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秦漢時期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從而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並創立了衣冠服飾制,主要體現在冠帽及佩綬上。秦初,三品以上著綠袍、深衣,庶人著白袍。袍服在漢代被當作禮服,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則做得很小,以袒領為主,領呈雞心式。領和袖一般有花邊,紋樣有菱紋、方格紋等。只在朝會、禮儀時穿著,官員平時多穿單衣。漢代男子服飾有兩種形式,即曲裾和直裾。曲裾即戰國時期的深衣,到了東漢時期,男子一般不再著深衣,而以穿直裾為主。漢代婦女仍以深衣為主,與以往不同的是衣襟的繞轉層數增多,衣服下擺增大,腰身大多裹得很緊,並用一根綢帶系扎在腰間。另外,漢代有一種叫「袿衣」的服裝,也是常見的服飾,其樣式與深衣基本相似,只是在底部由衣襟曲轉盤繞而形成兩個尖角裝飾。漢代婦女還喜歡穿無緣裙,這種裙子大多以四幅素絹連接拼合而成,上窄下寬,不施邊緣。裙腰的兩端縫有絹條,以便系結。
② 秦朝穿什麼服裝
有曲裾,也有直裾!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 秦朝統一中國後,只有十五年的歷史,秦始皇兼收六國的車旗服御,創立了衣冠服飾制度。秦朝的服飾仍然是連體式,寬袖、大袍,服飾制度嚴禁。。除〝兵馬俑〞出土的大量資料外,其他的形象資料並不多,但是,秦始皇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是巨大的。單就服飾而言,而後的漢代雖歷經四百餘年,它卻仍延用了秦朝的服飾遺制。所以,秦和漢時期在服裝樣式上很難仔細區別。所不同的是,漢代在經歷四百餘年的歷史過程中,其紡織工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以及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各國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廣泛通商交流,這個時期的服飾在顏色、紋樣上逐漸趨於更加華麗和美覌。 秦漢時期男子服裝,以袍為貴。秦始皇三品以上綠袍,深衣。庶民白袍,皆以絹為之, 袍服的樣式,以大袖為多,在袖口部分卻收縮緊小。 袍服的領和袖,一般都用花邊。花邊的色彩、紋樣較之衣服為素,常見的有菱紋、方格紋等。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都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裡衣。 另外也有大襟斜領,衣襟開得很低,領袖也用花邊裝飾。,袍服的下擺,常打一排密襇,有的還裁製成月牙彎曲之狀。 平日燕居仕宦之間多服禪衣。禪衣即單衣,其形制與袍略同,唯不用襯里。 禪衣除平時在家穿著之外,也可以用作官員朝服,但只能作為襯衣,穿在袍服裡面。 博士、儒生常服,一般都遵循古制,以儒服為雅。儒服的特點,〔後漢書記載。〕主要是方領,據說凡是穿上這種服裝,舉足行步都有一定規矩,如不合這個規矩,就要入學重新學起。 至於普通男子,則穿布儒短衣。其制大多緊身,袖口窄小,以便勞動從役。盛夏之日,也有不著上衣,單穿一條短褲者。 秦、漢代男子服裝的樣式,大致可以分成二種類型。一為曲裾,一為直裾。曲裾之服即戰國時代流行的深衣。秦漢仍然延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及至東漢,男子穿深衣[曲裾]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穿直裾之衣。直裾又稱〝襜褕〞,西漢已經出現,但並不作為正式禮服。《史記.武安侯傳》有〝衣襜褕入宮,不敬〞之語。究其原因,實與當時內衣有關。古代褲子皆無襠,僅以兩只褲管套在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說文》曰:〝袴〔即褲〕,脛衣也。〞也單指褲腿而言。這種褲子穿在裡面,如不用外衣將它掩住,褲管就會外露,這在當時,是被視作〝不恭不敬〞的。到了後來,褲的形制日益完備,並且出現了有襠之褲---褌。褌是一種合襠的短褲,因其形似犢鼻,故又名〝犢鼻褌〞。 秦代男女日常生活的服飾形制差別並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的是男子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
有帶鉤,婦女則無,只以絲帶系扎。
曲裾有單繞、雙繞和三繞,馬王堆出土的就是單繞曲裾,當時穿著具體哪種多,偶說不太好。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滿意請採納,謝謝!</SPAN></p>
③ 秦漢服飾對比先秦以前發生了什麼變化
