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學位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學位服(Cap and Gown)
學位獲得者在學位授予儀式上穿戴的表示學位的正式禮服,是其獲得學位的、有形的、可見的標志之一。
世界各國、各校的學位服雖有差異,但基本款式大同小異。
中國在1994年5月以前,沒有關於學位服的統一規定。1994年5月10日,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關於制定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世界慣例、統一規范的學位服,向學位授予單位推薦使用的決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於推薦使用學位服的通知》及其附件《學位服簡樣》和《學位服著裝規范》。規定學位服由學位帽、流蘇、學位袍、垂布等四部分組成。學位帽為方型黑色;博士學位帽流蘇為紅色,碩士學位帽流蘇為深藍色,校長帽流蘇為黃色;博士學位袍為黑、紅兩色,碩士學位袍為藍、深藍兩色,校長袍為紅、黑兩色;垂布(見本文下面圖示)飾邊處按文、理、工、農、醫和軍事六大類分別為粉、灰、黃、綠、白和紅色。各學位授予單位如需在學位服上體現本單位標志,可在學位袍左胸前處綉(印或佩帶)校(院、所)徽記;同時,亦可在垂布襯里處使用本單位慣用色。《學位服著裝規范》規定,「學位服是學位獲得者、攻讀學位者及學位授予單位的校(院、所)長、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及委員(或導師)出席學位論文答辯會、學位授予儀式、名譽博士學位授予儀式、畢業典禮及校(院、所)慶慶典等活動所穿著的正式禮服。其著裝應符合下列規范:戴學位帽時,帽子開口的部位置於腦後正中,帽頂與著裝人的視線平行;流蘇系掛在帽頂的帽結上,沿帽檐自然下垂;未獲學位時,流蘇垂在著裝人所戴學位帽右前側中部;學位授予儀式上,授予學位後,由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或校、院、所長)把流蘇從著裝人的帽檐右前側移到左前側中部,並呈自然下垂狀。穿著學位服時,學位袍外不得加套其它服裝。垂布為套頭三角兜型,佩戴在學位袍外,套頭披在肩背處,鋪平過肩,扣絆扣在學位抱最上面紐扣上,三角兜自然垂在背後,按授予學位的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類分別佩帶。穿著學位服,內衣應著白色或淺色襯衫,男士系領帶,女士可扎領結;男士著深色褲子,女士著深色褲子或深、素色裙子;均應著深色皮鞋。
Ⅱ 內衣內褲是誰發明的什麼時候開始的
女性內衣在不同的時期又稱為抱腹、心衣、兩襠、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 「慣束羅裙半露胸」的普遍裝束在歷史上只不過短短一瞬,從古到今,內衣都一直蘊藏著女性的隱密,是絕對不為外人所知的。古書中提及內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歡場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孫二娘一般,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隱諱的。
女子貼身穿的上衣,即肚兜中的上兜,因不能輕易示人的服用性質而得名。明清時期婦女的貼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為宮女所穿的款式,強調刺綉裝飾。是一種「腰間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於南北朝,是唐宋時期內衣的稱謂,結構上以緊束前胸為特徵,以防風寒,用於約束和固定胸部。也稱兜肚,以正方或菱形衣片為常見,有素色與刺綉之分,左右兩角裝有繩帶,系於後背,還有有袋無袋之分。
中國古代內衣不像歷代外衣具備嚴謹的典章服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外衣是政治,而內衣則是情感。中國古代內衣都是情和藝的完美結合,它是女性私密空間中的悄悄話語。每個古代女子縫制自己的內衣時,都將萬千情愫傾注於上:求子綉石榴、求財綉牡丹,避邪綉猛獸、思念心上人就綉花草……在外衣上根本不敢體現的人生理想及個人慾念,但在內衣上可以充分描繪展現。
正如《雲縷心衣———中國古代內衣文化》一書所展示的:中國古代內衣文化的多元性、時段性較之其他服飾更自由、更智慧,亦更富於濃情。隋唐時期,依賴內衣來展示「乘間歡合」及充當驚艷式宮女的外在符號,已開始承載「……閨門失禮之事不以之異」的性開放思潮,憑借內衣的形制、色制來袒露身體,更顯唐代內衣服飾文化的開放氣度及人文精神中驚彩絕艷的異光;宋代後期的「理學」制約,並沒有使內衣文化暗淡失色,而是以「窄、瘦、長、奇」別具中原特色,為日後的「肚兜」文化奠定了根基;明朝內衣文化中「非綉衣大紅不服」、「非大紅裹衣不華」的「主腰」式內衣,更體現當時社會風尚中「導奢導淫」 的生活消費理念,成為對禁慾主義反叛的強有力符號;清末民國,更是華夏內衣一派艷陽天的繁紛時期,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情願還是不情願,既有對傳統內衣的繼承,又有對西方內衣文化的接納,「修形塑身」與「寄寓精神」的肚兜藝術提升了華夏內衣的全新內容,結構上的科學化、圖騰上的裝飾理想化、工藝上的精巧化,材質上的多樣化,使肚兜藝術與社會、身體、人生價值交映生輝。
Ⅲ 旗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旗袍,是旗人之袍,清代滿族婦女的主要著裝,這是起源,具體發明人沒有。清初順治帝「剃發易服」政策,使漢民族服裝退出歷史,漢族婦女只能在家裡穿漢族服飾,正式場合無論男女一律穿袍,開始旗袍不分男女都稱旗袍,特點是上下一線,不開叉。 近代旗袍,民國時結合滿漢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有點,改進了滿族傳統旗袍,現在,旗袍成為中國民族服裝的代表,為世界公認。
