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皇帝頭上戴的東西叫什麼
這個叫冕旒。
冕旒,古代漢族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㈡ 古人頭上綁的帶子叫什麼
一般叫做 」巾績「 。
古人的男子,十五歲叫做 」總角「 ,就是把頭發挽起來,盤在頭頂,紮起來。
到了二十歲才可以戴帽子。可以戴帽子,不是一定戴帽子。平常時候是戴 」頭巾「 ,也叫巾績。
但是絕沒有 」披肩發「 。
電影電視劇裡面的古人,都是披頭散發的樣子,那是因為導演是混蛋!
㈢ 古代軍人打仗時頭上戴的叫什麼身上穿的叫什麼
古代軍人打仗時頭上戴的我國稱作胄(zhòu)、首鎧(kǎi)、兜鍪(móu)或頭鍪,身上穿的叫鎧甲,但不同時期不同材質及不同部位稱謂也不盡相同。
歷史沿革
鎧甲的原身原為鐵甲,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已普遍裝備鐵甲。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清朝前期裝備的鎧甲承襲明代工藝傳統。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藝的優點,鐵甲防護能力和外規裝飾都有進步。故宮博物院存清高宗弘歷御用鎧甲,由銅盔、護項。護膊、戰袍、護胸、銅鏡、戰裙、戰靴八部分組成。甲衣內襯鋼片,明哈片、哦疆邊、餞袍上密綴銅星,一般武士的鎧甲,製成坎肩、馬蹄袖袍型式。戰袍外綉花,密綴鋼星。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
西周鎧甲
㈣ 古代普通男人頭上戴的是什麼
最普遍的是 由各種巾、帕演變的「頭衣」,特別是「襆頭」、「方巾」
㈤ 古代人頭上戴的頭飾都叫什麼名字呀
。。。。。。有點廣吧,要分男女吧,也得至少分朝代吧,要不然都夠寫本書了
㈥ 古代女子戴在頭上的斗笠還有一塊紗巾叫什麼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唐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帶的就是帷帽。唐彩繪釉陶戴笠帽(帷帽)騎馬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頂時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的黃色半袖,下著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紋黃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
窄袖袍服和間裙都是受胡風影響產生的裝束,尤其便於騎馬出行等活動,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裝備。可以說這尊戴笠帽騎馬女俑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
唐朝時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了立交的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遊玩。聽戲、看球、逛廟會,盡情玩耍,而且穿著、婚姻、表達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後,婦女出門已經不再坐在轎子里,而是很神氣地騎在馬上,揚鞭策馬,在街市賓士穿行,享受自由的快樂。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眾多騎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實寫照。
㈦ 古代人頭上戴的類似瓔珞的叫什麼
古代 女性 的 發飾
比較大的 叫做 步搖
還有 簪子 珠花 扁方 發釵 發箍 頭花 玉笄
製作工藝 包括:
點翠 佃螺 壘絲 鍛鑄 琢磨 等等
望採納
㈧ 古代男人頭上戴的是什麼
叫冠。
冠在我國古代,人們把系在頭上的裝飾物稱為「頭衣」,主要有:冠、冕、弁、幘四種,其中「冠」是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漢代的時候,冠的種類非常多。起初,發冠是套在束起的發髻上的一個罩子,人們戴發冠只是為了美觀的需要,樣式也沒有什麼具體的規定。
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了漢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漢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長冠、進賢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戴冠帽有嚴格規定,帝王在參加祭祀大典的時候要戴冕冠。
在朝會和宴會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長冠是參加祭祀時官員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級武職人員在朝會時所戴的禮冠;進賢冠專門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8)古代衣戴在頭上的叫什麼籬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男子頭上戴的冠是非常奢華的,1958年江西南城縣益庄王墓出土的明嘉靖簪鑲寶石金冠。高5厘米、寬13厘米,簪長11.2和11厘米。
此金冠是其妃萬氏的隨葬品。 此冠冠體如一件覆扣的橢圓形缽盂。冠由圈、蓋、檐和舌四部分組成,通體以卷葉形金絲焊接而成。冠底以金圈圍成橢圓形,飾鏤空金絲花紋,圈上覆橢圓形冠蓋,中線處為兩條拱形橫筋,夾嵌9顆寶石,又有九條縱筋平均分布,與橫筋一起形成冠蓋的支架。
冠圈前後左右各有一片檐,後檐接兩舌,檐面、檐角和舌面、舌角都嵌有寶石。冠蓋橫筋左右底部各有一小孔,孔內各插金簪一枚,用於固定頭發,簪頭為傘形,鏨刻花紋,簪柄壓印「銀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造金五錢」字樣。
冠蓋前端中間亦留有一簪孔。這件金冠精美絕倫,其上對稱鑲嵌55顆各色寶石,交相輝映,金絲細如頭發,編綴精妙,充分體現了明代金銀工藝的高超技術。
㈨ 古代人頭上的那個東西叫什麼名字。
一般叫冠 帽,有的用玉石做成,叫做玉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