秦漢服飾 網路名片 相關圖片 秦漢時期,男子以袍為貴。袍服屬漢族服裝古制,秦始皇在位時,規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綠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絹製作。漢代四百年來,一直用袍作為禮服。 目錄 帝王 冕冠 袍 禪衣 褲 平民男子 少數民族 首服 鞋襪 帝王 冕冠 袍 禪衣 褲 平民男子 少數民族 首服 鞋襪 展開 編輯本段帝王 秦漢,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戴冕冠之規章不改。冕冠其制為:綖板長一尺二寸,寬七寸,前圓後方,冠表塗黑色,里用紅、綠二色。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衣纁裳組成,中單素紗,紅羅襞積,革帶佩玉,大帶素表朱里,兩邊圍綠,上朱錦,下綠錦,大綬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小綬有白、玄、綠三色;三玉環,黑組綬,白玉雙佩,佩劍,朱襪,赤九、赤舄,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據漢朝制度規定:皇帝冕冠用十二旒,質為白玉,衣裳十二章;三公諸侯七旒,質為青玉,衣裳九章;卿大夫五旒,質為黑玉,衣裳七章;通天冠為皇帝的常服,其衣為深衣制。秦漢帝王的服飾是沿襲戰國時期的冕服,它成為中國歷史上傳統帝王的典型帝服,直到明代。 編輯本段冕冠 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 編輯本段袍 袍的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部分收的很小,稱之為祛,全袖稱之為袂,領口、袖口處綉方格紋等,大襟斜領,衣襟開的很低,領口露出內衣,袍服下擺花飾邊緣,或打一排密襇或剪成月牙彎曲之狀,並根據下擺形狀分成曲裾與直裾。 直裾袍,西漢時出現,東漢時盛行。但初時不能作為正式禮服,《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有「衣敬」之語,顯然與內穿褲子無襠,直襟衣遮蔽不嚴有關。當時的褲子僅有兩只褲管套在膝部,用帶系於腰間。後因內衣改進,曲裾繞膝,深衣制已為多餘,到東漢,直裾逐漸普及,替代了深衣。 漢代文吏穿曲裾、直裾時,頭上必須裹巾幘,再加戴進賢冠。 編輯本段禪衣 禪衣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禪為上下連屬,樣式與袍略同,但無襯里,可理解為穿在袍服裡面或夏日居家時穿的襯衣,也可以解釋為罩在外面的單衣。 編輯本段褲 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 《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袴絝音義形皆同。《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襗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袴絝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袴〔褲〕,《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袴,謂為「今所謂套袴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褌,亦有問題。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褌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雲:即犢鼻褌。」皆以褌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褌為合檔,段且謂褌即犢鼻褌,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 褲為脛衣,袴亦無襠(指今之襠,非窮褲之襠),膝以上皆未露,兩股間多無衣,必恃垂衣或裳以為蔽,此古服寬長,或上衣下裳之所由來也。(參考黃現璠著 《古書解讀初探》) 為袍服之內下身所服,早期無襠,後來發展為有襠之褲,稱褌。將士騎馬打仗穿全襠的長褲,名為大袴。西漢士儒婦女仍穿無襠的袴。漢昭帝時(公元前87年至前75年),大將軍霍光專權,上官皇後是霍光的外孫女,為了阻撓其他宮女與皇帝親近,就買通醫官以愛護漢昭帝身體為名,命宮中婦女都穿有襠並在前後用帶系住的「窮褲」,窮褲也稱「緄襠褲」,以後有襠的褲子就流行開來。漢代男子所穿窮褲,有的褲襠極淺,穿在身上露出臍子,但沒有褲腰,褲管很肥大。 編輯本段平民男子 百姓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穿交領,衣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系巾帶,腳穿靴鞋或赤足。褲角捲起或紮裹腿,以便勞作,總體仍較寬松,也有外罩短袍者。夏天也可赤裸上身,下身穿犢鼻褌,一般是體力勞動者或樂舞百戲之人。據當時規定:百姓一律不得穿雜彩之衣,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漢末年才允許百姓服青綠之衣。 編輯本段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服飾也是秦漢服飾的有機組成部分。