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華民國鐵帽子王爺
沒有啊,中華民國史一個民主、民生、民權的國家,根本沒有封建的王朝制度。清朝早滅亡了,你問的應該是 大清恭親王愛新覺羅·奕䜣 吧?他被網友稱為「鬼子六」,且還是個鐵帽子王爺呢!
清朝世襲親王。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第六子奕欣封為和碩恭親王。同治十一年(1872 年)獲世襲罔替。一共傳了四代三位。
奕欣(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豐帝異母弟。他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首領,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他出謀劃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危機,迎來同治中興。在政治舞台上經歷幾番大起大落,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讓他經歷了很多不幸,兒女多早殤,僥幸活下來的則難堪造就。他有4個兒子,長子載澄、次子載瀅、三子載浚、四子載潢。其中三、四兩子俱幼殤。長子載澄襲貝勒,成年後胡作非為。這三個兒子,都死在他前面。另外一個兒子載瀅,一度過繼給奕欣的弟弟鍾郡王奕詥,襲貝勒爵位。庚子事變(1900)時,因捲入義和團活動又被奪去一切職銜。
B. 鐵帽子王爺究竟有多大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像鐵般牢固,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家,分別為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以及慶親王。
在上述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中,頭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開國以及入關統一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這是因有軍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則是因為與皇帝有著特殊親密關系中受封,屬於恩封。
和碩禮烈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鄭獻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睿忠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豫通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武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6�0
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並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庄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勛,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首。滿清時,另外還有四家世襲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C. 清朝所謂的鐵帽子王和普通的王爺有什麼區別
清王朝建立後,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這個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當時確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
清朝襲爵的方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降等承襲,這是一般的情況。即逢子孫(通常為嫡長子)襲爵時,每代要遞降一個等級來承襲。由和碩親王遞降至奉恩鎮國公,多羅郡王遞降至奉恩輔國公,多羅貝勒遞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固山貝子遞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奉恩鎮國公遞降至鎮國將軍,奉恩輔國公遞降至輔國將軍,之後不再遞降,以該爵一直承襲下去。
另一種是原等承襲,即由皇帝頒詔允許,某些爵位逢子孫襲爵時,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級來承襲,世代相承不變。若是沒有子嗣後代時,則以旁支後代奉始封祖先祀,並承襲該爵。這就叫做世襲罔替。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後人在繼承爵位時無需降級,作為皇帝對其功勞的賞賜,稱為鐵帽子王。
普通王爺也是世襲的,但與鐵帽子王的世襲罔替相比,在前幾代承襲爵位時,是要遞降一個等級的,在遞降至一定的等級後,才可以原爵位繼承。
認為普通的王爺每次繼承都要遞降一個等級。但按照網路中的說法,在遞降至一定級別後就不再遞降了。還需要進一步了解相關資料。
D. 清朝有一官職叫鐵帽子王,如今相當於什麼官職
清朝的鐵帽子王的地位相當於英王室的公爵,全國就那個幾個,可以世代相傳。
縱觀清朝二百多年的歷史,鐵帽子一共有十二頂,其中八頂是開國初期賞出去的另外四頂是中晚期賞出去的。前八頂中有六頂是和碩親王,兩頂分封給多羅郡王。最晚分出去的三頂——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很倒霉,因為剛得到,往下傳了沒幾個後人清朝就亡了。
想要成為鐵帽子王,首先必須是皇室宗親,其次還要有非常大的貢獻,比如開疆擴土。這頂帽子不是帶這一生就完了,可以往下傳給子孫,沒有次數限制,也不會像清朝其他的爵位那樣世襲等級逐代遞減,所以說鐵帽子王還是非常難得並且含金量很高的。
除了鐵帽子王,清朝的其他世襲爵位都是逐代降低等級的,這樣是為了防止像明朝那樣,每一位皇帝都會封賞幾個王爺,這些人的後代也會得到封賞,這樣爵位傳來傳去到最後基本遍地都是有爵位的皇室成員,國家的錢根本養不起這些整天只知玩樂無所事事的人。
清朝已經滅亡了,鐵帽子王這種稱號已成歷史,但是當今世界並非沒有「王爺」。比如英國,與王爺地位對等的公爵封號只能是國王的直系親屬才能獲得他們都會得到屬於自己的大片封地,並且世代相傳。但是如果自己沒有後代來繼承爵位,那麼死後爵位就要被國家收回。現在的英國還有24位公爵,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垂垂老矣並且沒有後代,未來英國公爵的數量將會愈來愈少。
當然,現在的英國還是會每年封賞勛爵,獲封的人大都是體育健將、影視明星、科學大咖,但是他們的爵位是「終身」的,也就是不能傳給後代。
E. 什麼是八家「鐵帽子」王
什麼是清朝的「鐵帽子」王:
所謂「鐵帽子王」就是爵位可以世襲罔替,子孫後代輩輩為王,見了皇帝不參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懶王。
「鐵帽子」王有什麼用途?用處就是位高權重、利祿巨豐,大處可以為國盡忠效力,小處可以生活得錦衣玉食、養尊處優,蔭庇子孫。
八大鐵帽子王:
禮親王代善(太祖子)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子)
豫親王多鐸(太祖子)
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侄)
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
庄親王碩塞(太宗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
順承郡王薩哈璘(代善子)
怎樣得到這個稱號:
