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女性日記的品牌發展
女性日記留住知性女人青春、甜美、浪漫的愛情回憶。謀求發展
談起創業之初,鄧力夫似乎感慨頗多。他介紹說。剛畢業那年,他在一家服裝公司打工,但是那時候相對於設計師,企業似乎更需要的是製版師,鄧力夫總感覺無用武之地。98年,鄧力夫決定自己創業,他憑借著三台縫紉機創立了杭州女性日記服飾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兼藝術總監,但是,當時的公司還不能稱為是公司,只能說是一個作坊。為了省錢,鄧力夫一人擔任多重角色,從總經理到設計師,從車間主任到裁工,甚至是門衛也要親自上陣。
辛勤耕耘,收獲的是累累碩果。2000年,鄧立夫憑著不俗的實力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打動了由媒體、商場、專業院校等各方面人士組成的評審團,被評為年度「十佳設計師品牌」,LADY』S DIARY也一舉成為「中國十佳設計師品牌」。自此,鄧立夫和他的LADY』S DIARY品牌都名聲遠揚。
也許是科班出身的緣故,只要一談及服裝設計,鄧力夫總是很有興致。他說,那時候企業創立不久,要全力以赴求生存。所以那時候的LADY』S DIARY品牌並沒自己獨特的個性。在設計上,也說不上有什麼匠心獨運的創意和設計,基本都是以市場為主導,哪種風格、哪個款式好賣就做哪個。那一時期,杭派女裝多以小鳥依人、小家碧玉、很小女人的風格呈現給消費者,而且市場反應都很不錯。LADY』S DIARY品牌也緊跟市場,設計生產多以淑女裝為主。用鄧力夫自己的話說就是:「也不講設計,看什麼好賣就做什麼。很像做加法,比如,市場上某款衣服銷售火爆,我們也馬上生產類似的衣服,還會在上面這里加點蕾絲,哪裡加點花邊,這樣可能更受消費者歡迎一些。好多時候設計的服裝甚至自己都不喜歡。但是沒辦法,企業要生存,我們只能被動地迎合市場,否則就要被幹掉。」鄧力夫說,其實這對一個專業的設計師來講,這是一種煎熬。
同時,高度雷同化的弊端也在市場中逐步暴露出來。2000年前後,杭州大量的女裝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生產著一批又一批大同小異的,推一起都分辨不出是哪家品牌的女裝。市場這塊蛋糕就這么大,來分食的人多了,肯定有被淘汰出局的。鄧力夫早已感受到了危機,他也早已厭倦了以前那種無趣的「加法式設計」,他和他的團隊不想也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在思索、探尋新的出路… 2008年,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LADY』S DIARY品牌,猶如一個強壯的青年,他已經完全擺脫了生存危機和市場束縛,有足夠的能力去決定自己的未來了。而杭州女裝市場產品雷同化和「僧多粥少」的局面愈演愈烈。鄧力夫感受到,企業轉型勢在必行。
企業轉型,具體落實到產品上,產品又追溯到設計上。鄧力夫親自帶領公司的設計團隊,嚴把設計關。在設計風格上,全完摒棄以往的隨大流的淑女風格,取而代之的是復古學院風格,由先前的婉約含蓄的「小女人」轉變為知性優雅的「大女人」。鄧力夫說,「以前我們是做加法,加裝飾,加蕾絲花邊什麼的,現在反過來了,我們做減法,比如,我們盡可能讓服飾更簡約,更大氣,能減去的裝飾什麼的統統減去。我們會在面料和裁剪上下功夫。而且,所有產品我們都堅持原創,只有這樣我們的產品才會有獨特的價值和核心競爭力。」
企業轉型,產品轉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LADY』S DIARY品牌的十年成長期之間,企業已經建立起了一個相對完善的營銷渠道和營銷網路。但是,企業突然轉型後,很多加盟商都無法接受。但是為了企業的長遠利益和發展,LADY』S DIARY品牌也只能忍痛和一些曾經同甘共苦的合作夥伴「分手」。
2012年,LADY』S DIARY品牌以單店加盟以及省級代理和直營店,全國開設了100多家商場專櫃以及街邊店,市場回饋信息很是樂觀,一大批有審美、獨立、知性優雅的都市白領已經深深地愛上了LADY』S DIARY。近日,公司正籌劃著在北京、上海等地開設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