居於東南地區的百越人穿左衽衣服,剪發紋身,以絲綢、麻布、紗衣、織錦為布料,額頭臂上刻紋,發式為「被發」、「椎髻」等,主要以玉器為裝飾品;嶺南一帶的越人穿筒裙;匈奴人衣皮革,被氈裘,與林胡、樓煩的服裝式樣相近,褲腿較瘦,帽子呈尖頂或橢圓形,帽帶護耳,以貂皮貼邊,以革筒(皮製鎧甲)或鐵甲為護具,匈奴人愛用金、銀、銅、琉璃、玉石做飾品。滇人的男性衣左衽,長至膝部,頭裹巾,前額有圓形飾物,女奴耳墜大環,髻後垂作銀錠式,對襟袍服,腕間戴有多箍金鐲。 編輯本段首服 朝臣職官品第的區別主要在冠式,除旒冕、長冠(即劉氏冠)、委貌冠、皮弁冠為祭服冠外,其餘均為常用朝服,惟長冠為諸王國謁者常用的朝服。通天冠原指的是楚莊王通梁祖纓,秦時采楚冠之制,為乘輿所服,漢代百官於月正朝賀時戴,天子也戴此冠,其制:高九寸,正豎頂少邪,直下為鐵券,梁前有山,展筒為述。委貌冠與古皮弁制同,長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覆杯,用皂色繒絹為之,戴此冠時,則服玄端素裳。行大射禮於辟雍,公卿諸侯、大夫行禮者服之。皮弁與委貌冠制同,以鹿皮為之。戴此弁時,上著緇衣,皂領袖,下著素裳,此為行大射禮於辟雍時,其執事者所服。遠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橫之於前,無山述,為親王日常所戴。進賢冠為儒生文官所戴,其制: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至博士兩梁,博士以下的吏員和儒生們皆一梁。高山冠形制如通天冠,但頂不邪卻,高九寸,無山及展筒,原為齊王之冠,秦滅齊,將此冠賜近臣,漢沿襲之,為官吏和近侍所戴。執法者戴法冠。武冠又名趙惠文冠,秦滅趙,即以武冠賜近臣,漢亦用之,曰武弁,一名大冠,諸武官戴之,其制為橫向長方形,兩端有下垂的護耳,耳下有纓,系於頜下,前額突出,另包巾幘,漢代宮廷侍衛武官還在武冠上加黃金璫、玉蟬等裝飾,還戴一條貂尾作裝飾品。廷尉、大司馬將軍戴鶡冠,其制:在武館左右加插雙鶡尾。方山冠,漢制似進賢冠,又如高山冠,用五彩縠為之,不常服,惟郊天時從人及鹵簿中用之。宮殿門吏、僕射戴卻非冠,其制如長冠。司馬殿門衛士戴樊噲冠,其制:廣九寸,高七寸,前後各出四寸。術士冠,漢制前圓,吳制,差池四重。衛士戴卻敵冠,其制:前高四寸,通長四寸,後高三寸,形制如進賢冠。建華冠、爵弁為祠天地五郊、明堂雲翹樂舞人所戴。建華冠以鐵為柱券,貫大銅珠九枚,形似縷鹿,下輪大,上輪小。爵弁,形如冕,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小後大,上用爵頭色之繒為之。 據記載,秦漢以前,庶民或卑賤執事者束巾而不戴冠。至漢代,王莽因頭凸才裹巾,巾於是被上層士大夫家居所用,後逐漸普遍,漢末文人與武士則以戴巾為雅尚。幘類似於巾,是套在冠下覆髻的巾,起初戴幘皆需覆冠,後才單獨戴幘,秦漢武將喜戴紅幘,文官穿便服常戴幘,它更為居士老叟所好用。幅巾主要用絲綢或葛布製作,「頭戴綸巾,手揮羽扇」是當時文士的普遍裝束,上層人士的頭巾為黑。漢代,白色頭巾為官員免職後或平民的標志,官府中的小吏和僕役們也戴白頭巾。幘至漢代被改進成帽子,為頭頂上方可蓋住發髻的高頂,四周的圍沿整齊,頗似近代的無檐帽,有長、短耳之分,幘上加發冠,也有將頭巾和幘合戴,因此出現了平巾幘、介幘、平頂幘、冠幘等。 編輯本段鞋襪 鞋襪的式樣至秦漢已非常豐富,有皮靴、皮鞋、木鞋、草鞋、麻鞋、絲履等多種。北方少數民族穿的高統皮靴,當時叫「絡鞮」,除胡人外,漢人士兵及北方人也穿用。 西漢初年提倡節儉的漢文帝穿革履,富人在皮鞋上包綢緞的鞋面,在鞋口沿上絲帶,製成極為美觀精緻的革履。 漢代戴帽、穿曲裾的男子(陝西咸陽出彩繪陶俑)。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滿意請採納
④ 各個朝代服裝的特點
1、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古代華夏族漢服上衣下裳,束發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⑤ 秦 漢 魏晉的服飾區別和演變過程
很抱歉,我嘗試找一些那個時候服裝的圖片,但上傳不成功。你可以自己去網路對比下。
從秦朝到漢朝到魏晉,人們的服裝有變化。秦漢時期,是各種封建禮儀制度基本形成的時期。而服飾禮儀主要是用於別尊卑,分等級,在階級社會是非常明顯的。自古所謂漢承秦制,其實,秦代是封建禮制草創的時期,並沒有完全擺脫以前的影響,漢代則將其逐漸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據史料記載,「漢初崇簡,不存改作,車服之儀,多因秦舊」,可到了西漢中期、後期和東漢時期服飾禮儀則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服飾禮儀主要表現在服飾的質料、樣式、服色及配飾等方面上。秦漢時期,冠的種類和式樣非常多,尤其秦正處在封建禮制剛剛形成的階段,在冠制上變化不定,自古所謂「秦冠漢佩用舍無常。」漢冠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秦冠制為基礎,如秦的通天冠,為始皇之常服,漢天子仍延用,如《漢官儀》所雲「天子冠通天」。但漢冠制在有些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首先,冠加幘和不加幘是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從考古資料看,秦和西漢未見有幘之冠,到東漢時方見加幘之冠。幘起初只是包發的頭巾,後來演變成帽狀。早期冠、幘是有明顯的區分的,幘的形制也比較簡單,而到漢的中晚期,冠下加幘比較普遍,幘的形制也復雜起來,有平上幘、介幘和巾幘等多種。 秦初滅六國,吸收六國的冠制,賜於近臣,所以秦的冠制種類多,樣式繁雜。到了漢代,伴隨著封建禮制的逐步完善,冠飾逐漸和衣飾結合在一起,來區分等級和尊卑。
