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去廟里磕頭會害怕
我覺得你身上有業障,只管去磕吧,業障消除了你人生就順利了。阿彌陀佛!
B. 為什麼要戴白手套的禮儀
白色代表純潔 代表無上的尊敬白色的手套多用於 表演形式的儀式 譬如婚禮 譬如升降國旗不適合用於個人社交 ,因為帶著手套與人握手時很不禮貌的。
C. 為什麼警察要帶白手套抓人
白手套就像工作服一樣性質
D. 為什麼抬死人要戴白手套
帶白色手套是對逝者的尊重,同時也顯得干凈。
E. 為什麼要戴白手套
干凈衛生,防曬,禮儀要求,裝逼……
F. 禮賓員為什麼要帶白色手套
白色象徵純凈,給人干凈的感覺,另外都用白色手套看起來會整齊好看,禮賓司就像是領頭的
G. 戴白手套的問題
說你要升旗唄
H. 去寺廟拜佛都有什麼講究拜佛怎麼拜怎麼磕頭
1.不是必須上午去全天什麼時間都可以2.燒香:上三炷香帶者恭敬心至誠心3.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凈,奉獻人生,覺悟人生。燒香的含義有四個方面:1、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2、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3、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4、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喧、痴」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上香以三支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把香點燃後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凈而不染。佛教的香佛家認為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佛家認為,香於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關系,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聖,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佛家認為香能溝通凡聖,為最殊勝的供品。佛陀住世時,弟子們就以香為供養。佛家認為「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內容。從日常的誦經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會、水陸法會、佛像開光、傳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動,都少不了香。特別是法會活動,必以隆重的上香儀式作為序幕。佛家用香輔助修持。佛家認為香對人身心有直接的影響。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空凈、靈動的境界,於心曠神怡之中達於正定,證得自性如來。而且好香的氣息對人有潛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與善的方向發展。好香如正氣,若能親近多聞,則大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緣。4.參觀游覽寺廟要懂規矩名寺名廟,分布較廣,它們是旅遊者頗愛光顧游覽的重點,但旅遊者在游歷寺廟時有四忌需牢記心頭,以免引起爭執和不快。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對主持僧人稱其為「長老」、「方丈」、「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二忌禮節失當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三忌談吐不當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四忌行為舉止失當游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嘩、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五忌孩子失禮同時,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5.應怎樣拜佛一般人拜佛總喜歡站在佛前中間的位置上,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叢林(寺院)里的規矩只有住持和糾察才可以在中間的位置上禮拜。其他人應該站在左右兩邊才對。拜佛時應先於佛墊前邊站好,兩腳距離應前八後二(寸)為宜,兩手當胸合掌,然後問詢,問詢時背與腰的角度應在90º與120º為宜,兩手作彌陀印(左手掌與右手背相疊)或觀音印(左手背與右手掌相疊),頭部抬起時,兩食指相對呈一定角度,兩拇指並齊至於兩食指中間,兩食指向上置於眉心為宜,然後放下,合掌,並開始禮佛。禮佛時上身要慢慢靠向拜墊,兩腿漸漸向下彎曲,先將右手按住拜墊中間,待左手伸至前方後再將右手移至右前方,此時兩膝自然置於拜墊邊緣,頭部也自然置於兩手之間,既所謂五體投地也。五體投地後,兩手翻掌向上,並稍微伸出頭部1-2寸,表示蒙引之意。直立時應先將兩手翻掌向下,再移右手至拜墊中間,左手離開拜墊後當胸作半合狀,腿徐徐直立,然後右手離開拜墊與左手作合掌狀並站直身體。如是三拜後,再行問詢,算是跟佛菩薩告別再見之意,這樣整個拜佛儀軌才算圓滿。其實,拜佛不是目的,學佛才是目的,心中敬佛才是真正的拜佛,我們拜佛就是要學習佛的無限慈悲心,學佛身處煩惱而常具有的清靜心,學佛為救度眾生而寧下地獄,常住庄嚴的地獄大無畏犧牲精神,所以當我們置身佛前准備拜佛時,口中就要默念佛菩薩,腦里觀想佛菩薩形象,此所謂身、口、意三業相應。這樣拜佛的功德才算圓滿,才能起到「禮拜一拜,罪滅沙河」之功效。
I. 進寺廟時被門檻拌了一下什麼意思
樓主,我是一個學佛多年的人,你聽我說幾句。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進寺廟被門拌了一下,沒有任何含義,因為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導都是明示,明明白白地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修行。不會用你的出行來暗示你什麼,也沒有意義。
當然去寺廟磕頭,上香,可以得到佛菩薩的護佑,但這不是學佛的重點,學佛的重點是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做一件善事,持之以恆,佛菩薩知道了非常高興,比你上100柱香還要高興。改運獲福的效果還要好。天佑有德之人,積善積德佛菩薩自然幫助他。無善無德之人磕頭燒香是很難靈驗的。
佛菩薩是至高的境界,不會貪求世間之香,我們磕頭上香只是表示恭敬,表示要學習佛菩薩的思想,行為,要止惡,行善。
樓主應該是初學者吧,其實學佛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吃素,放生,懺悔,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念佛念經持咒等。這些也都是佛門消災解難除病改變命運獲得平安吉祥之道。
我們看一下經書: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是如何說的: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解怨)
咒詛諸毒葯,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解惡咒解毒害)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辟邪)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尋聲救苦)
樓主你看,稱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與觀世音菩薩聖號,效果不錯吧。
再看大善行:助印經書及造像的十大功德
1、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2、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3、夙生怨懟,咸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復之苦。
4、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5、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6、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祿綿長。
7、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城愛戴,恭敬禮拜。
8、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9、永離惡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10、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
樓主要是有興趣,可以請一本《認識佛教》來具體全面的了解一下。祝願樓主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
J. 寺廟如何磕頭
禮佛應以梵禮為宜,即: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系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雙手合掌立直。
另拜佛同時心自默念,
第一拜:懺悔弟子○○願與眾生同修懺悔。
*發露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義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實相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妄,
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弟子○○願與法界眾生
同消三障諸煩惱,同得智能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三拜:同普賢迴向弟子○○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禮三寶文
我弟子○○願與弟子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凈三業分身塵剎盡未來際,一心頂禮盡虛空界,微塵剎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禮佛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禮法
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
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禮僧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菩薩影現中,
我身影現聖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三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 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無盡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於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禮佛時,應默念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或雲:【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祗業,稱揚若贊嘆,億劫莫能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