乾隆所定的「世襲罔替」之制明確規定「諸王襲爵,經朕酌定,由軍功封晉者世襲罔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應以次區分。」,既然「八大鐵帽子王」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的,那麼他們的爵位就是因軍功而被封晉。
F. 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職位和親王、郡王有什麼區別呢
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官方的名稱是八旗旗主。大清王朝就是靠著八旗兵打通了山海關,打敗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八旗兵曾經是大清王朝最強悍的戰鬥力,是大清王朝最倚重的軍事力量,八旗制度也貫穿清王朝整個軍事制度,八旗旗主就是八旗制度最高的軍事長官。他們都是皇親國戚,在朝廷中擁有著極高的地位和身份,而且每個人在戰場上都有著不可一世的軍功,這八個人可以說是大清王朝除了君王之外最有權力的人。
大清王朝統治者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君王不斷蠶食八大鐵帽子王手中的權力,最後八大鐵帽子王也只是一個榮譽稱號。
G. 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鐵帽子王」,是清代的一種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如下特權
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
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
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當然了,大餅是這么畫的,具體怎麼樣,還得看皇帝的心情和個人表現,鐵帽子王的後代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7)什麼是鐵帽子王爺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鐵帽子王是好是壞,需要將其置於中國歷史和清朝歷史的具體環境中去分析。
首先,這一制度徹底結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維護大一統政治。
《清文獻通考》將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條目,意味著將其類比為中國傳統歷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來,分封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但受封者封藩就國,往往擁兵自重,形成對抗中央的勢力,更多是扮演一個造成割據戰亂的消極因素。
與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對諸王的約束顯得簡約而嚴厲。宗室諸王有封號而無封地,亦無屬國,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隨意離開,他們不能到地方任職,無法干預地方政務,更不能掌握軍隊。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祿待遇、王府官員、護衛等全部納入國家統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規定給予。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襲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遞減,待遇逐漸降低,使國家財政負擔不致過重,也徹底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勢力的各種潛在因素。
其次,就清代本身歷史而言,世襲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樹立中央權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結果。
清初宗室諸王對中央的威脅不在於裂土分封,割據一方,而在於對八旗各旗當作私產加以控制,各擁旗眾,可與中央分庭抗禮。
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隨著部眾日繁,努爾哈赤將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漸整編成旗。隨著諸子侄、孫子長大成人,努爾哈赤像分家產一樣將八旗分給諸子孫。當時後金所有軍國政務全由努爾哈赤與八旗旗主討論決定。努爾哈赤之所以這樣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擔心死後諸子相爭,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這種家產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來維持政治平衡,防止個人專權。
然而,這種格局使後來繼位的皇太極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處理政務時要與其他三大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給幾位兄長施禮。皇太極曾抱怨自己「不過一黃旗貝勒而已」。更嚴重的是,幾大貝勒各擁本旗重兵,相互間矛盾日漸尖銳,使新興的滿洲力量時常面臨分裂危機。
由此,從皇太極繼位到多爾袞攝政,再到順治皇帝親政,清初皇帝集權政治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斷宗室旗主們的勢力。不僅如此,清朝中央還極力弱化宗室旗主與各旗部眾的關系,借鑒明朝的內閣、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國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
八旗管理被納入到國家的官僚體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產,宗室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規范下來。所以,仔細梳理會發現,乾隆時期確認的八大鐵帽子王,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豪格、岳托六人本身就是當初的旗主貝勒,至於後來分封的庄親王碩塞是皇太極之子,帝室後裔,而薩哈廉、勒克德渾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實追隨者。
總之,清朝對宗室管理之規范與嚴格大大超過以往朝代。然而,這種封爵制度畢竟是以保證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特權為目的的,其落後性不言而喻,隨著革命爆發,民國肇建,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資料鐵帽子王-網路
H. 鐵帽子王是啥意思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
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8)什麼是鐵帽子王爺擴展閱讀:
清朝各位「鐵帽子王」爵位傳承
1,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為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
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2,濟爾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3,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
乾隆四十三年追謚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