袍服是秦漢時期的主要禮服。袍服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那個時期的袍服,只是一種納有絮棉的內衣。而秦時的普通百姓多穿襦衣。袍與襦的主要區別在其長短上。漢代四百年中,袍服一直作為禮服。在秦漢時期,冠飾及其相應的衣飾質料、式樣和顏色在古代是明顯的等級標志,而佩綬制度是區分等級尊卑的又一顯著特徵。 漢初沿用了這種制度,並加以雙印佩刀之飾。 至孝明皇帝時,除了佩綬制度外,還增加了大佩制度。所謂大佩,就是用各種玉制配件組成的成串飾物。秦漢時期,衣服的質地和顏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服飾禮儀的一種反映。在這方面,史料上比較零散,又缺乏實物資料,一直沒有完整的認識。但從零星的資料中,也能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秦漢時,主要以絲織品為貴,普通老百姓則穿布衣或粗麻織的褐衣。秦漢時期的服色在史料中有些記載,但實物資料較少。秦自謂得水德,故衣服旗幟皆上黑。服色的種類有朱紅、棗紅、粉紅、深綠、粉綠、粉紫、暗紫、粉白、天藍、褐等色,色彩豔麗,色調明快。一般士兵和地位低微的雜役俑,也穿有紅色和綠色的衣服。到漢成帝時規定,青綠色是一般庶民常服的服色;在官府服役的地位低下的人穿白衣。東漢明帝時,服飾禮儀方面有較大的變動。秦漢時期服飾禮儀的變化是反映在多方面的。這個時期也正是封建禮制逐漸形成的時期,由於從春秋戰國之間開始的社會制度的大變革造成的結果,舊的一套制度摧毀了,新的封建制的服飾等級制度尚未完全確立。因而從戰國到秦王朝至西漢初年,在衣服的顏色和質地方面表現了多樣化,所謂「秦冠漢佩用舍無常」,也就是反映當時服飾禮儀的不斷發展和變化。東漢時期,服飾禮儀制度逐步完善,無論是冠制、配綬和服飾的質地、顏色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為後代服飾禮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於男官員,並流傳民間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足穿笏頭履、高齒履(一種漆畫木屐),流行一時。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鮮卑族北魏朝於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製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服裝的款式和服飾紋樣,是服飾文化面貌的標志,南北朝時期隨著胡服盛行,服飾紋樣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空前的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紋樣,見於文獻記載的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小明光、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龍、小交龍、蒲桃文錦、斑文錦、鳳凰錦、朱雀錦、韜文錦、核桃文錦、雲昆錦、列堞錦、雜珠錦、篆文錦、列明錦、如意虎頭連壁錦、絳地交龍錦、紺地句文錦、聯珠孔雀羅等。從這些錦名可知有一部分紋樣是承襲了東漢的傳統的,有一部分則是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結果,如聯珠孔雀羅就是。再據各地出土南北朝時期的紡織品實物和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紋樣來看,大凡東漢式的傳統紋樣,此時畫工和工藝技巧都已不及東漢精美,意味著東漢式動物雲氣紋已經衰退過時,代之而起的服飾紋樣可歸納為如下各種類型:傳統的漢式山雲動物紋:此類紋樣盛行於東漢、緊湊流動的變體山脈雲氣間分列奔放寫實的動物,並於間際嵌飾吉祥文字,如1995年在新疆民豐尼雅遺址出土的一批魏晉時期的衣物中,有一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銘文的山雲動物紋錦護膊,保持了漢代傳統風格,十分珍貴。利用圓形、方格、菱形及對稱的波狀線組成幾何骨骼,在幾何骨骼內填充動物紋或花葉紋,此類紋樣在漢代雖已有之,但未成為最主要的裝飾形式。且漢代填充的動物紋造型氣勢生動,南北朝填充的動物紋多作對稱排列,動勢不大,多為裝飾性姿勢。漢代填充的花葉紋多為正面的放射對稱型,南北朝填充的花葉紋則有忍冬紋等外來的裝飾題材。