碼頭日均停泊船隻約300餘艘,後因水源日漸枯竭入陸路交通發展,作用漸弱。流域面積11326平方公里,流域內石灰岩分布面廣,岩溶較發育,落差較大,農業不發達,森林、水能資源豐富。其中三都縣河段旅遊資源有一定開發,榕江縣河段建有永福水電站。

與都柳江流域女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個網站的情侶裝比較便宜好看 瀏覽:393
波點襯衫和白色襯衫哪個好看 瀏覽:352
黑色馬甲配白襯衣好看嗎 瀏覽:797
歐美真絲襯衫批發 瀏覽:48
怎麼把圍巾弄成披肩 瀏覽:406
阿迪達斯貝殼怎麼搭配褲子女生 瀏覽:38
搜紙剪高跟鞋還有帽子 瀏覽:475
杭州最有名的真絲棉褲褲子 瀏覽:339
大臉適合帶那種帽子好看 瀏覽:561
怎麼算一條褲子的面料 瀏覽:242
女裝上癮了好恐怖 瀏覽:293
女士緊身牛仔褲哪個牌子好 瀏覽:737
花樣姐姐們旗袍裝 瀏覽:803
亮紫帽子好看嗎 瀏覽:741
t恤印花機組要多少錢一台 瀏覽:549
如何去除羽絨服上的鋼筆水漬 瀏覽:412
沈陽微信校服兒邀請碼 瀏覽:387
陳冠希潮牌如何 瀏覽:20
羽絨服不打濕怎麼洗 瀏覽:315
男裝青少年潮流品牌有哪些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