Ⅳ 請問丁字褲是由什麼人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丁字褲,又稱T型褲。印象中是模特走秀的時候裡面唯一穿著的衣服,不知道是誰帶動大家把外面的五顏六色去掉,卻流行裡面的東西,可見中國人的「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的功力非同一般。 做時尚評論的朋友在我寫文章前跟我很認真的說:「我覺得V—String是本世紀最偉大的三大發明之一!」 我白了她一眼,理解她的想法,並且好奇的問:「那請您說說另外兩個是什麼發明?」 結果這小蹄子沉思了很久後的答案是:「嗯,還沒想出來!」 絕倒。 確實有點發明創造的味道,夏季來了,美女們個個穿紗披薄,那尷尬內衣痕跡總讓人不舒服。品位和檔次就體現在這么小的細節上,而丁字褲,讓所有的尷尬都煙消雲散。 根據「維多利亞的秘密」定理: 丁字褲=V—String 因為:還有一種T褲叫Thong 理由:差別不大。 證明:1、V—String的腰頭是一條細線,布料上能省則省。 2、Thong的腰頭還是有一點布料。 結論:Thong>V—String,在布料上。
Ⅳ 褲襪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呀
16世紀,法國宮廷及上流社會已對彩色絲襪痴迷,不過那時絲襪的穿著者主要是男性。為了加快生產速度,英格蘭的牧師發明了一種機械編制機,愛上絲襪的人更多了。 美國杜邦公司成功發明尼龍之前人們用各種材料製作襪子其中包括自紡的紗布、棉布、織錦、絲綢甚至皮革這些材質的襪子缺乏彈性,穿著並不舒適,直到20世紀30年代,尼龍出現後愛美的女人們才享受到了絲襪帶來的有彈性的貼身呵護。1940年5月5日,第一批尼龍絲襪上市,72000雙絲襪在一天內被搶購一空。
求採納
Ⅵ 縫紉機是誰什麼時候發明的
縫紉機是英國木工托馬斯·山特,在1790年發明的。
1790年,英國木工托馬斯·山特(Thomas
Saint)首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先打洞、後穿線、縫制皮鞋用的單線鏈式線跡手搖縫紉機。1841年,法國裁縫B·蒂莫尼耶,發明和製造了機針帶鉤子的鏈式線跡縫紉機。
1845年,伊萊亞斯·豪(又譯埃利阿斯·霍威)也獨立地發明了縫紉機,1851年,美國機械工人I.M.勝家〔又譯列察克·梅里特·勝家〕發明了鎖式線跡縫紉機,並成立了勝家公司。
(6)jk制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中國成為世界縫制設備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
10年發展,我國縫制機械產業經過艱辛發展迅速崛起,一舉奠定了世界縫制機械大國地位,並正由縫制機械製造大國向強國邁進。
上世紀90年代末至2007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的發展階段,國產縫制機械產品產量至2007年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行業「頂峰」。
2002年,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在當年的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CISMA)上發布的一份文件中顯示出一個重要信息—————中國成為世界縫制設備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
據中縫協信息中心統計數字顯示,中國有各類規模以上縫制設備及零部件生產企業近500家,年產各類縫制設備800萬台,年出口創匯4億多美元。
10年間,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規模不斷擴大。
據統計,「十五」末期,我國縫制機械的年產量佔世界縫機總產量的比重為71%,到「十一五」末期,這一比重提高到了80%,年產值佔比也由「十五」末的45%提高到目前的59%,產業繼續向中國大陸聚集,推動了下遊行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得到提升。
Ⅶ 裙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裙子的出現
http://..com/question/31093466.html?si=5
Ⅷ 安全套是誰發明的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
避孕套由來已久。類似的「性愛工具」在古埃及和古羅馬時代的藝術品上均有描繪。這種最早的避孕套,是用動物膀胱或魚鰾製成的。
1492年,哥倫布的水手們把梅毒從美洲的海地帶回了西班牙,一年後又傳至法國、德國和瑞士。由於歐洲的性開放,梅毒橫掃了歐洲,10年後,這種病毒便征服了整個世界。早期發明的避孕套並不是用於避孕的,而是用於防止性病傳播,所以稱它為陰莖套、保險套、如意袋等。
世界上有關避孕套的最早文字記載(1564年)出自於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解剖學家加布里瓦·法羅皮奧(1523~1562年),他描述了一種浸有葯液的亞麻布套製成的陰莖套。他聲稱這項發明的目的,是為了預防性病,其次是用來避孕。1551~1562年間,他曾對1100名各種類型使用這種避孕套的人進行了調查,結果令人滿意。
現代的避孕套是17世紀晚期的一位英國醫師約瑟夫·康德姆(Joseph Condom)發明的。避孕套在英文詞彙中被命名為Condom。康德姆發明的避孕套,是採用小羊的盲腸製成的。先把羊腸剪成適當的長度,曬干,接著用油脂和麥麩使它柔軟,直至變成薄薄的橡皮狀。
18世紀陰莖套在歐洲一些妓院內非常流行。
以後,人們才認識到它還有避孕的功效。到了近代,由於世界人口劇烈增長,陰莖套才作為男性的避孕工具,並正式命名為「避孕套」。
早期的避孕套,大多是用亞麻布或羊腸製作的,進入19世紀後,逐漸為乳膠質避孕套替代。第一個乳膠避孕套,是荷蘭物理學家阿萊特·雅各布博士在1883年發明的。到了20世紀初,伴隨著乳膠工藝的發展,避孕套的生產技術也獲得了改進,但其厚度為0.06毫米,這使得夫妻往往不能「盡興」。1949年,日本人率先研製出了厚度僅0.02毫米的「超薄型」優質避孕套。不久,俄羅斯生產廠商匠心獨運,又生產出了表面布滿許多微小的乳膠顆粒,或帶嵴呈螺紋狀的避孕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