聖樹紋:是將樹形簡化成接近一張葉子正視狀的形狀,具有古代阿拉伯國家裝飾紋樣的特徵,後至西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創立以後,聖樹成為真主神聖品格的象徵。天王化生紋:紋樣由蓮花、半身佛像及「天王」字樣組成,按佛教說法,在欲界六天之最下天有四天王,凡人如能苦心修養,死後能化生成佛。小幾何紋、忍冬紋、小朵花紋:圓圈與點子組合的中、小型幾何紋樣及忍冬紋,此類花紋對日常服用有極良好的適應性,對後世服飾紋樣影響很深。從形式上看,也是秦漢時期所未見過的。它的流行當和西域「胡服」的影響有關。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男服服飾: 1.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2.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綉文,公卿用織成文。 3.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周禮而定。 4.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5.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6.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著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7.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著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 8.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制較復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9.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衛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綺饋綉,名曰品色衣。 10.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飾: 1.皇後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後的嫁服。 2.入廟佐祭服:為妃、嬪、命婦之祭服。在晉及南朝宋、陳均為皂上皂下。 3.親蠶服:為皇後行親蠶禮之禮服,均為青上縹下。 4.助蠶服:為妃、嬪、命婦助皇後行親蠶禮之禮服,在晉及南朝陳為縹上縹下。南朝宋為青上青下。 5.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6.比周禮服:女性官服與男性官服同樣,非常復雜,用色亦多,與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⑥ 秦朝人穿什麼衣服
有曲裾,也有直裾!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
秦朝統一中國後,只有十五年的歷史,秦始皇兼收六國的車旗服御,創立了衣冠服飾制度。秦朝的服飾仍然是連體式,寬袖、大袍,服飾制度嚴禁。。除〝兵馬俑〞出土的大量資料外,其他的形象資料並不多,但是,秦始皇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是巨大的。單就服飾而言,而後的漢代雖歷經四百餘年,它卻仍延用了秦朝的服飾遺制。所以,秦和漢時期在服裝樣式上很難仔細區別。所不同的是,漢代在經歷四百餘年的歷史過程中,其紡織工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以及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各國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廣泛通商交流,這個時期的服飾在顏色、紋樣上逐漸趨於更加華麗和美覌。
秦漢時期男子服裝,以袍為貴。秦始皇三品以上綠袍,深衣。庶民白袍,皆以絹為之,
袍服的樣式,以大袖為多,在袖口部分卻收縮緊小。
袍服的領和袖,一般都用花邊。花邊的色彩、紋樣較之衣服為素,常見的有菱紋、方格紋等。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都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裡衣。
另外也有大襟斜領,衣襟開得很低,領袖也用花邊裝飾。,袍服的下擺,常打一排密襇,有的還裁製成月牙彎曲之狀。
平日燕居仕宦之間多服禪衣。禪衣即單衣,其形制與袍略同,唯不用襯里。
禪衣除平時在家穿著之外,也可以用作官員朝服,但只能作為襯衣,穿在袍服裡面。
博士、儒生常服,一般都遵循古制,以儒服為雅。儒服的特點,〔後漢書記載。〕主要是方領,據說凡是穿上這種服裝,舉足行步都有一定規矩,如不合這個規矩,就要入學重新學起。
至於普通男子,則穿布儒短衣。其制大多緊身,袖口窄小,以便勞動從役。盛夏之日,也有不著上衣,單穿一條短褲者。
秦、漢代男子服裝的樣式,大致可以分成二種類型。一為曲裾,一為直裾。曲裾之服即戰國時代流行的深衣。秦漢仍然延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及至東漢,男子穿深衣[曲裾]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穿直裾之衣。直裾又稱〝襜褕〞,西漢已經出現,但並不作為正式禮服。《史記.武安侯傳》有〝衣襜褕入宮,不敬〞之語。究其原因,實與當時內衣有關。古代褲子皆無襠,僅以兩只褲管套在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說文》曰:〝袴〔即褲〕,脛衣也。〞也單指褲腿而言。這種褲子穿在裡面,如不用外衣將它掩住,褲管就會外露,這在當時,是被視作〝不恭不敬〞的。到了後來,褲的形制日益完備,並且出現了有襠之褲---褌。褌是一種合襠的短褲,因其形似犢鼻,故又名〝犢鼻褌〞。
秦代男女日常生活的服飾形制差別並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的是男子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
有帶鉤,婦女則無,只以絲帶系扎。
曲裾有單繞、雙繞和三繞,馬王堆出土的就是單繞曲裾,當時穿著具體哪種多,偶說不太好。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滿意請採納,謝謝!
⑦ 秦漢時期女子服飾的審美價值
秦漢服飾文化的歷史教育價值與當代教育意義
——秦漢服飾審美思想的成因
張慶芳
服裝是人類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產物,既是生活用品又是人們觀照自己本質力量的審美對象,它直接或間接地體現著人的創造力量和審美理想。服裝為「衣、食、住、行」之首,它直接影響著每個人生活質量的高低,同時它也在滿足人類對於美的追求。這就是人類穿著衣服的兩個目的:一是在自然環境中保護身體,維持生命。二是能夠滿足自我表現的願望,並通過審美來完成。
《墨子·公孟》雲:「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晉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韋以帶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越王勾踐剪發文身,以治其國,其國治。」可見當時列國風俗,從發式到冠帽,從服裝到佩飾,都有明顯的區別,而這種區別的形成就在於各地文化的不同。
服飾的演變,同樣也離不開各個時期文化思潮的影響,但某一時期的審美設計傾向、審美意識也並非憑空產生的,它必然根植於特定的時代,在紛亂復雜的社會現實生活中,只有將這種特定的審美意識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見其原貌。本文以秦漢時期的服飾作為研究對象,講述一下秦漢時期人們的服飾審美思想。
一、秦漢時期的服飾審美意識深受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
秦漢時期的服飾色澤,就明顯地受到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如《史記·歷書》雲:「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並認為秦滅六國,是獲水德,因而色尚黑。根據五行學說,水在季節上屬冬,顏色是黑色,因而秦的服飾和旌旗都尚黑色。到漢朝時,統治者認為漢承秦後,當為土德。五行學說認為土勝水,土是黃色,於是服色尚黃。方術家又把五行學說與占星術的五方觀念相結合,認為土象徵中央;木是青色,象徵東方;火是紅色,象徵南方;金是白色,象徵西方;水是黑色,象徵北方。青、紅、黑、白、黃這五種顏色被視為正色,並以黃為貴,定為天子朝服的色澤。後來又認為天子統一的象徵,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顏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裝顏色須按季節不同而變換,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黃色,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形成禮俗。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陰陽之間相生相剋的信仰,調配出來間色,介於五色之間,多為平民服飾採用。我國服飾的色彩,與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結合,構成了傳統服飾的底色,代代傳襲。
西漢時期的董仲舒是漢代著名的大思想家,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使儒家思想在漢代發揚光大,占據了統治地位,而他所總結發展的儒家學說更是對後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貫穿在董仲舒全部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說,與中國服飾有著密切的關系,他論述的「天人合一」既是對中國遠古自然崇拜的繼承與提高,同時又對中國人融自然的服飾觀起到了理論上的指導作用。
有關「天道」的觀念成熟在先秦,而定型在漢代。孔子曾有「富貴天下」的宿命論調。荀子則把「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的旗幟舉得很高。《荀子·天論篇》中說得非常明白:「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與董仲舒「天人一也」和「天人感應」有關的,是服飾中有應季節而專設的「四時服」與「五時衣」。這種衣服出現的時代要早於董仲舒,最初屬於周代祭祀用服的規定。如《禮記·月令》中有「天子春衣青衣,夏衣朱衣,秋衣白衣,冬衣元衣。」關於「五時衣」的記載可見《太平御覽》卷六九引漢馬融《遺令》:「穿中除五時衣,但得施絳絹單衣。」
對照五時衣所選擇的五種顏色來看,中國古人並未考慮到四季的溫差,而是人們努力尋求與大自然精神的統一。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天道自然,以天道為本,因而強調法天思想,說人類社會中的一切(當然包括服飾)都應該效法天(自然)。
二、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意識形態直接影響到服裝的審美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七雄爭霸,各自為政,造成了百家爭鳴學術論戰,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及墨、法等各學派,從而不同派別的意識形態滲透到服飾美學思想中產生了不同的審美主張。如儒家倡「憲章文武」「約之以禮」,墨家倡「節用」,「食之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法家韓非子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淮南子覽冥訓》載「晚世之時,七國異族,諸侯製法,各殊習俗。」記錄了當時論爭紛紜,各國自治的特殊時期的真實情況。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的封建統一國家。秦王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立即著後推行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將諸如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各國遺留下的"異"轉化為"同",其中就包括衣冠服飾制。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尚不及詳盡完備,只在服裝旗幟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應該是水德,色尚黑,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在漢代初年,由於受連年戰爭影響,經濟遭受破壞,民眾生活極苦,漢皇帝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廢除了一些苛政,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農業進一步發展,手工業生產技術相應提高。其中染織工藝、剌綉工藝和金屬工藝的發展,推動了服裝裝飾的變化。完整的服飾制度在漢朝得以確立。
三、社會角色的標志,對古人的服裝審美意識的影響貫穿了古代社會的始終
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受這種等級制度「禮」的影響,古代服飾文化作為社會物質和精神的外化是「禮」的重要內容,為鞏固自身地位,統治階級把服飾的裝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裝除能敝體之外,還被當作分貴賤,別等級的工具,是階級社會的形象代言人。
自從人類社會中有了財富的擁有者和權力的擁有者以後,每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就開始出現了高低貴賤的差異。特別是權力擁有者,為了拉開與一般老百姓的距離,以維護自己的尊嚴,便想方設法顯示自己的特殊,以服飾來標明這些,是人們從遠古時期就萌動的一種意識,隨著服飾的日益繁復,加之在社會交往中顯示地位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到,於是服飾就充當了標明人們社會地位的顯而易見的物化了的精神必需品。
社會地位所顯現出的等級階梯是人們可以直接觀察到的,由外在的特定的服飾來塑造一個與其地位相對應的著裝形象就更進一步加強了人們的直觀印象,從而為社會活動的條分縷析提供了方便,最終進入由視覺感官向大腦傳遞信息再支配行為的社會成員的自覺意識中。
根據中國漢代輿服制度規定,官員平時要將官印帶在身邊,將官印的綬帶垂在裝官印的囊之外。於是印綬就成了漢代官階的重要標志,如皇帝佩黃赤綬,長二丈九尺九寸,諸侯王佩赤綬,長二丈一尺,諸侯貴國,相國皆綠綬,長二丈一尺,公、侯、將軍紫綬,長一丈七尺,以下依次類推,這在中國服飾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服飾標明社會職業。早在中國的漢代,就開始有以服飾來標明職業的記載。《後漢書·輿服制》稱:「尚書幘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職業裝一般不寫進《輿服制》,即使有,也大多不甚詳盡,因為除了官服以外,主要是平民百姓的衣著,況且沒有專門的嚴格規定。如漢代男子首服制衣——巾幘,在色彩上就曾經標明過職業身份,車夫戴紅的。轎夫戴黃的,廚師為綠的,官奴農人為青的。
漢代官兵
從以上論述來看,無論是哲學,經濟還是一定的階級性,都可以看出秦漢乃至整個歷史時期的服飾文化都具有社會性。構成服飾社會性的因素,除去成為社會控制手段的社會制度和倫理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等以外,還有一些潛藏在社會個體之中的對服飾的評判意識。由這些在一定范圍內為大多數人所共有的意識,再形成一種潛在的服飾評判標准,以此評判出服飾的優劣。在此領域中所論述的優劣取向有時是經濟上的,有時又是美學上的,當然有時還針對是否有時代感,或者是兼而有之。
社會大文化背景決定了不同時代和不同區域內可能相差十分懸殊的服飾評判標准,具體到組成社會的無數個小群體內,又會因工作性質的差異。人員素養的高低而出現小群體內部相互影響的現象。其結果是可能出現良性循環,使人們的審美意識和社會知覺愈益提高,其服飾評判標準的文化性也會相應加強。如果小群體內起帶動作用的人審美意識和社會認知水平較低,長時間共同討論,相互影響,往往導致惡性循環,使這一小群體的文化性久久不能加強,反而會減弱,或同步降低。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服飾社會性的潛力或是隱患。
有了一定的評判標准以後,社會的責任促使長輩千方百計的教育後代,以盡可能順應歷史潮流又維護固有的文化傳統。其表現形式主要為家長從子女很小時即充當第一任教師,告訴子女什麼樣的服飾好,什麼樣的服飾不好,如何掌握著裝分寸等。這種教育方式是繼承發展傳統文化並保持社會文明所不可缺少的,但利中之弊顯然是注入了大量的上一代評判標准中的固有模式,而且經常是先入為主,為後期教育先增加了一層人為的基礎。雖然或進步或落後。如果是後者,就會為以後成人期教育增加了難度。
各種傳播媒介是成人期教育的主要渠道。凡執政部門,一般總要以文化界和教育界人士為主要力量。極力推行帶有一定傾向的教育,其目的不外乎是在提高全民族甚至上升到全人類的文化素養的同時,又能夠鞏固其政權,否則,單純文化性在事實上為社會所不容或不提倡。
在古代,這樣的評判標准和教育形式雖然沒有那麼明顯,但也存在於當時的社會中,特別是家長對子女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服飾制度的建立,如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服飾制度《輿服志》,還有各種文化思想的滲透,這些都影響了後代對服飾的認識。反過來,這些服飾等級性的存在也同樣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這些思想在不斷的繼承,傳播,以至對當今的我們也產生深遠的意義。
悠悠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對我們教育的發展,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很高的價值。而服飾作為一種資源,一種視覺資源,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冰上一角,反映一定的文化思想。通過對服飾文化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思想,並且對我們的審美思想,審美意識,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體會古人的傑作,別有一番滋味。
對古代服飾的研究對現代服飾創作有深遠的影響,任何理論的產生都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歷史中得到啟發,從歷史中尋找根源,才能發展我們現在的服飾的文化,提高人們的審美意識,不斷的向更高的意境邁進。
⑧ 秦漢時期的服裝為什麼以黑白黃為主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⑨ 秦漢時期服裝的款式主要有哪幾種
秦漢時期服裝的款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袍與禪袍與禪都為深衣,長至膝下或及足。深衣,單層不加里者稱禪衣,也即單衣;禪衣加襯里或加絮者,稱袍,多為春秋或冬季服用。袍或禪都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衣襟從領上斜到腋下,然後直通下去稱直裾;衣襟斜勢繞身而下稱曲裾。西漢婦女多著曲裾服,長沙馬王堆出土的12件禪衣,有9件為曲裾,東漢則以直裾普遍。秦漢時婦女還常穿一種「」,其與禪衣的不同處只是領口,袖口及下裾處無重緣裝飾,顯得很隨意,所以不能在禮儀場合下穿著。